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代名家画鱼演变概述

2020-07-04张景春张传斌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历代艺术风格

张景春 张传斌

【摘要】画鱼是我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罗列历代画鱼名家的作品进行赏析并对其作品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总结,从画鱼的角度探讨我国花鸟画艺术的史承渊源和发展脉络,对今后研究花鸟画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历代;画鱼;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画分三大类:山水、人物和花鸟。画鱼属于花鸟画类,也是我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自古对画鱼有着崇高的艺术追求。如“画鱼引獭”“画鱼游活”“画鱼治病”等典故就是很好的体现。历代都有画鱼的名家,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不同时期的作者对鱼的表现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

一、三国时代到北宋前期:传神写照

三国时代到北宋前期在绘画史上许多作品虽然没有真迹流传至今,但从一些记载及现存实物中,可以发现这个时期对于画鱼的追求可以概括为写真与传神。

《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其中可以窥见中国画最早表现鱼的技法。顾恺之画家在《洛神赋图》中画了两条大鱼,其鱼头像怪兽,眼睛炯炯有神,造型优美,身上长出很长的鱼鳍,飞跃在水面上;南北朝张僧繇在《鱼篮观音图》里画了一条写实的小鱼,小鱼站立在观音的篮子里,在整个画面中成为视觉中心,此鱼形态逼真,神态安然。隋唐时期,花鸟画已经完全成熟,出现了诸如韩干的马、戴嵩的牛、薛稷的鹤等,画鱼也仍然追求写实的表现风格。诸如吴道子“画鱼治病”、李思川“画鱼游活”的故事都体现了当时对于画鱼传神感觉的追求。

五代出现了中国花鸟画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宫廷画家黄筌。他喜爱画花鸟鱼虫,用笔细腻写实,一丝不苟,设色层层晕染,鲜艳明丽,一派皇家气象,人称“黄家富贵”。据《宣和画谱》记载,黄筌创作了大量花鸟鱼虫的精美作品。与黄筌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著名花鸟画家叫徐熙,因为他性情疏野,所画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等乡野题材,曾画《戏荇鱼图》《藻荇游鱼图》《穿荇鱼图》等,用笔设色又清淡雅致,人称“徐熙野逸”。

北宋前期的刘宷、徐易、徐白等人因善于画鱼而闻名于世,他们画的鱼不但赏心悦目,而且让人产生食鱼之感,其作品亦载入《宣和画谱》。从刘宷画的《落花游鱼图》中可以看到,鱼的造型、游姿形态都非常生动、神妙,都是在追求鱼的传神写照上下功夫。

二、北宋中期到明朝初期:诗书画印

到了北宋宋神宗赵顼时期,他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改革。科举取士制度的变革,造就了一大批士大夫阶层,他们对花鸟画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在当时社会极具影响力的文人雅士开始参与绘画,并提出了“诗书画印本一律”“论画以形似”“画意不画形”“书画以韵为主”等一系列对后世影响很大的绘画观点。从此,中国花鸟画走上了与文学相结合的道路,注重诗情画意的营造,形成了诗书画印组合的绘画体系。

南宋时期,周东卿以横卷式构图绘画的《鱼乐图》,画面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鱼在水草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着,有的上浮,有的下泳,表现鱼水欢快之情。画中的鱼先用没骨的表现技法晕染鱼的造型,再用线条勾勒出鱼鳍和鱼鳞,使画面虚实生动而有韵律。周东卿因画鱼而得到诗人文天祥赠诗一首:“观君潇湘图,起我濠上心。短褐波涛旧,秋雨菰蒲深。”;《春溪水族图》是画家陈可九以鱼类为题材的传世之作,画中绘有一群鱼欢快戏游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隐喻了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连年有鱼”的深刻内涵;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他画的《海珍图》手卷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表现海洋题材的绘画作品,画面上题跋了许多诗文和钤印,此画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南宋的范安仁、钱光甫、睢世雄、戚化元、赵克复、李延之、王道真等都是画鱼的高手。

两宋院体画的代表人物是皇帝画家宋微宗赵佶,他本人精于花鸟,又开办画学,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修养深厚的画家。他的艺术思想受文人画理论的影响颇大,他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一书处处充满了与苏轼等文人观点一致的“作画如作诗”“寓意丹青”等审美取向,其思想对后期画家的创作思路影响颇深。

元朝赖庵僧画鱼藻,他绘画的《藻鱼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此图中画了一条大鱼,四周画了许多水藻,鱼微张着嘴巴,尾鳍翘起,眼睛朝下,神态安然。画面采用黑灰白的调子使画面产生了空间感。元朝画鱼的名家还有释仲山、余岩隐等,明朝有张德辅、莫胜、刘进、王翘、刘节以及大量佚名画家的作品,也都是清绝脱俗、极具文气,远不是只描绘物象形体那么单薄了。刘节其父刘进以画鱼而闻名,而他也是因画鱼而传世。

