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诊改“8字”螺旋的建立与运行

2020-07-07李爱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螺旋环节标准

李爱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2015年以来,教学诊改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以及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5个环节进行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以“诊改”政策推动和强化了学校各种教育要素向教学集中、向育人聚力,全方位、多层次支持和保障了教学工作,增强了全员、全过程的教学意识、质量意识,促使了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提高了“质量”的主体责任和意识,从而改进了人才培养质量。

诊改的最终目标是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个层面建立起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自主质量保证体系,使得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都有目标标准(螺旋起点)、有分解计划、有组织实施、有检查诊断、有改进创新(PDCA循环)。同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监测预警,对实施过程进行及时的诊断改进,达到双循环改进,螺旋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又以诊改机制和质量文化的建立作为内生动力,从而保障诊改的科学性和长效性;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数据”推进质量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从而实现理念、载体的共享融通,这就是诊改“55821”的内涵和本质。

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在诊改中却很少被关注到。事实上,几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来落实,当然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所以落实诊改,提高质量,自然少不了“课堂”这一主阵地。

一、课堂教学诊改的重要性

1.课堂在诊改中的特殊性

说到教学诊改,大家更多的是想到“五纵五横一平台”,想到“两链”的打造,想到“双引擎”的建立。不管是“五纵五横一平台”、还是“两链”、“双引擎”,最终都是要依靠“8字”质量螺旋来落实“改进”,从而提高质量。说到质量,对于职业院校来讲,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职责,质量的关键理所当然应该是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学诊改最直接的受益者应该是所培养的学生,改进质量的关键也应该是所培养学生质量的提高。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不管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是通过课程或活动为媒介,将专业的教育教学以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是将专业、课程通过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学诊改中,课堂是“五横”的直接“关联者”,是学校、专业、课程层面具体教育教学目标的“执行者”,也是教师、学生层面诊改成效的直接“体现者”,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小单元和最终环节。

2.课堂教学诊改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分析,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单元在诊改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课堂教学承载着具体落实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责任,可以说是质量生成的重要环节。同时,课堂教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是教学目标、设计、组织、实施等环节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一定程度上,教师的决策决定着一堂课的质量结果,因此,从诊改的角度,课堂教学这一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的诊改,其主体应该是教师。通过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诊改,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主观上有更加清晰的质量意识,主动查证服务对象、摸清实际需求、定制质量标准、致力持续改进、追求零缺陷育人,在具体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检查、诊断、改进的各环节中落实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这一小的教学单元的诊改,特别是动态监控循环的诊改,让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更加有质量意识,使每一个课堂更加高效,从而真正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质量观念[1]。

二、课堂教学诊改“8字”螺旋的建立

如果说“8字”螺旋是落实诊改的基础和具体方法的话,那么,建立起课堂教学诊改的“8字”质量螺旋就非常重要而且必要。通过“8字”螺旋来推进课堂教学这一质量生产单元,建立起自我改进的质量螺旋,从而落实诊改的目标,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1.目标和标准

普通意义上的诊改“8字”质量螺旋(如图1)一般涉及13个要素或环节。其中的目标和标准,在针对学校、专业或课程等“五横”层面的诊改质量螺旋中,一般目标来自于“十三五”规划等各层面的中长期专项规划,标准则是结合实际自制的质量标准。目标和标准作为螺旋的起点,科学与否关系到整个螺旋的基础和方向,也决定着诊改的基础和成效。在课堂教学的诊改中,“目标”应该是分解自课程目标,一般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即通常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目标”。而标准则应是结合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制定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同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合并即为课程目标,所有课程目标综合应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所有课堂教学标准的达成,应达到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亦即课堂教学目标和标准,应是自专业到课程的目标分解和毕业要求的分解。

图1 “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示意图

2.计划

计划是“8字”螺旋中第一个循环要素,在课堂教学诊改中,计划相当于课堂教学设计,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教学计划。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所作的教学安排,一般只涉及到时间和课程内容的分配,而课堂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标准确定的前提下,综合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学生基础、教材资源等情况而确定的最优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教学重难点,以及时间分配等内容。不同的教师(责任主体)对同一内容可能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但都应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标准的要求。

3.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上课”,亦即教学过程,相当于“戴明循环”中执行(DO)的环节。组织与实施是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标准,实施个人教学设计方案(计划)的过程,其中组织更侧重的是对相关教学要素的有效调动和利用,以及对不确定因素的控制和处理,而实施侧重的是对既定计划的执行。但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区分教学组织与实施,因为两者都反映了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主体教师对计划的执行过程,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不存在程序上的先后。好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既能有效发挥相关教学要素的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诊断

经过了从目标到实施的环节,课前、课中的教学过程基本完成,所以诊断、改进等均是课后环节,也是通常容易忽略而又特别重要的环节。诊断是针对计划的实际组织与实施过程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目标标准设计的科学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组织实施的可操作性等内容,是对课前、课中环节的内容、方式方法、过程等全流程的反思与诊断。诊断应建立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应对照目标,检查标准完成情况,应用量化的数据说明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

