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帮用智扶:擎起红土高原基础教育扶贫大旗

2020-06-29周群刘锦霞

中小学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培训老师教师

周群 刘锦霞

“我是一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傣家汉,感谢云师附小让我得以在退休前圆梦。今天,我穿上泼水节才会穿的盛装,用一曲《鸿雁情》来表达我的心声,同时也感谢我的学校,感谢那些与我一起在祖国边疆、大山深处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一生的老师们。”

这是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云师附小”)开展的“同在一片蓝天下”大型公益活动的一场互动,一位参训教师正动情地吐露心声,现场许多教师也热泪盈眶。而这只是云师附小多年来用心用智填写的教育扶贫答卷中的一个微小片段。

继承了西南联大正统血脉,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云师附小(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校),由于弦歌不断的不懈耕耘,而被誉为“红土高原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多年来,学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日常教学与教育扶贫事业科学谋划、一体推进,为云南基础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也涌现出一批“红土高原上的传道者”“云岭大地上的逐梦人”。

送教下乡: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工作常态

2019年5月3日,经过6天的颠簸,一路辗转了麗江市玉龙县、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奔子栏镇等地的多所中小学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后,教育部《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项目专家组和云师附小名师一行来到了此次送教下乡的最后一站—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城。

德钦曾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县城坐落在大山之间,稀薄的空气、3400多米的海拔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专家组和我们云师附小的老师全都出现了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北方来的几位老师病倒了,我校的几位老师也隐隐感觉到头痛和喘不上气来。“我们此时的表现关乎云南小学教师的形象,争取把最坚韧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老师们相互鼓着劲儿。

短暂休息后,一堂堂特别的示范课在德钦第一小学开始了。面对突然出现的陌生面孔,藏族小学生坐姿端正,可是闪烁的眼眸中透着胆怯。随着教学的深入,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细小的说话声变得有了力量,紧张的神情也渐渐放松起来。下课后,孩子们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地说,“太有趣了,特别喜欢这样好玩的课”“希望老师们经常来”。面对孩子们的真诚和纯朴,授课老师也备受鼓舞。课后,在与当地老师们座谈交流时,云师附小的老师激动地说,“走出大山是孩子们的希冀,走进大山是我们的心愿,希望我们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只是一节示范课,而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云南是边疆、民族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突出。云师附小人始终致力于边远山区教育事业的改善与提升,一批批教师在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对教育的满腔热爱与深情奉献给边疆学子、乡村教育。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年都会挤出时间、拿出精力、尽锐出战。这些年来,高原藏区留下了很多老师志愿服务的身影,河谷农家时常回荡着老师们传播知识的声音。

除了走进高原送教,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让服务于乡村教育、乡村教师、乡村学子成为云师附小人的一种工作常态。

2006年,香港伍集成教育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走进云师附小,双方对云南基础教育发展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高度一致,由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合作。几番调研、数易其稿后,旨在提高乡村基础教育水平的“乡村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学科进修培训班”落户云师附小。在项目实施的十多年间,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举办了七期培训,学校对参训的137位全省骨干教师实行全方位开放,多渠道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和提升强化的机会,如今这些当年的学员大部分已成长为各地教育战线的骨干和栋梁。

2016年春,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县长带着班子成员专程来到云师附小,请求学校每年通过“影子培训”的方式为该县培训10位校长。接受培训的校长回乡后发挥作用,使全县基础教育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县长激动地发来喜讯表示感谢。此外,作为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昆明市小学名校长培养基地,以及“国培”“省培”基地,云师附小多年来敞开大门,主动自觉地以扶智完成着扶贫的责任担当。

结对帮扶:将“责任田”滴灌成“高产田”

2015年,为进一步将习近平扶贫思想以及云南省委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的要求落细落小,按照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的安排,云师附小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遮岛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遮岛小学”)开展结对帮扶。梁河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隘口,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汇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然而地处滇西一隅,距离省会昆明近700公里,这样的距离也制约着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梁河已不再是单纯的“挂包帮”联系点,而成为云师附小人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一批批名师来往于梁河与昆明之间,将多年摸索和积累的先进教学经验倾囊相授,为梁河、为遮岛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老师们用爱与责任的甘霖,把“责任田”滴灌成了“高产田”。我们是怎样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的呢?

