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与开封的恩怨情仇

2020-06-29王惠莲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6期
关键词:汴河大梁黄河

王惠莲

我的故乡是位于黄河下游南岸的八朝古都开封。

50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于是,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这些与黄河有关的名字和数字,便如铭文般刻在了我心里。

不过那个时候的我虽然记住了黄河,但并不认识黄河。我只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一到春天,一遇到刮风天气,整个开封城就会黄沙滚滚,昏天黑地。如果要出门,就要用纱巾把头和脸都蒙住,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沙子往鼻孔眼角里钻,每次洗完头发,脸盆里总能见到一些黄黄的沙子。家里的窗台、桌子、条几就更不用说了,一场风下来,上面的沙子厚得都可以用手画出字了。只是我那时还不知道这都是拜黄河所赐。

高中毕业后,我下乡到了位于尉氏县的河南大学农场。有一次,农场组织我们到附近的段庄参观阶级教育展览,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至今难忘。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段庄一带被黄水淹没。大水过后,那里成了黄泛区。黄泛区的惨景从此成了一道抹也抹不去的记忆。于是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生命之河,在我的记忆中竟是这个样子?难道她真的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的痛吗?

于是我想到了故乡开封,想到了那首传遍了开封大街小巷的“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歌谣。

这首歌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已无从考证。但歌谣中唱的“地下埋有几座城”的“传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被考古学家们所证实。在今天的开封城下面,埋着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开封城六座城池。专家们说,这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什么造成了开封这种城摞城奇观的呢?城摞城为什么发生在开封而不是其他城市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两千年来开封与黄河的恩怨情仇说起。

先说恩吧。

公元前361年,战国魏惠王九年,魏国的国君梁惠王,就是那个《孟子见梁惠王》中的梁惠王,因为忍受不了秦国的侵扰,就将国都从山西的安邑迁到了仪邑,在仪邑修建了史书上第一次有专门记载的开封城——大梁。

但大梁地势低,易积水,梁惠王于是就展开了一系列治水引水工程,开了一条大沟,将黄河水沿汴河引到了大梁城北,然后再向南折流入颍水,把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连了起来。这条大沟,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瓜分天下的分界线——鸿沟。

鸿沟建成之后,泄洪能力大大提高,既排除了大梁附近的积水,又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短短几十年间,大梁一带就成了魏国主要粮食生产区,魏国的政权因此得以稳固,大梁也因地处鸿沟水系中心而成了水上交通枢纽,成了一个“北邻燕赵,南通江淮,水路都会,形势富饶”的繁华之地,开封也由此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兴盛期,大梁后来长达130年的繁华也皆源于此。所以说,黄河对于大梁,有再造哺育之恩。

魏国被秦国所灭之后,大梁进入了衰败期,一直到隋朝建立,才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崛起。这次的崛起,和第一次一样,又得益于黄河的哺育。

那是大业元年(605年),隋王朝为了加强南北物资运输能力,开掘了一条南达杭州北至涿郡(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其中最重要的一段,通济渠,自洛阳始,将谷、洛二水引入黄河,在经过一段黄河之后,又于板渚(现荥阳市西北)将黄河水引向东南,经汴州(今天的开封),流入淮河。

这一流经,让沉寂了800年的开封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到了唐王朝时期,位居汴河(即通济渠)咽喉要冲的汴州,已发展成为水陆交通重镇。安史之乱之后,为避免漕运中断首都受困,唐王朝特在汴州设宣武军,并于建中二年(781年)重筑汴州城,这座汴州城后来被叠压在了开封“城摞城”的倒数第二层,是继魏大梁城之后史书上第二次有专门记载的开封城。

此后的唐末至五代的百余年间,长安、洛阳由盛转衰,而汴州却借汴河之利蓬勃发展。907年,驻汴州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夺了唐政权,将汴州作为都城,建立了后梁王朝,开封再次成为国都。

后梁之后,王朝更迭,除了后唐,五代中的后晋、后汉、后周也都先后定都汴州,称为“东京”。其中尤以后周对后世的开封城影响最为深远。后周皇帝周世宗在位时对汴州进行了城市规划和改造,不仅修建了新城,扩大了外城,而且疏通了汴河,恢复了之前以汴州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使东京(开封)一跃成为中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汴河,这条黄河的分支,对于开封这一次的崛起,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到了北宋时期,开封的水运能力更是达到了顶峰。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或环绕京城或穿京城而过。《清明上河图》中画的那条繁忙的上河,就是汴河。

