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研究

2020-07-09宋雨蓉

北方音乐 2020年10期
关键词:声乐作品鸿雁艺术特色

【摘要】我国的民族音乐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各族人民在不同风俗习惯、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性的发展应用下传承和相融,展现着各自风格和声乐优势。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以《鸿雁》为例来探讨蒙古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鸿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35-02

【本文著录格式】宋雨蓉.蒙古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研究——以《鸿雁》为例[J].北方音乐,2020,05(10):35-36.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在数千年的国家历史艺术文化流传中发扬光大,各民族音乐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文化与历史,其中蒙古族的声乐作品正是反映蒙古族发展特性的产物,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典型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在音乐表演中,蒙古族声乐作品不但要求演唱技法独特,还要求全面展现艺术性内涵,这也正是蒙古族音乐的精髓之处。不难发现,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形式来看,大多数都是汉族民歌与美声唱法传播,但这样往往容易忽略民族风格的特点,导致作品的展示缺乏少数民族的内涵与精髓。因而在现代教育中,还需更多学者研究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性与特点,将这些被忽略的内容继续挖掘并且发扬光大。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性

要在声乐作品中表达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就需要用唱这一主要方法来展示,但通常情况下演唱者很难用专业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其缺乏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声乐作品艺术必须建立在这种特殊的文化内涵上才能得以展现出来,因此,学习一个少数民族的声乐作品,首先必须了解其特殊文化背景和少数民族的风格与人民的习惯[1]。受到特殊文化与地理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中不同的民族间构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与生存环境,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也由此展现。尽管与汉族音乐作品相比,少数民族音乐与之有一定联系,但本质上却是不同的,而与西方的民族作品相比更是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因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鉴赏并不是单纯的审美意识,还要求鉴赏者渗入更多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因素的知识,这也是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表现不同之处。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少数民族音乐属于信仰传播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的载体,同一民族间将文化理念传递给他人[2]。另外,少数民族音乐又有着一种对世界音乐的适应性,这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质,不同的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共同为少数民族创造了本土的文化内涵,使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表现出来的独特文化更有个性[3]。

二、以《鸿雁》为例分析蒙古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鸿雁》的创作背景简述

《鸿雁》属于我国少数民族蒙古族乌拉特部落的民歌,该创作最早出现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该作品通常应用在蒙古族的宴歌上,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品质与爽朗的个性。在该作品中,用洁白高贵的白天鹅比喻成友人,内蒙古人民希望友人能够经常来自己家里做客。时至今日,《鸿雁》还广泛用作招呼友人的宴歌,并被当地人民广泛流传。但现在大多数人知晓的《鸿雁》实际上是新版《鸿雁》,新作品的出現主要归功于一个著名的乐队及其音乐人吕燕卫,在吕燕卫的版本中,《鸿雁》作品的曲调不变,但歌词却有了新意,凭借额尔古纳乐队的演唱,《鸿雁》在我国越来越出名,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吕燕卫为《鸿雁》重新填词,新词也与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完美结合,更能展现中心内涵,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深厚情愫[4]。

(二)《鸿雁》曲式结构研究

在《鸿雁》这一作品中,采用了一个曲调反复出现,多段歌词串接的形式分节和表现,这样的形式在民歌和群众歌曲当中比较常见。《鸿雁》属于G大调四四拍旋律缓缓进行,前奏的表现中是以跳音完成,低沉而风趣,达到烘托主题的效果。主题旋律是以主和弦形成旋律音,阐述主题,确保了主题的阐述旋律非常平稳又不失优美,完全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而作品的结束音为6,为一个半终止和弦,也就是该曲子并没有演唱结束,有绵延之意,更让观众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蕴含了深刻蕴意。在第二句当中,其旋律前两小节推进的方向和第一句基本相反,反衬出一种凄凉的感受,也是旋律描绘中发生的变化,有发展主题的用意。而演唱到第一段结束后实际又重复了一次,第二段结尾也对“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进行了复述,随后再转入降A大调。这个部分属于主题旋律的变化与发展部分,从G大调向A大调进行转变,虽然主题的旋律没有过多的变化,但在节奏上却有微妙的改变,也就是十六分音符与切分节奏,这也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投入全情来进行演唱,才能将高潮部分的情感抒发出来,表达出该作品的真挚情感和深刻蕴意。在结尾部分,速度有了减缓的改变,即“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这样的填词连同曲子一同进入高潮,也抒发了人世间存在太多无奈之感,衬托出一种苍凉,也表现了远在他乡奔波的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情感,让听者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5]。

