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医院建筑人性化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宁波市第九人民医院二期一阶段工程为例

2020-06-29翁晓敏

浙江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技病患人性化

翁晓敏

(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宁波 315020)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结合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情况、思维方式等特点,在满足功能性设计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进行优化,使建筑的使用者在实际使用中体验到方便、舒适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也即在设计中体现了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医院建筑由于其使用人群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在设计中更应注重对人性化设计的要求,结合现代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使用者创造出既能满足功能性要求,又能满足心理需求的建筑空间。笔者作为宁波市第九人民医院二期一阶段工程项目负责人,对在医院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与同行分享心得。

1 现代医院建筑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医院建筑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正如美国科学家马洛斯的层次理论所论述的一样,在人的低一级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高一级需求[1],医疗保障正属于人的安全需求的范畴。医院建筑发展至今,已经解决了功能分块设置、功能流线设计的基本的医疗功能性问题,人们进而对医院的需求也从功能层面的满足逐渐转移到心理和感官层面的满足上来,因此,医院人性化设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医疗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对新时代医院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舒适、便捷、安全、私密的医疗环境,让新的医疗技术更好、更便捷地服务于病患,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是所有医疗活动参与者的实际需求,因此,医院人性化设计也是科技发展的需要。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只有坚持人性化设计原则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病患的需求,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推动医院的发展,最终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2 工程案例

宁波市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孙家地块,已建有一期建筑,床位300张。由于医院业务量的迅速增加,卫生部门决定对九院进行二期扩建,扩建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一阶段增加病床400张;二阶段增加病床300张。扩建后九院将包含门诊、急诊、住院三大部分。

二期一阶段的设计遵循“人性、秩序、尊严、效率”的理念,着眼于构建使用方便且易于寻址的人性化空间;分区合理、候诊有序的秩序空间;就诊轻松、保证隐私的尊严空间;保障及时、安全快捷的效率空间。设计重新整合了一、二期资源,以确保二期扩建完成后整个医院成为功能分区明确、就诊流线高效、空间有序、功能丰富的人性化的新型医院。

2.1 总体布局

二期工程占地面积37 802 m2,总体规划上归纳为“一轴、两区、三片”。

一轴,指的是位于场地中央的南北向功能绿化轴,用于联系一期、二期一阶段、二期二阶段之间的医疗功能。规划在其间可整合布置部分人性化服务设施,如咖啡或茶吧、轻食、小型超市、花店、水果店等,形成富于人情味的外部“街道”,为医院提供一个充满绿色的综合性通道。

两区,指的是位于用地西侧和南侧的绿化景观区域。南侧为城市性、仪式性、集散性绿地和广场,对于从城市角度对医院整体形象的认知,进入场地后对医院形成的第一印象,医院大量人流的集散,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结合景观和路径限制布置适量的地面停车区。西侧是为住院部病人及亲属提供的休息、康复生态型绿地,为散步、休息、晒太阳、观景等有助于康复的行为提供场所。

三片,指的是一期、二期一阶段、二期二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建设所形成的三片医疗功能片区。全部建设完成后,其大范围分区为:一期为急诊和急救中心以及300床住院楼;二期一阶段为门诊医技大楼和400床住院楼;二期二阶段为专科门诊、部分医技、体检楼和300床住院楼。见图1。

图1 医院总平面

2.2 交通设计

场地东侧祥北路较为狭窄,道路和建筑物之间距离不便于机动车展开和形成对医院总体印象不佳等不利因素,考虑到南侧规划中养老院与医院入口的功能联系,医院主要出入口设置于场地南侧,以形成规模较大的建筑前开放区域,对于车辆和人群的集散、城市人群对医院的整体认知均有极大的助益。

考虑到公交到达人群的需要,结合城市公交站的设置,在场地西南角设港湾式公交上下客点,与医院专用通道直接相连,可风雨无阻地迅速进入门诊楼与急诊楼,为公交来往就诊人群提供便利、无障碍的就诊通路。

场地内严格控制车道的布局,避免道路对内部环境的无序切割。在建筑物之间和绿化景观区域,不允许一般车辆通行,只允许在紧急情况下消防车的正常通行,以保证对医院整体环境品质的要求。见图2。

