APP下载

羌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加强羌绣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羌族民族文化

(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四川汶川 623000)

及至“十三五”末期,我国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区域都将脱贫摘帽,即将实现所有人群同奔小康的致富目标。值“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推动“精准扶贫”方案的实施,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皆全力加强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四川的藏羌地区,尤其是被喻为“云朵上的民族”的羌民族地区,看似极富诗意的美名背后,实则包含的是自然环境的复杂、恶劣及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匮乏。因此,针对边远的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着重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因地制宜提出了相应的扶贫战略。同时,对该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应用亦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羌绣——羌文化的表征

羌绣乃是我国民族刺绣工艺中的璀璨明珠,它用非语言的方式阐释了羌族人民独特的思想、情感、愿望与信仰,集中体现了羌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特定生存环境下生成的强大艺术创造力和特殊审美旨趣。作为羌族文化载体的羌绣,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近年来,国家对非遗的保护、传承高度重视、着力颇多。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重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党中央的高度强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升文化自信。①因此,羌绣的传承与应用是弘扬、繁荣民族文化及非遗文化的重要举措。

羌绣的分布以汶川县的地域为主,涵盖了绵虒镇、威州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草坡乡。其工艺有挑花、绣花、纳花、盘花等。羌绣图案丰富多样:有寓意深刻的自然纹样——象征幸福的牡丹,象征丰收的瓜果、粮食,象征喜庆的鸟巢,象征欢乐的狮、猪,象征吉祥的鱼、龙等。也有对古代文化的延续图饰,羌民族作为华夏的古老民族,亦有着丰富且悠久的历史。因此,从羌绣服饰中的图案可以窥见古羌彩陶纹饰、西周酒器纹饰与敦煌莫高窟唐代“藻井”的缩影。羌民族的人们用纹饰作为载体,表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达到了文化的创新用意。因此,羌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亦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更是羌族人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二、羌绣传承面临的窘境

然而,羌绣的保护与传承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首先,传承方式的窘迫。羌族至今无完善的文字,羌绣的传承始终是依靠“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的尴尬途径。此种教学虽然能够保证传授的质量精准度,但传授的范围比较小、数量也比较少。如遇 “5·12”大地震等不可预测性的灾难,既导致懂技艺人员减少,羌绣文化传承更加无力。其次,在现代工业技术的“方便”下,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刺绣品极大地解放了劳动者的双手,刺绣对于现代人来说已脱离生活实用意义,精神价值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漠视与贬低。如今,羌族人民也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尤其是年轻一代,从小就使用现代工业品,习惯了机械化生产,淡化了手工制作。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手工艺一则从时效性方面落后于现代工艺;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此,导致羌绣的传承也是只得其形,很少赋予文化价值。

三、羌绣的传承与扶贫工作的融合

首先,羌绣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着羌族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异质性,是我国百花之一艳。因此,传承与发展羌族刺绣,是延续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及保证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的有力举措。同时,亦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相应地区顺利实施、丰富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

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在扶贫致富的过程中,对羌区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考察,而后制定了相应的扶贫策略。事实上,经过诸番调查与考量,亦寻及羌绣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如交通的闭塞、自然环境的恶劣、观念的守旧以及教育的落后等。政府部门为脱贫致富解决这些基本难题的同时也为羌绣的保护、传承及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第三,加快羌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十八届五中全会既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把“发展特色农业与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着眼点与落脚点。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扶贫脱贫要把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全面认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优势、民族风情、民族村落、民族医药、民族手工艺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做好资源转化,找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新生长点,从而实现内生式发展,并进一步修复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②羌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的局限性较大,故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传统手工业既是带动羌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四、扶贫工作中加强羌绣传承与应用的途径研究

1.积极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羌族是从游牧迁徙到农耕定居,定居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四川西部的岷江河谷地带,即今天的汶川、理县、茂县和绵阳的北川县等地。这里以前长期处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落后状态,没有受到更多外来文明的影响。本民族从古至今没有创建自己的文字。所以传承文化都是以“口传心授”的原始方法。因此,羌绣的传统工艺仍然局限在当地发展,许多原来懂得羌绣技艺的人,由于生计及其他原因,已不能全然投入刺绣事业之中。为解此难,阿坝州人民政府于2010年拨付专项资金为羌绣培养精品人才,设专门机构负责,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两种方式,由羌绣大师授课。使羌绣文化有效地得到了保障和发展。在羌绣传承有效、快速发展基础上,羌绣的产业化也得到了一定量的提升,在羌区各县自主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羌绣产业的有限公司从事羌绣生产,主要针对旅游品市场,缓解了当地妇女(特别是羌族妇女)就业难的问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解决,使地方经济得到快速提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阿坝州的旅游质量,更促进了羌绣文化的蓬勃发展。但是羌绣的传承发展和产业化经营还局限在地方与个体小型化上,得更大范围和规模发展上去努力。

