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关于二年级学生数学预习的一些思考

2020-07-03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学校

数学大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口诀乘法算式

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学校 李 佳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要不要让他们预习呢?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支持者和反对者皆有其依据。持支持观点的学者认为需要预习,因为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通过预习提前了解了学习内容,关注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有利于上课时更认真地听讲与学习。从课标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预习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以具体抽象思维为主,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预习需要的是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这时的学生并不具有这样的思维品质,所以二年级的数学不适合预习。就像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样,应为学生提供略带有难度的挑战,通过学生学习,跳一跳就能“够到”。而此时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思维品质,何谈跳一跳“够到”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二年级学生的预习现状

记得那是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时,笔者提前布置了让学生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先去背乘法口诀。许多学生预习作业完成得很出色,课前已经能熟练地背诵2~6 的乘法口诀了。课上学生特别活跃,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虽然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但他们已经能领会到老师上课的侧重点并事先作了相应的预习。当然,整节课中也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只要一询问口诀所表示的意思,学生总是答非所问或是答不到点上。这个问题在随后的课堂练习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现结合课堂作业本和方法指导丛书举例如下:

有多少只脚?

做这一题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填4×1,6×1,8×1,这种答案已经算是有点头绪了。更离谱的答案也有,如3×1,4×1,5×1。

另一题是这样的:

用○表示下列的乘法算式:

4×3

有许多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

从以上两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虽然会背诵乘法口诀,但并没有掌握口诀的含义,当遇到具体问题时,就无法准确地进行列式计算了。

二、分析造成的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作了反思。为什么学生能熟练背诵口诀,却无法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呢?原因有二:

1.没有对学生的预习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对预习内容不明确

由于布置了课前预习,学生就去预习了,可事实上,二年级的学生不懂什么是预习,老师让学生去背诵口诀,那学生就去把口诀背会。至于口诀的含义,根本就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主要也是教师的个人原因造成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用有限的时间多掌握一些知识,事先让学生将口诀背熟,又没有加以引导,告诉学生该预习些什么、如何预习。正是这种错误的预习观,使学生错过了这40 分钟应该掌握的真正内涵。

2.忽视了预习的转化过程,从而使学生将预习与课堂教学“割裂”了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熟练背诵口诀已经是很好的预习效果了,教师应该将整堂课的重点放到对口诀含义的教学上,含义弄懂了再训练速度。可教师并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一点,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背口诀,没有将背诵内容建立在内涵基础之上,割裂了预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好的预习转化成帮助提高课堂效率上来。知识应该建立在内涵的基础上再去熟练应用,这就好比一个成功的建筑必须要有好的根基,如果没有好的根基,即使是再好的建筑也是昙花一现。而我在课堂上却把最重要的根基给忽视了,只顾着将房子造得美观,结果稍遇“大风”,房子就倒了。

三、预习的心理学基础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有必要对预习的理论基础作进一步的认识。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预习就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习,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先学,将不懂的部分提前标记出来,上课时能够更认真地去听取该部分的解答。这一观点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理论不谋而合。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是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具体表现在:(1)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思想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2)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他把思维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强调教学要把发展直觉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因为直觉思维是和直觉相联系的创造性思维,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直觉思维开始的。当学生进行预习时,已经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开始了自主学习的过程。

布鲁纳还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改组材料”难度有些大,但自行发现知识还是可以的,因为二年级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还是能够发现些新知识的。

四、以布鲁纳的心理学理论为参考,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1.对预习的范围作出明确界定

并不是每堂课都适合预习,教师应该有目的地选取适合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去预习,并告诉学生该预习些什么、怎样进行预习。比如在教授《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回家去背诵口诀的同时提醒学生思考问题:你所背的乘法口诀的意思是什么?怎么得到这句口诀?如果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预习乘法口诀,他们可能脑中就会出现许多疑问,在第二天上课时会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而不是在课堂上只会喊口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当然,在二年级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需要预习的内容,比如二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因为关于角,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他们的初步感知是“尖尖的”,其实这样的感知已经足够,而且是学生最真实的感知。教师让学生去预习,无非就是想让学生有这样的真实感受。如果布置了学生预习,可能学生会从书中找到这样一句话“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他们会像背诵概念一样先将其背诵下来,那么学生的真实感受就会隐藏在这句话的后面,让你再也看不见、摸不着。

2.鼓励学生预习中的思考与质疑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比较简单,“预习”这两个字对于他们来说,字是熟悉的,但“如何预习”是陌生的。可能聪明的学生会举一反三,他们会将语文的预习方法套用到数学上来,背诵概念、划出重点词句等等。但语数两科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将语文的预习方法单纯地用在数学上,这样的预习对数学学习是没有好处的。《新课标》呼唤“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新课标给的更多的是“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参与……数学活动”“结合……实际”,而不是让学生闭门造车,简单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因此一定要使学生知道该预习什么,学会边预习边思考。

以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为例,这是学生在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并出现了综合算式的运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两步算?分步列式中的第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综合算式中的第一步又是解决什么问题?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小括号是干什么用的?学生只有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预习才会有意义。

又如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预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与质疑。第二天上课时可以从“关于克与千克,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入手进行新课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在预习时的思考与质疑能力,而且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入手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3.预设学生预习过程中的疑问

二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时间是比较短的,必须从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有兴趣,要让学生觉得“怎么我预习时想到的问题老师都知道了?真是奇怪了!” 如果你能让学生有这种感觉,那么你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二年级学生的思想呢?有个比较容易的方法,那就是预设学生预习过程中的疑问。既然让学生去预习了,鼓励学生思考了,学生就会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疑问。如果能将学生的疑问提前预设,学生就会觉得你这个老师很了解他的想法,那么他对你的课堂就会有兴趣。相反一个只顾着自己讲课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乏味的。

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教师可以这样布置预习任务:找一件你最喜欢的玩具,将它放在桌上,然后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质疑呢?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学生一定会说自己从四个方向上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那为什么会不同呢?因为站的角度不同。看似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教师已经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教学重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落实。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学问。预习要有范围,讲究策略,注重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也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口诀乘法算式
算乘法
口诀与加法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口诀中的规律
怎么写算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怎样熟记口诀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