图2 交通设计

2.3 医院环境设计

医院环境设计明确区分环境和景观的功能属性,既设计有为城市空间、进入性人流服务的外向型仪式场所、集散性绿化景观和广场,又有为患者及住院人群服务的内向型休息、散步、放松的生态型绿地。同时在设计中做到两类绿地与就诊空间的内外交融,使绿色环境向建筑物内部渗透,打破诊疗环境的封闭感,有利于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休息环境。

2.4 主体医疗区功能布局

二期一阶段工程建筑采用集中式空间布局,总体空间构成概括为“一街三块”。

“一街”为设置于门诊大楼中央3层通高的“医疗街”。通高的“医疗街”顶部设置为玻璃天棚,其间设置有休息区、饮水处、儿童游戏区、绿化景观区,使这条街充满明亮、轻松、自然、人情味的气氛。医疗街不仅自然地将门诊诊疗和医技两大功能块明确地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块,而且作为医疗、医技区块的联系核心轴,具有直接、明确的路径,辅以标识系统和色彩系统的应用,内部空间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便于病患的寻址和高效到达。

“三块”是指通过“医疗街”所明确划分的1~3层的门诊诊疗和医技区块,4层以上的主楼住院区块。见图3。

图3 功能布局

门诊诊疗区块1~3层布置为各科诊室,医技区块1~3层分别布置放射中心、检验中心、内镜中心等科室,主楼住院区块4层为消毒供应中心与器械用房,5层为手术室,与一期手术室并联使用。6层为层流设备和住院部药房,7层为重症监护室,8~15层均为普通病房部分。见图4、图5。

图4 一层平面图

图5 标准层平面图

就一般性医疗功能与空间丰富化的角度而言,“一街三块”的空间布局可以归纳为“白色区域+2α”。“白色区块”是指一般性医疗功能区,包括诊疗、检验等功能空间,“2α”则是指两个重要的可调节因子,分别是位于医疗街的通高通廊、休息、儿童游戏功能性调节因子α1和位于住院楼各楼层公共交流空间的交流性调节因子α2。“2α”空间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医疗建筑空间封闭、拘谨、严肃的特点,加入了空间活跃因素,使医疗建筑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更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

门诊诊疗区块有意识地扩大挂号及取药空间,并预设电子挂号和取药信息等候空间,避免就诊人群拥挤。在每个大科室诊室处设置单独的分流等候(二次候诊)空间,在通往各诊室通道上不设置座椅,控制走道宽度,形成“不在走道及诊室门口等待”的领域性暗示,保证就诊的秩序和病患的隐私,形成相对轻松、有序、安静、私密的就诊环境,达成“有尊严地就诊”的目的。设计采用“一人一诊”的诊室布置方式,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充分了解和掌握,在相对私密的环境中对病患进行诊疗。门诊诊疗和医技区块还设置有医护专用通道,既方便诊室与医护办公的联系,又避免医护人员与病患的交叉。

住院区块以50床规模设置一个护理单元,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护士站位置居中布置,可以全面掌握整个护理单元的情况,护理路径最短。病房设单人、双人和三人间,自带卫生间和储物空间,公共部位设置洗衣机房、晾晒区域、备餐区域,为患者提供家居式服务体验。

2.5 现代医院物流系统的应用

为提高医院物流的准确性和效率,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设计考虑了现代医院物流系统的应用。在综合比较气动物流、小车物流和AGV引导车系统后,院方初步确定使用小车物流系统,并进行了点位布置和设计,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落实。考虑到现代综合医院未来发展的需要,设计还是预留了AGV引导车专用电梯井道,初步考虑了物流流线的设置,为医院将来的升级改造打下基础。

2.6 项目的遗憾

九院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了“人性、秩序、尊严、效率”的理念,但理念的最终落实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如“人性、效率”方面,在方案和初设阶段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想法,但最终要落实到工程设计中时遇到各种各样建筑师无法控制的变数,导致最终的设计成果或是理念缩水,或将理念放弃。但这一次的工程实践基本上实现了“人性服务”的理念。

2018年10月项目落成,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效果良好,更加坚定了笔者在医院设计中关注人性化设计的理念。

3 结 语

如今,传统医院建筑虽然满足了病患和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能性需求,但往往缺失对人心理和感官层面需求的关注。随着人们对医院建筑设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必须坚持人性化原则,从病患和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了解人的属性和自然属性,注重人性要素,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注重个人的感受。建筑设计人员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猜你喜欢

医技病患人性化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汕头市某专科医院青年医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行冠脉搭桥术后的临床护理价值分析
人性化
医技预约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心血管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