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宏傣族的溯源及他们的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织

2020-07-04张玉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

【摘要】位于祖国西南的德宏瑞丽被誉为“世界傣乡”,作为世界公认的傣源地,她沉淀着自己独特而又丰厚的文化。在当地,无论是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或是生产劳作都围绕着当地傣族的精神世界而展开,也就是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这种精神与物质、神性与世俗的融合诠释出了当地傣族独特的生活观,这种生活观是克服了物质局限,而以精神需求为向导,使他们和谐、乐观。因此,本文将通过以笔者家乡所在的德宏瑞丽地区的傣族为研究对象,溯源地域历史,探索并去发现文傣族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水乳交融下所孕育而出的独特文化现象。

【关键词】德宏傣族;宗教与信仰;精神世界;物质世俗世界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一、历史长河中的傣泰民族

傣民族歷史渊源长久,德宏傣族真正最早见于官方正史中的记载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然闻昆明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这段是记载汉武帝想遣派使者求通身毒道,但一直被金沙江流域的昆明部族所阻,然而张骞出使西域发现当地有蜀地运送而出的货物,由此打探才得知,昆明部落西边千余里有个乘象国已经打通了往来蜀地西域的南丝路,也就是现在的蜀身毒道。而这里所记载的“乘象国”正是德宏地区的古代傣族部落或王国。而同时期的当地傣族史书记载,公元前364年,被誉为傣族始皇帝的召武定在大象的帮助下返回勐卯(今瑞丽)夺取王位,建立了著名的“勐卯果占璧王国”,和《史记》的记载所对照,召武定建国时间与西汉使者听说“乘象国”仅差两百余年。而后勐卯国持续发展壮大,也经历了改朝换代,成为后世书中所记载的哀牢国。到了唐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诏国也异军突起,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一颗明珠。随着现在学者的深入研究,逐渐发现南诏国的建立也与傣族相关。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的《旧唐书·南蛮传》载:“南诏自言本哀牢后。”说明公元八世纪建立的“南诏国”与公元前建立的“哀牢国”有一定关系。“哀牢”是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傣族先民,注重修史的邻国越南一直把傣族建立的澜沧国(老挝国)记作“哀牢”,足可见“南诏”与“哀牢”的紧密关系。经过实际走访调查,中国境内的德宏地区与西双版纳地区都普遍认同他们的祖先是南诏国组成的一部分。元朝时期蒙古的进入,改变了整个云南少数民族政权的格局,公元1154年,勐卯土司方罕统一各部,公元1276年元朝改设方罕统治下的勐卯建为麓川宣慰司。公元1336年,麓川首领思罕法继位,并迅速扩张土地,鼎盛时期的麓川国疆域辽阔,涵盖了当今印度西部、缅甸、老挝、泰国等国的北部及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明初公元1355年,思罕法派子前往北京纳贡,受封麓川平缅宣慰使。公元1388年,思氏家族逐渐壮大并入侵明朝,随之展开震惊朝野的三征麓川之战,明朝耗费大量财力、兵力逐渐瓦解了思氏家族的政权,但也为后期明朝土木堡之变埋下隐患,公元1448年思氏王朝覆灭,长达千百年之久的勐卯果占璧王国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此后便是中央改制三宣六慰制,使长久以来作为傣族历史文化中心的勐卯(今瑞丽)退出了历史舞台。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发现,德宏的傣族长久以来与云南的历史息息相关,不论是打通了南丝路,使古云南地区得以与外界积极交流,还是成为闻名古今的南诏国中的一诏,再到思氏王朝时期辽阔的疆域,都将民族文化进行了传播,为当今祖国版图奠定基石。

二、信仰的力量

因为傣族聚居地大多靠南亚与东南亚,目前大部分傣族的宗教信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当然比较奇特的是目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也同时坚守着原始宗教,并将两者相交融,形成自己独特的信仰方式。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证约在七世纪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地区。以笔者家乡德宏为例,佛教传入时间比西双版纳要晚,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洪武年间奉旨出使缅甸以及麓川的钱古训在《百夷传》中记载:“其俗,不祀先,不奉佛。亦无僧道。”而到了万历年间的《西南夷风土记》中的记载则是:“俗尚佛教,寺塔遍村落,其极壮丽。”相比西双版纳,作为傣族文化中心的勐卯地区为何接受佛教的时间如此之晚,从地理位置来看,勐卯地区地靠缅甸,毗邻印度,应该是比西双版纳更为提前接受佛教,究其根本是因为作为傣族文化中心的勐卯地区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傣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在这里根深蒂固,坚不可摧。在周边国家都被佛教信仰遍布的情况下,甚至地处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的眼皮底下的勐卯地区傣族人民们自信而坚定,坚持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不随波逐流,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对自己原生文化的坚持与自信,这才造成明代之前佛教对本地傣族的影响十分有限。

