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文化惠民基础 绘就美丽乡村底色
——福建省龙田镇推动文化创新实践与探索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基层社区群众

(福清市龙田镇人民政府,福建福清 350315)

龙田古称“牛田”,相传为南宋时江浙一带平民逃避战乱而形成的集镇,明朝嘉靖四十二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挥师捣毁倭巢,因镇下街有登龙门、龙舟塘,故改名为“龙田”,为福清五大古镇之一、人口第一大镇、首批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这些年来,龙田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始终把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抓手,突出特色抓亮点,明确责任抓落实,努力做到重点项目求突破,常规工作求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抓载体推普惠,着力夯实基层公共文化网络

坚持重心下放、资源下沉、服务下移,按照“镇村一体、共享共建、重点带动、均衡铺展”的思路,建立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抓重点。福庐山文化休闲公园总规划面积1950亩,分为7个功能区。该公园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于2010年8月动建,2012年年底全部完成。目前福庐山公园已成为集休闲、娱乐、教育、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成为展示龙田形象和彰显小城镇风貌的重要景观。龙田镇三村筹集近1000万元建设的占地60多亩的庐江文体公园,绿化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配有一座体育馆(内设健身房、乒乓球室、羽毛球场)、2个篮球场、1个掷球场、1个健身广场、2条健身路径、1条健身步道、群众健身器材10套等,该公园还配有能容纳500多人的小广场1个。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文体活动中心,每天早、晚参加锻炼的人数达3000人以上,在全省村一级建设的公园中屈指可数。

二是强基点。推进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工程,镇综合文化站设有多功能厅、图书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健身、棋牌、书画展览等多种功能室,结合数字服务项目,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并配备有室外活动场所,实现“文体融合、建管并重、资源共享、一站多能”的目标。推进村(社区)文化室基石工程,解决全市未达标的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盲区,确保100%的行政村和社区建有综合文化室或文体活动中心。推进“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在完成每个行政村建有一家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书屋进行优化提升。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多层次拓展投入渠道,做到上下联动、全民共建、纵横并举、立体覆盖,目前全镇每个行政村(社区)均已实现“一村一路径”目标。

三是育亮点。创办福州首家镇一级书画艺术馆、建成福清首个图书馆镇街分馆、打造九使山“摩崖石刻”文化名山、建设乡贤馆和村史馆,打造42个文明实践站,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山利村入选全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和全省第二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山利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滨海旅游开发有序推进,东壁岛滨海旅游度假区、黄官岛景区游艇俱乐部、浮动游艇码头和木屋别墅群竣工,环岛生态栈道、海上高尔夫以及温泉酒店等项目正在建设,龙昇集团与香港润兆集团联合打造“印象·东壁”影视城项目正式签约,迈出商贸旅游新步伐。

(二)抓特色推亮点,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坚持把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落脚点,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扩大供给领域范围,积极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一是突出活动主题。结合重大节庆主题,组织新春文艺晚会、“搓汤圆·包饺子”趣味大赛、“百善孝为先,浓浓拗九情”“打造最美庭院,创意盆栽DIY”、精品戏曲晚会、“爱国歌曲”文艺汇演等大中型系列文化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主线,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系列巡演活动。以会演联赛为主题,组织村村篮球赛、广场舞联赛,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制度化、常态化。结合“三下乡”主题,定期组织文艺小分队,把文化活动送到企业、山村、海岛、军营,让农民演主角当“草根”明星。

二是突出遗存保护。着眼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先后开展多轮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普查工作,并对普查的结果实施登记造册管理,严格落实日常保护、定期巡查、修缮维护等措施。全镇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福清方言和“烧瓦塔”等优质文化资源,有系列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宿活动和番薯丸等特色餐饮,东壁岛保留体现闽人远古“蛇”图腾崇拜的“九使信仰”,以及两座清代古厝、三座姓氏宗祠、“登龙门”石匾、三座古墓、两口北宋古井。其中有两座3000平方米的清代乾隆年间古厝,额枋巨大、雕花精美、灰塑逼真,共有房间108个,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东壁岛有187幢从清代至民国颇具有江南渔村风格的古民居,总体保存完好。