曾经,笔者在微信上看到一则信息,该信息题为《90后美女回到大山,改变60多个家庭的命运》。这则信息主要讲述了一个90后羌族姑娘张居悦对羌绣的传承与发展所觅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张居悦通过阿坝州政府组织的羌绣培训获得羌绣的系统技艺。2014年大学毕业以后,张居悦经过发放问卷、摆地摊等多种形式,获得大众对羌绣的反馈信息,最终创办了羌绣合作社。该合作社有固定绣娘三十人左右,不固定者则有百余人,解决了当地妇女的就业困难,也为羌绣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提供了可借鉴道路。而从张居悦的案例中传递出的另一则信息即是从教育的源头输入羌绣的传承观念。可由政府大力支持开办非遗传习所,入所学习者不限范围;同时,按照学习者的年龄分类设置培训层次。一类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进行羌绣文化的专门讲解、学习;一类是对当地妇女进行羌绣技艺的教授。如此,从观念与技巧上达到大力弘扬羌绣文化的目的。

目前,教育部已专门发文确定将非遗文化引进高等学校。确立在全国各大高校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发挥教育为培养人的根本作用。力图在各大高校培养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四川师大美术学院院长蔡光洁代表提出建议,“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非遗作为‘中国特色’纳入学校美育工程加以建设,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进而助推我国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建设”。③高等学校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高校有责任与义务推动本地域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可谓“当仁不让”;二是进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学生在校期间,其思维、技艺及能力均处于培育的最佳阶段,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同时,面对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必须学会电子信息设备的操作,为羌绣成为与时俱进的产业。

因此,通过政府组织培训场所,以及将羌绣文化引进校园都是保护、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

2.羌绣的跨界融合发展趋势

近年来,羌绣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围绕羌绣纹样的传承与应用展开了积极深入的讨论。2008年的“5·12”大地震更是让汶川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响震全国。政府部门力图挽救民族非遗文化的存续,成立了“阿坝州妇女羌绣帮扶中心”,并在成都启动“羌绣帮扶计划”。让羌绣跨出汶川县的地域范围,从而真正的走向市场。“2008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设立我国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首次提出‘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理念”。④这一系列的举措,突出展现了人们对羌绣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强化;毋庸置疑,该举措也是对“精准扶贫”方案的落实举措。同时,各界人士亦在寻求羌绣的应用途径。探索羌绣在文化产品、居室软装、平面广告、包装等方面的应用的学术著作不计其数。学者们企及通过跨界联合设计的方式,为羌绣的未来发展谋划一条康庄大道。2018年秋,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其中《百鸟林》作品的构成元素之一就是阿坝州的羌绣作品⑤。如今,民宿业发展兴旺,诸多民宿选择运用民族元素进行住宿空间的装饰。尤其是川西境内的许多民宿,在软装方面对“羌绣”的运用十分突出...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毋庸置疑,这些案例所证实的是,羌绣的在未来的市场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时下众多的民俗学家或者羌绣的爱好者都在努力探索羌绣未来的发展道路,他们不断地尝试在羌绣的织造技术、纹样等方面予以适时的革新,并与设计等专业跨界联合,竭力为羌绣的传承、发展与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拓展羌绣的网络宣传、销售空间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当下,通过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人们足不出户亦能及时获取外界信息,亦能购得所需物资。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推动文化繁荣,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严格落实意识工作责任制,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设全媒体,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让网络空间正气充盈。”⑥眼下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羌族刺绣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互联网的便利优势,让羌绣走出深闺的禁囿,通过网络渠道流向广阔的市场。尤其是应对眼下的新冠疫情,大众消费渠道由线下转为线上消费,人们在自己家里就能购得需要的所有物品。但截至今日,笔者在淘宝、京东、头条等APP上,以“羌绣”作为主题词搜得结果并不如人意。一则羌绣的购买力度不大,或因纯手工制品,价格偏高,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二则,羌绣在现代品中的应用较为贫乏,甚至很多现代物品仅仅是将羌绣纹样复制所得,并不具备深刻的文化含义。因此,我们应大力支持搭建羌族刺绣的文化云平台,为羌绣文化的存储和传播提供有效的途径;其次,加强移动终端的应用,将羌绣文化通过微信推送等方式发送至各个手机,以增强羌绣的传播力度;最后,可大力开设VR虚拟体验馆,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加深人们对羌绣的切实体验。90后羌绣传承人张居悦即是通过科技信息的优势开设了羌绣虚拟体验馆,并取得了很好的现实效应。

五、结语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加强羌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精准扶贫的切实目标,更是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可行路径。因此,应对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信息的激增,我们需要多方协同发展,大力实施科学育人方针,从人才的培养、设计的融合、销路的拓展等方面,切实加强羌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羌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②金德光.《精准扶贫战略下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开发研究》.详见《美与时代》(上),2017年第6期,第19-21页.

③成都晚报http://www.yybnet.net/ganzi/baiyu/201903/88181 52.html.

④赵毅平.《接续传统,绣出新生:羌绣传承与创新的年轻力量》.详见《装饰》,2019年第3期,第27-31页.

⑤同上.

⑥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nzzt/110/.

猜你喜欢

羌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