当初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选择四周几无天险可守的汴梁(开封)作为国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这条河。汴河作为北宋都城的交通大动脉,朝廷与百万军民的生命线,每年通过它运至京师的粮食达600万石至800万石。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宋时期的开封之所以能达到“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能繁荣160多年,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世界大都市,依仗的就是汴河。

历史上开封的一次次崛起,一次又一次的辉煌,都离不开哺育养育她的黄河。

黄河,对开封有恩,有大恩!说完了恩,我们再来说说开封与黄河的怨。

开封与黄河的怨始结于公元前225年。那一年,秦国派大将王贲带重兵攻打大梁,久攻不下,王贲便决鸿沟之水灌城。在经过3个月的黄水浸泡之后,大梁城轰然崩塌,魏国灭亡,一代国都大梁就此成了一片废墟,成了埋在开封“城摞城”最底下的“大梁城”,本是养育大梁的黄河之水最后成了毁灭大梁的元凶。

进入北宋之后,由于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黄河挟带的泥沙在河道内不断堆积,黄河便由温顺变得桀骜不驯起来,原来作为开封城赖以生存的多条河流,就成了黄河“宣泄”的渠道。

据史书记载,从淳化二年(991年)到宣和元年(1119年),仅仅128年的时间里,黄河就发生水患达20次之多。北宋时期以汴河为主的“四大漕运”全被淤没,素有“北方水城”之称的开封的四周也因此变成了一片茫茫沙海。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作为一个开封人,还能尝到这茫茫沙海带来的危害。

宋之后的元、明、清,黄河泛滥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开封府志》和《祥符县志》记载,从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近700年间,黄河在开封及其邻近地区决口泛滥的次数就达110多次。元太宗六年,明洪武二十年、建文元年、永乐八年、天顺五年、崇祯十五年,清道光二十一年,開封城7次被黄水淹没。这一次又一次的淹没,给开封人留下了一个“开封城,城摞城”的歌谣,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了一个开封城下面埋有六座城池的奇观。

这奇观的背后,与六座城池同时埋下的,还有开封与黄河展开的你淹我建、你再淹我再建的不屈不挠,还有黄河泛滥带给开封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象。这些惨象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对造成这些惨象的黄河生出了畏惧。

对于开封人来说,黄河是哺育滋养他们的生命之河,是开封得以成为八朝古都的功臣。但同时,黄河也是数次毁灭开封,给开封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害河。

开封与黄河,恩恩怨怨了两千多年,已不是简单的“恩怨情仇”四个字所能概括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经过不断治理,基本得到了控制。黄河,这条河床高于开封城6到7米的“地上悬河”,安澜70年,再也没有泛滥过。不仅没有泛滥过,而且还用她的“母爱”,用她甘甜的“乳汁”——滚滚黄河水,滋润着今天的开封。

2014年5月1日,位于开封新区和老城区之间,占地面积约6000亩,作为泄洪通道的开封西湖,开始引黄蓄水。此举新增引黄灌溉面积近30万亩,每年向市区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3000万立方米。而这不过是开封借黄河之水兴开封,再现古都开封“水中有城,城中有水”盛景规划建设众多举措中的一个。

我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历史上因黄河而兴、伴黄河而生的开封,为增强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正在以治理黄河为主线,以黄河文化和历史资源为依托,全力打造一个名为“开封‘中华母亲河”的文化旅游品牌。被黄河水淹没的六座古城池——“城摞城”遗址,也正在加紧施工,不久将向公众开放。

开封与黄河的怨,在此有了一个了结。而黄河对开封的恩,还在继续。这种继续即便到了有一天,人们走进开封就像走进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的时候,也不会停止。

正如历史上黄河曾几次成就了开封的辉煌一样,今天的黄河也在成就着今天的开封。相信用不了多久,黄河就会再度成为开封的骄傲;而开封,也会借黄河而兴,让滋养她的黄河为她自豪。

猜你喜欢

汴河大梁黄河
浅议耶律德光于大梁城的政务运作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510L汽车大梁钢生产工艺控制试验研究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重卡车架大梁开裂失效分析
从来汴河感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