三是突出特色培育。深入开展“一镇(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项目”活动,致力培育地方特色文化,树立特色品牌项目。突出推动具有非遗项目和文化基础的村(社区)抓文化名村建设,抓民俗活动提升,抓特色文化培育,抓传承基地建设,尽快形成特色项目。目前,已培育龙田镇综合文化站、龙田镇树下村、余险峰艺术馆等一批基层文化示范点。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团队,引导社会力量组建了板凳龙、铜管乐、闽剧表演等一批群众文艺骨干队伍,进一步彰显了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三)抓创新推普及,着力抓好乡村文化,树新风

坚持开拓创新、用活载体,着眼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用道德文明引领社会风尚,通过开展各类惠民服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建素质。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集文明创城、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主题,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大力生产承载“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内容的优秀文化产品,编创一批体现移风易俗主题,反映好人好事、尊老爱幼、勤劳节俭、乡风文明内容的文艺节目,通过下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形式,将欢乐和文明送到千家万户,营造向善向上、文明进步的浓厚氛围,凝聚团结进取、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结合“我的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创作改编了一批“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文艺作品,增强农村文化吸引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同时,紧扣惠民、乐民、润民主题,按需定制服务“菜单”,结合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口味”,改变以往“大锅饭”式的文化下乡模式,着重在“精细化”上下功夫,着力开展“订单式”“多样化”的文化惠民活动,将送传统艺术与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有机结合起来,深受群众喜爱。

(四)抓引导推品质,着力强化文化队伍整体素质

坚持把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文艺人才队伍,作为提振文化改革发展精气神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打造吸引文化人才的平台,构建整体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

在夯实基层队伍上,完善行政村(社区)文体协管员队伍建设,抓好每个行政村(社区)文体协管员配备工作。建立健全群众文体辅导员进村入户制度,培育广场文化骨干、民俗文化骨干、理论宣传骨干、文化志愿服务骨干等群众业余文化骨干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有效运作、有效服务的金字塔型服务梯队。目前,全镇共有文化协管员48人,文化志愿者组织43个近千人,每个村(社区)均能做到“四个一”(有一支组织队伍、一个以上骨干分子、一项有效活动、一处固定活动场所)。

在锻强整体素质上,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以镇综合文化站为主要孵化培训平台,实施民间文艺团队“孵化计划”和公共文化辅导工程,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到基层教、学、帮、带,提升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

二、存在短板与瓶颈

一是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布局不够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偏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偏低,服务空间、服务时间、服务能力有待拓宽、提升、保障。

二是刚性要求不力,存在制度建设、社会参与、扶持力度、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后备文化力量短缺,优秀文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的保障机制不够灵活;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文化服务供应与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相脱节,使得基层文化阵地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而发挥其相应的功能。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较为单一,有效供给不足;文化服务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无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品牌的打造特色不够鲜明,“非遗”传承有待进一步深入推广;缺乏代表龙田特色的拳头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普遍缺乏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支撑,“非遗”传承大众化程度不高。

三、实现路径与探索

一要推进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推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家书屋”的提升和开放,进一步推进镇综合文化站改造提升,选择有条件的村(社区)开展标准化综合性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实现固定设施与流动设施、数字设施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和有效覆盖,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圈。

二要努力实现服务网络补短板。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面配备数字文化设施,提升数字文化服务的能力,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实现数字服务产品共建共享,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三要搭建基层文化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政府主导的主流文化平台、社会支持的高雅艺术平台、群众自发的草根文化平台,提升文化惠民的实效,促进基层文化繁荣,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效能最大化。

四要培育基层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推进文化活动常态开展,培育代表镇域精神风貌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持续增强文化滋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五要持续提升乡贤文化内涵。有效利用各村(社区)祠堂、老年人活动中心、幸福院等,加强正面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领;充分运用我镇各村(社区)乡贤促进会的资源和影响力,在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村史馆、村名人馆,让乡贤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基层社区群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