(三)《鸿雁》演唱与情绪情感的表达研究

演唱者在对《鸿雁》进行演唱时,必须要知晓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作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有足够的底蕴和能力对该曲目进行演唱,并在表现作品时全面展现作品给人的思乡情感和无限的眷恋之情。进行演唱以前,歌手首先要确保全身心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这种放松的尺度需拿捏好,放松而非懈怠,要有一种饱满的情绪隐含其中,确保自身既放松又积极,演唱过程身体绝不能紧绷。演唱时的吐字也要清晰自然,尤其是对“鸿雁”的演唱更要动情到凸显主题。歌手可做好深呼吸的准备,确保气息吸足,如同闻花香一般。在演唱“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时,要确保声线柔美,声音柔和,饱满,如同在轻轻诉说,描述风景与心情,通过声音的形式将这种共鸣轻柔地发出来,并且要控制好嗓子的力度,不能使太大力,以技巧性的方式用气息推动形成美妙的声音,让听者有很舒服惬意的感受,也确保歌唱得更为流畅和完整。随后的第二段“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国家乡”,这段歌词要求演唱者有足够的气息来支撑。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描述的鸿雁实际上指的是自己,往南方飞的鸿雁,无论飞到什么地方,心中都是对北国家乡的思念。这样的情感蕴含其中,就要求演唱者演唱时在情绪上一定要有所改变,唱得需比第一段更有力度,更充满激动的情感,这样的改变要显现出来才能凸显更为深厚的情感,让听者有如同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有一缕淡淡的忧伤之情。随后紧接了一小段间奏,直接就进入到了全曲的高潮部分,对应的旋律从G大调转向降A大调,音调有所升高,对应的情绪也将大涨。接下来的歌词写道:“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这样的歌词有很深的情感蕴含其中,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情感。此处演唱时,演唱者首先要确保自身身心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并通过摸索技巧,即打开牙关打哈欠的感觉来保证演唱时喉头的稳定性,尽快进入快吸慢呼的状态,找到正确的方法进行演唱,这样演唱者的声音和旋律才能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使听者也能感同身受,仿佛带入自身场景,感受到《鸿雁》所要抒发的情感。《鸿雁》的最后一句歌词为“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简单的几个字,表达的是蒙古族人民的个性,即强悍好爽,因此,在演唱时也要干净利落,将前面的情感瞬间进行转变,这样的微妙变化需要体现在唱法上,才能凸显《鸿雁》的艺术性。

如上分析,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对《鸿雁》进行了重新填词,而这首少数民族蒙古族的声乐作品则由歌手呼斯楞进行演唱,并逐渐流行起来,被大众所知与喜爱。在呼斯楞的演唱中,声音沧桑,声线粗犷,却不乏细腻和自然的表达,与《鸿雁》这个作品所要抒发的情感和演唱技巧的應用非常相符,因此,呼斯楞精彩的演绎完成了《鸿雁》这部伟大作品,打动了很多思乡人的心。在他特有唱腔的抒发和诠释下,结合歌词体现的意境,歌声中有着难以言语的无奈与忧伤,唱出了很多人隐藏内心的情感,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净土,最柔软也最眷恋,那便是自己深爱的故乡,在《鸿雁》的演绎下,很多人思乡的共鸣被激发,热情被点燃,这也再一次证实了这部少数民族声乐作品难以比拟的艺术特性[6]。

《鸿雁》这一作品的伟大还表现在多个方面,它是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代表,其出现、演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鸿雁》的演唱与表现也逐渐站上国际的舞台,让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来感受和欣赏中国少数民族的情感及歌曲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凸显了不同民族的艺术成就,而流传至今的艺术载体中,音乐无疑有融合、传扬、感染等多重作用。有研究发现,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作品的演唱中,形式就有好几百种,不同的形式都代表不同的表现手段与特色,形成我国少数民族声乐唱法的多元化基础。因此,要避免各少数民族的声乐艺术作品趋同化、演唱单一化的发展后果,我国的音乐家和学者应钻研如何让民族声乐展现个性,延续特色。

参考文献

[1]覃正湖,兰洁.略论民族声乐艺术特色的继承与创新——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发展为例[J].北方音乐,2017, 2(13):33.

[2]江云鹏.少数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9,11(6):19.

[3]赵爽.广西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J].艺术评鉴,2019,9(17):89-90.

[4]丁红芳.彩云之南的歌声——云南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调查与研究[J].民族音乐,2018,10(2):119-120.

[5]宗东鑫.对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J].音乐时空,2014,10(5):6-7.

[6]柯琳.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论述[J].艺术百家,2019,3(4):101-102.

作者简介:宋雨蓉(1998—),女,汉族,湖南常德,本科,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声乐作品鸿雁艺术特色
雄鸡和鸿雁
以理驭算远离“陷阱”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