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仪祉与河海大学

2020-06-29刘顺汪倩秋王泽华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6期
关键词:河海水利工程

刘顺 汪倩秋 王泽华

走进河海大学,郁郁葱葱的校园里伫立着一组华夏水利先贤颂青铜雕像。绿树掩映中,大禹、李冰父子、王景、郭守敬、李仪祉注视着过往穿梭的学子们。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者和开拓者,100年前,李仪祉心系国家发展,远赴德国学习水利,學成回国后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的前身),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一位教务长,拉开了治水报国的历史帷幕。

李仪祉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教学,曾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执教8年,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专业高等人才。李仪祉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先后参与创办了多所学校,开创了我国现代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为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心系国家发展,参与河海大学创办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内忧外患,江河失修,洪旱灾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全国富庶地区的黄淮平原上,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严重破坏了水系,每年的水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在中国灾害频繁、工程科学技术落后的大背景下,许多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纷纷兴办学校,力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各种实用专业人才。

1909年7月,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风潮下,李仪祉受西潼铁路筹备处的派遣,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铁路和水利。留学期间,李仪祉和同学相继考察了德国、法国、荷兰等国的水库、水电站等各项设施,看着欧洲各国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再联想到祖国虽有长江、黄河等丰富的水利资源,却因政府腐败无能、技术落后,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患肆虐、干旱时有发生,家乡父老乡亲常常求神盼雨,心怀救国梦的李仪祉深深感受到了身上肩负的重任,废寝忘食地学习,一心想要像大禹一样,修复河堤,治水保家,改变中国水利的落后面貌。

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34岁的李仪祉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学成回国。由于陕西局势动荡,财政困难,无法兴修水利,刚回国的李仪祉难以实现兴水富民救国的愿望,时常感到痛惜。这一年,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奔走呼号,力主导淮,但又苦无水利专门的技术人才为助,导淮工程举步维艰。为了给导淮和其他水利事业培养人才,张謇很快决定在南京创办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得到当时中央政府的批准。

李仪祉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他认为“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大业,首先要培养专门人才”。1915年3月2日,李仪祉应张謇的聘请,担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教务长兼教授。与此同时,黄炎培、沈恩孚被聘作筹备处主任,许肇南任校务主任,许炳坤、林大同、丁紫芳任评议,共同参与创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1915年3月15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举行了开校典礼,张謇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开校典礼。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为自辛亥革命后,江苏地区第一所招生开课的高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诞生于国家危难之时,肩负着治水救国的使命担当,在黄炎培、沈恩孚、许肇南、李仪祉等人的齐心努力下,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

重视人才培养,精心建设教育体系

建校伊始,李仪祉作为教务长,负责一切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他积极聘请茅以升和竺可桢等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来担任教授或者讲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切实应用之知识,他参与制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一是聘请富有工程经验而热心教学者为师。二是注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活学活用理论,而不专致力于记诵。三是广储仪器设备,以供学生实验。四是组织参观工程以资感发。同时,李仪祉身兼数职,除任教务长外,还任过本科二年级学业指导员、水工部主任教员、地质学部主任教员、德部(斋务部)主任、出版社主任、研究部主任等职。李仪祉亲自教授多门课程,承担高等代数、三角、物理、地质、土工学、水工学、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在校授课最多的教授之一,其中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每周授课就达17课时之多。

李仪祉十分注重教学质量,不断研究、改革教学方法,首创使用国语联系中国实际讲课,深受师生欢迎。建校初期,我国大学里用的书籍“关于高深科学的完全缺乏”“课本是美国来的居多”,很少出版水利方面的书籍。鉴于外国课本不联系中国实际,影响学习效果,李仪祉先生一边添置图书,一边课余时间穷搜博览中外治河书籍,结合国内实际,夜以继日翻译、编写了适合中国水利教育的大量中文教材和讲义,如《水工学》《水力学》《潮汐论》《水工试验》《实用微积数》《诺模术》《中国水利史》《水力工程设计手册》等书籍,填补了中文教材的空白。其中,《水工学》一书是李仪祉先生“一生心血结晶,全国水利建设之模范,在遗著中最宝贵者”,一直作为经典教材被使用。在李仪祉的影响下,不少教师相继编译教材讲义,其中汪胡桢著《给水工学》、译《水力学》,许心武著《水文学》,郑肇经著《河工学》等等相继出版,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水利教材上一片空白,许多水利专业名词更是急需翻译。为此,李仪祉首创了许多水利科学上通用的专门名词,如水利和水利工程一词就是其中之一。李仪祉教学严谨,要求严格,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班学生汪胡桢这样回忆说:一天,李先生在模型旁边对大家说:“这边水体,外语叫reservoir,意思是储蓄处,我国古书上叫它为塘或陂,都是单音字节,叫起来不顺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它取个双音节的名字。”汪胡桢通过一夜的反复思考,辗转反侧终于想出“水库”这个词汇,第二天李先生听到汪胡桢起的名字后非常高兴。从此,“水库”这个名字就在水利界应用至今。