首先,思想破冰。帮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敏感度极高的民生工程。落实需要担当,操作必须精准。我们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扶贫领导小组会议、支部“三会一课”等形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从中找方法、寻路径,最终达成了思想上的高度共识: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立德树人的动力源泉,云师附小最大的优势和潜力也在教师,教育扶贫必须牢牢抓住教师这个“牛鼻子”。

其次,规划统筹。2015年10月,云师附小的曾东风书记、孙祥副校长奔赴梁河县芒东镇洒坞村完成了第一轮走访、帮扶工作,也对梁河县基础教育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在此基础上,云师附小扶贫领导小组在与遮岛小学几番商讨后,制订了帮扶遮岛小学的《脱贫攻坚“五年总体规划”》,提出举全校之力为遮岛小学开展示范课、评课活动,以及进行名师讲座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定期邀请遮岛小学的教师到昆明参加高级别的示范、观摩或培训活动。在上述《规划》的总体要求指引下,云师附小每年根据遮岛小学的诉求和期盼完善年度帮扶计划、任务分解和配套措施,确保“对症下药”“靶向精准”。

再次,行动突围。要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最好的办法。2016年3月,在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志青的带领下,我们将镌刻着“云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协作学校”的牌匾挂在了遮岛小学校门口,昭示着云师附小的教育帮扶正式启动。不久后,戴丽慧副校长一行9位骨干教师就来到遮岛小学,开启了第一次送教活动。这也成了当地的一件大事,梁河全县9个乡镇的600余名教师汇集遮岛小学,期盼着与省城名师们来一次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和知识共享。9位老师与当地老师们进行深入交流,认真地为当地老师解疑释惑,这样的形式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欢迎。此后每年,校领导都要带队到遮岛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教研工作帮扶指导,如观摩指导“第二轮课改语文学科教学竞赛”活动、开展“把课堂还给学生”主题教研活动等,并为当地百余名校长开展“学校内部管理优化探讨”专题讲座。

最后,物质支持。针对梁河县教育资源不足、硬件设施匮乏、计算机在教学运用中滞后的情况,我们一边积极筹措资金,一边向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提出捐赠申请,云师附小的真诚与努力得到了迅速回应。2018年4月,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牵头、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出资购买的30台手提电脑,被赠予了全县15所学校。同时,云师附小官网上的所有资源无偿为遮岛小学教师开放,他们可以随时共享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了解到遮岛小学课外读物较少、阅读氛围不够浓厚的情况后,我们还将成熟的创建“书香校园”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并捐赠了一大批优秀的儿童文学读本,使阅读成为当地孩子们的新风尚。

精准扶“根”:让乡村教师行走在“同一片蓝天下”

一所乡村小学的学生问老师:“人坐在飞机的哪个部位?”老师回答:“坐在飞机的翅膀上。”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学生们却深信不疑。这是《寻找慈善的根》中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智力慈善比金钱更重要”。

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拥有开阔视野和基本素养。然而囿于交通不便、财力不足、资源不均等多种原因,乡村教师往往难以获得高级别的培训提升机会。就这样,“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活动方案获得学校党委会一致通过。按照方案,我们计划每年邀请100位省内偏远山区的教师到云师附小开展一周的观摩学习和交流研讨,教育培训、交通食宿等费用一律由云师附小承担。这个费时耗力且不涉及上级考核任务的长期工程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但是,方案变为现实却面临重重困难。乡村教师如何挑选,以确保公平?活动经费如何使用,以确保高效?往返交通如何安排,以确保安全?活动培训如何开展,以确保科学?压力和困難既来自敢为人先的大胆尝试,又来自精益求精的自我加压。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添砖加瓦,为乡村教师做一件好事实事,这样的想法也是云师附小全体教职工的深情呼唤。逐梦的路上没有中场休息,那就在推进实施中总结,在总结完善中推进,就这样,饱含着真情、充盈着梦想的“同在一片蓝天下”活动正式启动了。

100位乡村教师知识储备不同,专业背景不一,如何选取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让大家学有所获、学有所悟?我们在摸清100名教师教学背景、年龄层次和总体诉求的基础上,努力邀请专家教授、学者名师前来参加活动,与乡村教师当面交流、现场互动,为大家讲授推进教学的“主体-主业-主责”,落实任务的“思维-思考-思路”,解决问题的“看法-办法-做法”等主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活动推进过程中,我们还倡导推行各地与云师附小教师之间的“一对一”传帮带,班级与班级间的“手拉手”,有效弥补了集中培训时长不足的缺憾,实现了长期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没有人吝惜对“同在一片蓝天下”活动的赞美,大家坦言“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课程教师交流、社会情感课、心理疏导课、急救常识课等精神大餐,让全员受益匪浅、回味悠长。除了收获沉甸甸的教学“干货”之外,他们还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很多老教师是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来到省城学习……七年来,700多位教师在活动中直接受益,通过教师间接受益的莘莘学子数以万计。此项活动也因培训目标专注、培训师资专业、培训对象专一而广受好评。“同在一片蓝天下”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云师附小的老师们,让我们在怀疑面前有信仰、在困难面前有情怀、在压力面前有担当。

因为云师附小在全省教育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对昆明乃至全省的小学都有着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所以在老师们看来,受邀到云师附小参加活动、探讨问题、分享经验、总结方法、讲述故事,是对每一位乡村教师的最大礼敬。许多教师坦言,活动期间获得的行业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是他们收获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精神也将会因此传递下去、播撒开来。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培训老师教师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