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班本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初探

2020-07-06李潇苏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幼儿园

李潇苏

【摘要】幼儿园班本文化建设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种拓展和延伸,它更具有地方特色,满足了本土化的需求。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满足本土的需要,兼顾地方特色,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实施课程。探究了幼儿园班本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促进班本课程的开发,为幼儿提供更符合幼儿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班本文化 有效策略

班级是更加贴近幼儿生活的单位,给幼儿带来了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班本文化是从园本计划预设到班本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走向,它更符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和实际。幼儿通过班本活动会主动地参与和体验,感受知识获得的过程,理解知识规律。教师能够在过程中看到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进而融入到幼儿的视线中,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指导和点拨,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完成班本的生成。可以说,班本就是幼儿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东西。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观察世界,独立思考,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教师通过班本教学也会提高教学能力,更好地唤醒幼儿的内驱力。

一、班本课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关键事件的识别

1.幼儿感兴趣的事件

班本课程的中心是幼儿,教师在选择班本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些事件一定是发生在本班幼儿身上的事件,是由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引发的,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如让孩子去寻找身边的秋天。秋天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一个季节变化,幼儿当然也不例外。幼儿经历过“秋天”,知道秋天的特点和现象,当然会在瞬间爆发出自己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究。

2.问题贯穿事件探究始终

教师要注重幼儿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后蕴含的问题,通过恰当的问题来启发幼儿,促進幼儿思维的运转,在思考中获得理性认识。在对秋天的寻找中,有的幼儿提到了自己在外婆家看到的柿子,还没有熟,还不能吃,这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在话题的引导下,其他的幼儿会好奇哪里有柿子树?柿子什么时候能吃?柿子被鸟吃掉了怎么办?柿子有多重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幼儿会瞬间产生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通过问题的方式来唤醒幼儿,促进幼儿主动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分析和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幼儿会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理解探究的价值,进而成为班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3.分析解决问题的程序

教师要关注幼儿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和程序,通过恰当的引导来点拨幼儿,对幼儿进行“授之以渔”的教育,使幼儿活跃思维,学会思考,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不要再幼儿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要为幼儿提供一些思维空白,为幼儿留出一些思考时间,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去寻找,去观察,去探索,通过他们积极参与和体验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解决问题的程序,学会分析和思考,直到解决问题。

二、班本课程构建要以师生互动为线

1.问题支架式的引导性推动

为了建立幼儿园班本文化,教师就要以问题为支架,通过问题的引导来推动幼儿的思考,促进幼儿把相关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认识。问题支架式的引导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通过幼儿在问题的引导下,把经验和知识组织起来,就会形成解决问题的结构,使幼儿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如在“寻找秋天”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幼儿:哪里有柿子树?为什么有的柿子有核,有的柿子没有核?柿子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柿子什么时候能吃?柿子是什么味道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全面搜集问题,判断梳理,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教师通过支架方式来呈现问题,会引发幼儿有导向性的朝着教师预见性的学习方向探究,使幼儿明确学习方向,带着动力进行分析和探究,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

2.材料补给式的辅助性推动

为了使幼儿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形成深刻性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探究中可以通过为幼儿提供材料的方式来为幼儿提供补给式的辅助推动,促进幼儿对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认识。例如,为了使幼儿可以更好地了解柿子,教师就可以通过提供柿子实物的方式让幼儿直观地看到柿子,鼓励幼儿去摸一摸感受一下柿子摸起来的感觉,鼓励幼儿在动手中形成直观认识;家里有柿子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去观察和记录识字的成长;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彩纸或者是超轻黏土等材料,鼓励幼儿用彩纸动手制作手工来折柿子,或者是用超轻黏土来动手捏柿子……不同形式的辅助材料和活动,推动了幼儿主动观察,自主探究,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中形成深刻认识,更清楚地了解柿子的特点。

3.经验对接式的持续性推动

在建设班本课程文化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经验和生活常识,通过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幼儿的方式来促进经验对接,进而推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经验会丰富幼儿的认识,促进幼儿直接而且准确地获得知识,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例如在对柿子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可以询问幼儿怎样可以快速地让柿子成熟呢?并且把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经验告诉幼儿,如把柿子放在一个密封的箱子里或者是塑料袋内会成熟的更快;把柿子和苹果放在一起会熟的快;放到大米箱子里也会成熟得更快……经验升华了幼儿对柿子的表面认识,有利于幼儿对柿子形成理性认识。为了探究柿子到底是否成熟,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把柿子放在一起看柿子是否成熟,通过比一比的方式来观察,并且把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形成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记录中了解柿子的成熟,直到催熟成功。教师的生活经验以及幼儿的动手观察和记录经验,让幼儿从对柿子的感性认识不断地深化,形成了科学认知。

三、积极总结生成班本课程

班本课程的生成是一个问题不断发生、不断解决的过程。教师在对班本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总结,主动参与,通过鼓励幼儿思考和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幼儿获得知识。在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与材料是一个不断互动且经验螺旋上升的过程,幼儿的学习力也在生长着,他们会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提出更深刻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幼儿的思维会得到发展,大脑会得到拓展,能力会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参与的乐趣,进而更加积极地融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幼儿参与形成的班本课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就会形成班本课程文化。梳理后的班本课程可以通过用个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成为共享的学习资源。教师用笔和纸记录幼儿真实的经历,使课程故事自然而然地生成。这些故事全是来源于幼儿的,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故事。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去探究“南瓜引发的一场……”“医院我知道”“春天在哪里”“雨是哪里来的”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带来了快乐。

总之,为了使幼儿可以得到更适合发展的教育和课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紧扣生活。根据地方特色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延伸,促进幼儿在探究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教师建设班本课程会满足本土化的需要,促进幼儿主动地参与课堂,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体验的方式来探究知识,增长智慧。

参考文献:

[1]张怡.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推进与实施——以大班班本课程《蚕宝宝》为例[J].科学大众,2018,(09).

[2]王晓红.统整各方资源,建构班本课程[J].教育科研论坛,2015,(Z1).

[3]崔莹莹,张玉.幼儿园剪纸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17,(06).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爱“上”幼儿园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