5.激励学习创新

一堂好课通常能够带给教师极大的成就感,尽管定义一堂好课的标准可能参差不齐,但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教学较高的满意度应是起码的标准和对教师最大的激励。即便是普通的一堂课,对于一个有着严格的质量意识的教师,在经过认真诊断之后,肯定自己的同时,对于不足之处的再研究学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内容、方式方法,甚至是组织实施过程的反思以及再学习,就会带来新的启发,对于下一轮教学的改进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说已实施的教学方案是个人最优方案的话,激励学习之后,教师个人或会有创新的思路,对于新一轮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6.监测预警

“8字”螺旋中“目标-标准-计划-组织……改进”的循环是教师针对个人课堂教学完成情况进行的诊断与改进,是静态的、事后的;而“8字”的另一部分“计划-组织-实施-监测-预警-计划”的循环则是动态的、事中的。监测预警是针对教师在“课中”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结合有效课堂的过程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反馈出来的相关动态数据。教师根据所反馈的数据,可及时调整教学组织与实施,及时改进方式方法或不当不妥之处。监测预警对于维护课堂的学术性、科学性,以及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7.改进

不管是动态循环还是静态循环,最终的落脚点就在“改进”,可以说改进是“8字”螺旋的终点,也是所有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终极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来讲,改进一方面来自于教师自我诊断之后的激励学习和创新,是教师主动的、积极的对整个教学流程从课前的目标、标准和计划,到课中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的改进和创新。另一方面,改进来自于外部的监测和预警,是教师根据所反馈的监测信息对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过程进行的改进。不管是哪一个循环的改进都是教师自发的、主动的提高过程,不同的只是信息的来源不同。

三、课堂教学诊改的运行

根据以上对“8字”质量螺旋在课堂教学诊改中的应用分析,课堂教学诊改的“8字”质量螺旋可归纳为以目标标准、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反思诊断、激励积累、监测预警、改进创新(改进提高)为要素的7环节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课堂教学诊改“8字”质量螺旋

1.建立有效课堂认证体系是课堂教学诊改“两链”之关键

众所周知,打造“两链”是教学诊改工作的关键,也是教学诊改工作的逻辑起点,而对于课堂教学这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教学质量生成的最小单元,“两链”的打造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自于课程目标的分解,一般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和证书目标(证书目标视具体情况而定),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状态进行的描述,如熟悉……,理解……,掌握……等。标准则是对目标更加具体的、量化的、可视化的“底线”表述,同时由于课堂是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学本身又是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一个双边活动,客观上讲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仅仅是主导,有效课堂需要调动资源环境等相关要素共同构建,因此,标准除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到学习主体的满意度、教学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课前、课中、课后的衔接等。所以学校层面结合实际建立有效课堂认证标准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堂进行有效性标准认定,从有效性的角度,构建统一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既有利于课堂教学诊改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整个学校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质量意识的提高和质量文化的形成。

2.反思诊断是课堂教学诊改“8”字质量螺旋运行的核心

“8字”螺旋本身是针对质量的提高而建立的,建立的前提是教师要有质量意识。课堂教学,顾名思义是教师围绕目标标准,在教室或实训室组织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但质量观,尤其是现代质量观念里,除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还要进行教学反思诊断,要通过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结果,对教育教学的目标设计、内容、方式方法、流程设计等进行全面的反思,要对照课堂教学标准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客观诊断各环节的科学性和目标的达成度。反思诊断是课堂教学诊改“8字”质量螺旋运行的核心内容,如果诊断主体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课后的反思诊断环节,就谈不上改进,更无法自我保证质量。因此,在“8字”质量螺旋的自主保证质量循环中,反思诊断是核心,也是整个教学诊改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

3.激励积累是“双引擎”在课堂教学诊改中的重要作用

“引擎”本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习惯上也常用引擎指发动机,是把能量转化为机械力和运动的机器,是整个汽车的动力源泉。说到教学诊改,不能不提“双引擎”,即文化引领和制度优化,“双引擎”对于教学诊改的作用无疑与发动机对于汽车的作用,是推进质量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建立常态化、长效化诊改的关键所在,而激励积累环节在课堂教学诊改的作用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校的体制机制和质量文化。在职业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生源层次结构复杂,质量更令人堪忧,带来的后果是教师上课的成就感越来越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从制度上激励教师积极改进课堂教学,从文化上引领更多的教师专注于教育事业,潜心于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以不断诊断、学习、积累、创新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诊改的周期很短,只有真正落实“双引擎”的驱动作用,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诊改工作之中。

4.网络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诊改的根本保障

诊改本身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诊改也不例外,尤其是课堂教学有周期短的特点,对信息技术要求更高,教师要能够及时监测到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的相关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到课堂有效性的相关信息,以便在修订本次课目标标准的同时,系统调整相关内容,特别是涉及到下一次课的衔接内容部分,而不至于影响到整体教学。另一方面,随着在线课程、翻转课堂、雨课堂、云班课、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判断一堂好课或者一个有效课堂的标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课堂本身对于知识的传授了,更多的是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学生兴趣点的充分调动、课前课中课后的科学衔接、学习效果的达成度等,而这些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根本保障。因此,网络信息技术是教学诊改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课堂教学诊改“8字”质量螺旋运行的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螺旋环节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旋风“螺旋丸”
螺旋变变变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奇妙的螺旋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