三、明中期到清末期:借物抒情

明清画鱼作品皆成了画家把嬉笑怒骂、愤激不平、生活经历的内心世界,借助画鱼的影子,用癫狂的水墨发泄出来的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

明中期花鸟画领域兴起了一股水墨大写意的风潮,从“吴门画派”的开创人沈周开始,徐渭、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数十位大写意花鸟画名家,劈开陈规,将中国古典花鸟画的形态及观念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使花鸟画从“再现”进入“表现”的历史性转折。

明清时文人水墨大写意花鸟画解放了题材的局限和形似的意义,无拘无束地抒写个人心境,精神表达的丰富多彩,前所未有,堪称花鸟画史上的一段绝唱。八大山人画多是怪诞的,在画面构图和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宋代瓷器上的绘画对他影响颇深,他经常在画面中央只画一条鱼,眼珠朝上并透露出怪异的神情,身体凌空飞翔,用隐喻的手法把鱼“人格化”,充分表达了画家的内心世界。他在画里经常题诗,其中有一首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八大山人的人生不幸造就了他的性格怪异,却在绘画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画金鱼当数虚谷为传神,他画的金鱼大多数俯瞰式的,造型也有些夸张变形,追求鱼的憨态可掬又呆滞迟钝,色彩艳丽夺目。他笔下的金鱼总让人有百看不厌、越看越欢喜之感。

清代著名画家赵之谦绘制的《异鱼图》手卷,是他到海边采风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鱼民捕获的15种海鱼及海洋生物。还有一部海洋绘画书《海错图》,此书是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所绘,共分四卷,描绘了海洋里的鱼和生物有300多种,还记载了许多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现三卷藏于北京故宫,另一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家采用半工笔、半写意和图文结合的形式来表现海洋的生物,每一幅生物图都非常完美,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清代在画鱼传世作品中还有郎世宁的《画鱼藻》、华岩群的《鱼戏藻》、马元驭的《双鱼图》、马文麟的《画鱼藻》、恽寿平的《蓼汀鱼藻图》和倪耘的《鲈鱼新笋图》等。

四、近现代到当代:世俗画与中西绘画的融合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现代时期,直到当代,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作品开始向商品化、题材大众化、审美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花鸟画也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一条变化之路是一部分画家在继承明清文人水墨大写意的基础上开始迎合市场,如“海上画派”;另一条变化路线是一部分画家吸收了西方艺术的透视、色彩、明暗等空间效果,开始了花鸟画的中西融合,这些“革新派”众多画家大都是留学归来的。

“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善于在瓷器上画的游鱼,造型写实生动传神,笔墨细微精到,颇具宋画遗风,又吸收了日本东洋画风格,创造了他的陶瓷鱼纹表现风格,對当今画家影响甚深。上海画家汪亚尘曾东度日本游学,擅长画金鱼,他画的金鱼漂亮有灵动感,每一条金鱼都犹如在纸上游动,水墨淋漓,整体功力深厚。他与徐悲鸿和齐白石被称为“画坛三杰”。上海画院吴青霞画师,所画的鲤鱼尤为出色,不同凡响,鲜活异常,被人称为“鲤鱼吴”,在书画界有着极高的声誉。

作为花鸟画的分支,大家们对于画鱼也有着自己的眼见,齐白石、张大千、林凤眠、溥心畲、高剑父、刘奎龄、潘天寿、江寒汀、赵少昂、李苦禅、吴作人、陈大羽等虽不专门画鱼,但也都是画鱼的高手。如潘天寿笔下的鳜鱼形象极度夸张,神态传情,形神兼备的表现形式达到了“绝”的境界。此外,赵少昂所作喜用艳丽的颜色,寥寥数笔概括了鲶鱼的体积、明暗、造型、色彩等,同时还把鱼身上滑腻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真是神来之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洋文化有了更多认知,当今有众多的画家涉及海洋题材,并产生了海洋绘画的研究机构和专业画海洋鱼的画家。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画鱼是我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丰厚的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吸纳新文化元素,借助鱼的生理特征、寓意和美好传说来表达画家对自由、快乐、和睦、幸福、富裕、繁衍等的向往和追求,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中国哲学的思想境界,而这种传统文化精神正是历代画家传承和发扬光大、心之所向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立.汉墓神画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宁波.鱼文化的历史演化[J].中国水产,2008.

[3]郑鑫.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鱼文化[J].南方文物,2003.

[4]路雨年.工笔鱼技法[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2.

[5]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张景春(1994-),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张传斌(1963-),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历代艺术风格
张阶平水彩画的艺术风格研究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历代蒸煮工具釡的设计研究
历代论书诗选注《九势》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历代屯垦戍边对新疆地区长治久安的特殊作用研究
《历代画谱类编》
历代竹林七贤主题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析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