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艺的古风遗韵

2020-06-29熊开波

检察风云 2020年10期
关键词:遗韵古风釉色

熊开波

《古风遗韵》一

《古风遗韵》二

当代陶瓷艺术正伴随着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如何使用人类最古老的陶瓷材料表达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生活?如何使用造型和釉色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念?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艺术的创新区别于科学的发明,艺术的创新就是旧事物的新综合。”韩美林教授也主张:“画家在吸取营养的时候,千万别忘一个揉字。”所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可能是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

笔者喜好上古的陶器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因此,一直怀着向传统陶器和青铜器学习和致敬之心,花了数年时间不断地实践来完成《古风遗韵》系列创作。我查阅各历史时期的陶瓷器物,梳理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分析发展趋势规律,领会传统器物的文化内涵,完善创作方案。然后,为了增强对陶瓷艺术的直观感性认识,前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做专题性学习;前往龙泉、景德镇、宜兴等陶瓷产区实地考察,了解各种制作工艺和表现技法,熟悉不同产区的特征,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陶瓷器是几千年来传统的、本土的文化重要载体,它与华夏民族文化内在联系的优势是其他种类当代艺术不可比拟的。

其次,了解泥土性能和掌握陶瓷的语言是作品制作的前期工作。仅泥土就有很多学问,种类众多的泥土产地不同、成分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肌理不同,可塑性也不同,烧成温度和艺术效果更加不同了。我前往宜兴全面学习泥片成型的工艺和技法,掌握了此种技法制作器物的手法,领会到泥的干湿度对泥片成型的重要性,为完成《古风遗韵》系列创作的造型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不同泥土综合运用方面的探索,我前往景德镇全面学习了解各种陶瓷材料的天然特性,并且打破瓷、陶是两种泾渭分明的单一材料观念,通过多种泥土混合、重置叠加的实验,在大缸泥的基础上,按不同比例添加细腻的瓷泥和耐高温的匣钵土调制出适合自己使用的泥料。为了体现作品的现代感,尝试用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这些工整机械的、曲折的线条是现代工业化文明的产物,泥片表面上的肌理运用釉料的覆盖会形成若隐若现的流动变化的视觉效果。

我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雕塑家的现代创作理念: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少胜多地创作完成造型。因此,《古风遗韵》系列作品的造型运用简洁的方形、圆形作为主体和几个足来组成众多不同的造型,虽然作品是有实用功能的器物造型,但创作的时候完全把它们看作是有空间、有体量的三维立体雕塑来处理,不关心好不好用,而关注它的每个部位形体是不是符合整体空间需要,是不是具有彩陶质朴内秀的神韵和青铜器厚重端庄的气息并富有饱满升腾向上的张力。最终作品成型在小样稿的基础上放大制作,这阶段把握器型的外形线条曲直、软硬的对比,把握陶瓷器皿里外造型的转折处及口沿、底足等部位细节的艺术处理。为了达到大气、厚重的艺术效果,突破传统制陶讲究精工细巧、轻薄的习惯性审美,器型做得体量很大,达到泥土承受极限。为了解决此系列作品仅靠四个足来支撑体量巨大器型问题,交叉运用了不同产区的成型工艺和方法。

陶瓷作品只有通过高温烧制才算完成。因而,如何利用材料在高温烧成中的变化是陶瓷艺术重要一环,运用得好会出现化腐朽为神奇、巧夺天工的效果。为了追求质朴、厚重、含蓄的釉色效果,我前往考察钧窑的“窑变”艺术效果和烧制技术,经过调研后决定不用市场上明亮艳丽的颜色花釉,通过大量实验配制呈现亚光乳浊效果的釉色。这种乳浊釉料没有变化丰富的结晶体和耀眼的光斑,但是,具有我所追求的儒雅温润的釉色效果。在《古风遗韵》系列创作烧制阶段,先通过实验掌握所用不同材料的耐火性能,参照现今流行的柴烧、乐烧的效果,综合运用电窑和煤气窑两种烧制工艺交叉烧制来实现所需效果。

这一系列的创作让我认识到:陶艺家不仅要进行经常性的技术磨炼,同时也要进行品格的修炼和审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触摸泥土时,用陶瓷器语言来表达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作品中賦予对人性和社会文化的思考。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如何艺术地处理作品,如何发挥陶瓷艺术表现力,以及处理造型的综合能力。认识到材料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艺术家有高低之差,因艺用材,发挥材料的特性,廉价的材质也可以表现出高级的艺术效果。当代陶瓷艺术正伴随着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陶瓷器物不仅是日用品,也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遗韵古风釉色
如意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古风三首
水墨遗韵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睡在古风里的那些草
龙游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