传入傣族地区的佛教与傣族原始宗教并未起大冲突,而是在彼此碰撞融合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也日益成为傣族精神信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泼水节前夕需要上山采花祭祀山神,再将花用来装饰奘房,次日取水也要祭告河神,取到的水来再浴佛,傣族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时候也没有摒弃自己固有的传统,而是将两者完美交融,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信仰对于傣族来说至关重要的,甚至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傣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创作等,傣文就是由古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拼音文字。在佛教传入后,僧人为了更好地教化当地民众,逐渐收集整理傣族史籍,揉入佛法含义用佛经的形式整理出版,这就使当地信众在听经传法时也了解自身民族历史。因为历史原因,史籍经卷受到严重破坏,内容参差不齐,这使专家学者在分辨佛经故事还是史籍记载时带来很大困扰。但也能看出因信仰的力量,推动着傣族文化、生活以及历史进程。

三、当精神世界遇到世俗物质

如果说宗教信仰是傣族的精神世界,那他们的世俗生活与物质需求并没有与之脱轨,而是紧密交融。作为宗教场所的奘房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已成为傣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除了上叙功用之外,奘房还是傣族的教育中心,除了传播佛教信仰之外,还承担了传承傣族文化的任务,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文化传播和民族教育的固定场所。过去,傣族男性在幼年时都要被送进奘房剃度出家,在此后的出家生活中他们将在奘房得到完善的傣族传统教育。这种世俗教育与宗教精神的融合在其他地方是罕见的,随着现代教育的冲击,大部分傣族选择送自己的孩子去接受义务教育,也有部分傣族家庭仍然坚守传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奘房接受传统教育。

对于生产生活方面,精神世界的追求也一直是傣族从不改变的初心。比如传统的关门节与开门节就能很好地诠释这一点。在傣族地区每年除了泼水节,最盛大的节庆就是关门节与开门节。从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寨子中有很多禁忌规矩,家中虔诚信佛的长辈自觉戒斋,定期去聆听寺内高僧颂经,讲解教规、戒律、历史、佛经故事等,同时乞求佛祖饶恕这一年所犯的所有罪过。关门节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而与之对应的开门节,就表示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并解除“关门节”以来的各种禁忌,即日起,便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当地信徒们会带上祭品来到佛寺,举行更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夜里,在佛寺内摆放宏大的烛阵,并舞灯环游各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表示已从关门期进入开门期。这个夜晚之后,傣族村寨又恢复往日多情浪漫的生活,村寨还会在奘房的公房大摆筵席宴请请朋好友。对信仰如此看重的傣族信众也自觉人生在世就是自己的一场修行,因此,与人为善、乐观淡薄、乐善好施成了这个民族的特性,这种独特的世俗生活与宗教信仰的交融已经贯彻到他们的文化基因之中,成为了一种独特文化特性,这时候的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分子,是构成這个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时代在发展,现代生活对于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经过长期的实地调研与探索,笔者发现目前年轻一辈中会说傣语的傣族逐渐减少,而熟悉掌握傣文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熟悉傣族历史以及文化的群体除了学者和研究者,多半集中于奘房寺庙中的出家人。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政府的重视及政策的扶持,现在有更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了本身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从而投入到自身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探索之中,对于传统节庆的仪式及形式来看也在逐渐恢复之前被简化丢失的部分,这也说明文化基因始终流淌于这个民族的血液中,只是需要适当的时机与方式去激活。

参考文献:

[1]江应樑.摆夷的经济文化生活[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9.

[2]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3]陈荟.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共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作者简介:张玉(1993-),男,汉族,云南瑞丽人,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总监,政治面貌民建,中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傣族文化历史研究。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
揭开“伪装”,直抵真实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关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
浅析张爱玲对《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论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与陶渊明在精神世界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