由于资金有限,实验设备缺乏,李仪祉想方设法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测量仪器,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水力实验室。他还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仪器设备。学校陈列室中所列参考品,琳琅满目,都是由李仪祉亲手收集、制作的。建校初期,我国没有现代水利工程,新生未学过工程制图,对平面、剖面、立面图了解甚少,更无实物可供参观。为了能很好地教会学生直观理解模型图,李仪祉在教课余暇,从木器店请来木工师傅,将从德国带回的水工建筑物图纸和照片按比例做了模型。水库、重力坝、土坝、水电站、溢洪道、船闸、灌区等各种水工建筑物模型一一呈现在课堂上,形象生动逼真。学生看了模型,再经李仪祉的指点,很多技术问题迎刃而解,工程制图也很快学会了。

李仪祉的课程先教授基本科学知识,再教授专业基础课,课堂所涉及的知识“不限于水工,凡天文、气象、地质、数理、史地以及文艺宗教,莫不深入堂奥”,罗列参考书非常多,深受学生欢迎。

注重实践教学,学用结合育人才

李仪祉经常外出考察地质,采集建筑材料和矿物标本,每年赴冀鲁江浙招生,“必顺道勘察各省水道”。1918年,李仪祉更独自一人外出考察近3个月,游历淮河、黄河流域,回来后写了《戊午夏季直隶旅行报告》一长文并绘制了近百幅专题图。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李仪祉也十分注重结合实践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多实际考察、参观学习。

在繁重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余,李仪祉经常带领或组织学生赴国内各大江河参观实习、测量地形;假期率学生常登紫金山、栖霞山、牛首山、北固山等,寓言志论事及采矿勘地质于游览风景之中,从者有沂水春风之乐;赴南通测量江岸地形、水下地形;到安徽安庆测量南洲岛地形;当年我国尚无现代水利设施可供学生参观,李仪祉积极安排老师带队,沿着长江上溯武汉,考察研究水道地形,带领学生参观汉口兵工厂、汉阳铁厂、扬子机器公司、既济水电公司、德华高等工业学校、武昌电灯厂、德和砖厂等现代工业企业。

一系列实地考察之后,李仪祉联系实际,示范引导,编著了《修建计划之讨论》《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北五省旱灾之主因及其根本救治之法》《德国水官制》等书,这一系列著作、文章也被用作课外教材。同时,李仪祉要求学生们在参观后必须撰写实习参观报告。学生们结合参观实习,提出了很多有价值调查报告和治水建议,诸如:《吴淞改道出海之提议》《发展中国水利概论》《太湖流域工程规划刍议》《直隶河工积弊之讨论》等等。这些社会实践不仅为水利工程建设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了我国国情和实际,增加了水利科技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李仪祉认为“书本知识是固定的,是由教授教给的,而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他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用一致,多次选派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支援抗洪抢险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南京下关江岸屡遭垮塌,商埠局感到十分棘手,特来学校商量,学校派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制图、计算,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很快完成了任务。1917年,华北海河流域发生大水灾,天津街道一片汪洋,北洋政府成立京畿水灾河工善后处,准备修复堤坝,向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求援。李仪祉率本科二年级全部学生赴山东、河北实地考察,查勘了河北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五大河及海河等河流的上游诸多分流之水利工程情况,参与施工技术与抗洪抢险,历时半载,收获极丰。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教育结合社会需求,既锻炼了学生,又为水利工程解决了难题。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工作上手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苦”,受到了社会和广大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李仪祉不仅尽心尽力于教育事业,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道德品行,深受学生爱戴和敬仰。李仪祉认为“实行爱国惟有工程家做得远大,实行打倒帝国主义亦惟有工程家做得结实”,工程家一定要为社会尽一番责任。他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带领学生参加五四运动,与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发表演说。同时,他教育学生要“存一济民利物的志愿,日展其所学”“抱人溺己溺之怀”,常常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国古代水利专家的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爱国之心。在李仪祉的影响下,须恺、胡步川、刘钟瑞等学生都奔赴陕西,参与了“关中八惠”渠灌等工程的建设工作,一大批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子投身水利工程建设,献身水利,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代栋梁。

1922年秋,李仪祉应杨虎城之邀离开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回到故乡陕西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但他对于曾经任教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未尝一日忘怀。李仪祉为近代水利教育事业做了大量拓荒性的工作,并以身作则,诲人不倦,遇到有毕业生需要介绍工作,校舍公债筹募等事,他一直给予有力援助。1926年秋,李仪祉还曾回到学校讲学,并管理教务工作。在李仪祉与诸位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河海工程專门学校培养出了汪胡桢、许心武、沈百先、沙玉清、须恺、胡步川、刘钟瑞、沈在善等现代水利事业骨干、科技专家,这些水利专家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河海大学已成为全国水利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百岁的河海大学也始终铭记着李仪祉先生留存的热爱水利、献身水利的精神。河海学子们也始终恪守着李仪祉先生“为中国水利做贡献,造福于民;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的教诲,践行承诺,对自己从事的水利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猜你喜欢

河海水利工程
抓住本质特征 促进深入理解
从特殊到一般 以不变应万变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大哉河海,不负邦人期
大哉河海,不负邦人期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