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泗阳县河蟹养殖病情分析及防控建议

2020-06-29陈瑜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7期
关键词:河蟹水草病原体

○陈瑜 李 勇 倪 亚

2019 年度笔者对泗阳县河蟹养殖区病害情况进行了生产全程监测与防控,旨在引导养殖户理性养蟹,科学防病,提质增效,生态环保,适应新时代渔业发展。

一、病害监测情况

2019年,泗阳县渔业面积27.04万亩,各类养殖品种发病总面积64250亩,发病占比23.8%,其中,鱼类10万亩,发病37000亩,发病率37%;小龙虾1.96万亩,发病4130亩,发病率21.1%;青虾面积800亩,发病20亩,发病率2.5%;河蟹面积15万亩,发病面积23100亩,发病率15.4%。河蟹发病率虽低于鱼类发病21.6个百分点,但相对鱼类高密度高产量而言,河蟹病害的发病率不容忽视,尤其在水环境外源因素影响下病害日趋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详见表1)。

2019年度河蟹发生的病害主要有鳃水肿、烂鳃、肠炎、固着类纤毛虫、脱壳不遂、高温期浮草缺氧暴塘等。养殖河蟹150000亩中,其中细菌性疾病发生9000亩,占比6%;寄生虫性疾病发生5300亩,占比3.5%;非生物源性疾病发生面积8200亩,占比5.5%。非生物源性疾病与细菌性疾病发病率大体相当(见图1)。

各月份河蟹发生的疾病种类不同,且发病轻重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详见表2)。

3月中下旬开始至4月初,清明前后河蟹病害发生出现第一次波峰,原因可能是部分养殖塘口放养扣蟹苗种质量低劣、前期投饲不到位,营养贫乏,导致河蟹经历1壳,生死攸关发生蜕壳不遂。5月中下旬(3壳前后)开始,河蟹病害发生呈直线上升,加重发展,至8月高温季病害发生率达到高峰。9月中下旬以后,病害逐渐下降。10月后直至11月底,河蟹病害主要以纤毛虫感染为主,影响着河蟹的卖相与品质。河蟹不同月份发病面积百分比走势见图2。

表1 不同养殖品种监测面积与发病面积

表2 河蟹不同月份发病种类与平均发病面积比 单位(亩)

二、病情分析

调查发现,河蟹细菌性疾病与非生物源性疾病发生的比率基本相当。河蟹病害高发期集中在7、8月份。水草长势好、水质清新、底部无害的塘口发病较少,且河蟹活力强,规格大,产量也高;而相应一些夏季水草腐烂、蓝藻泛滥的塘口发病率很高,河蟹体弱,规格小,产量低,且在体弱的蟹体中很容易检测出致病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螺原体等微生物病原体。造成微生物病原体入侵蟹体的主要原因在于池塘水体生态失衡,水质、底质恶化,诱发病原体大量繁殖,加上恶劣的水环境导致宿主河蟹抗病力下降,一些细菌、病毒趁机侵入,继而引发病害,尤其高温期,疾病的发生更为严重。

然而,环境的恶化,病害的高发,多数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生态养殖才是河蟹健康发展的正道。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放养密度和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上。①三庄、桃果园等河蟹主养区,亩放扣蟹2500只左右,最高密度达3500只以上。②水草还以种植单一品种伊乐藻,由于放养密度大,河蟹钳咬水草危害增加,平时水草管理措施不当,导致高温期75%塘口水草腐烂,环境恶化,缺氧暴塘。③投喂仍以冻鱼为主,过量超负荷投喂,且又改底净水理念不强,导致池水污染,病菌滋生。④胡乱防病治病。遇病“乱用药,猛用药,滥用药”,导致“病越多,药越多;药越多,病也越多”恶性循环。

三、防控建议

河蟹病害的发生,有三大因素,①自身宿主(蟹);②病原体;③池塘环境。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制衡。致病菌病原体可引发河蟹疾病发生,但在溶氧充足、pH稳定、浮游生物组成多样且丰度适中、草好底优、氨氮(NH3-N)亚硝酸(NO2--N)硫化氢(H2S)等有害物少,再辅以适宜放养密度和科学管理模式,即使有些蟹体带菌,菌毒也无法大量繁殖,达不到致病的量。这种“带菌未发病”塘口,验证了水体生态系统中各层级的生态因子与非生物因子间的优化协调,在河蟹病害防控中的重要性。

“人为”才致环境恶化,病原入侵宿主繁殖肆掠,病害频发。如何规范“人为”生产管理,营造河蟹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①多做河蟹养殖技术培训,塘口讲清讲透“为何做”与“如何做”问题,提升养殖户科学养殖、科学防病的实操动手能力;②建立起区域病害预警预测机制,引导养殖户对症用药、测菌用药,杜绝乱用药滥用药危害环境行为;③着重培养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水产一线的渔技员,确保技术到塘口,成效见塘口;④打击塘口“游医庸医”,甚至坑渔害渔的不法商贩,纠正水产投入品不良误导;⑤养殖户要做自己的细心人,管好自己的塘,搞好自己的水,把营造优良环境与渔药使用有机整合。

猜你喜欢

河蟹水草病原体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脂肪有时可助免疫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水草冒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