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中市2019年水生动物疫病监控及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0-06-29王心华王晓东王西耀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7期
关键词:水生动物测报渔业

○王心华 王晓东 王西耀

近年来,随着我市水产养殖规模、面积逐步扩大,种质退化,苗种(缺乏检疫)引进流通、单一追求高产导致养殖环境恶化等不良因素使得养殖病害频发。鱼类病害的流行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不少损失,严重制约了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了掌握我市病害发生规律以及病害防控体系建设情况,汉中市水产试验站对全市渔业病害情况和全市渔业疫病防控体系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汉中市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情况

(一)水产养殖基本情况 汉中位于陕西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10km2以上河流567条,河流网密,塘库棋布,水库363座,全市水域总面积约34.7万亩,分布的自然鱼类109种。全市辖9县2区,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人口386万。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41万吨,渔业总产值25.26亿元,养殖面积达到10.87万亩。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水库、冷流水和稻田养殖模式,主要养殖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鲟鱼、鳖、鳟鱼、黄颡、泥鳅以及大鲵等品种。

(二)病害监测情况 通过定点监测,合理选择测报点,对3528.3亩养殖水面、10个养殖品种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病害监测。本次监测七个月度(4月~10月)的数据。2018年4月,在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这5个原有监测品种的基础上新增了泥鳅、鳟鱼、鲟鱼、鳖和大鲵5个监测品种,共测报10个品种,基本覆盖了汉中市的主要养殖品种。

1.常见病害种类

随着监测法规的不断完善,汉中市每年按照部省级要求对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和常规疫病进行检测,有效抑制了暴发性、流行性疾病的蔓延。自2002年开始测报水生动物疫病以来,较少发生暴发性、流行性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由于养殖品种较多,养殖模式丰富,疾病的种类也多样。主要致病因素为寄生虫、真菌和细菌。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监测到17种病害(见表1)。

表1 2018年汉中市监测到的水产养殖病害汇总表

2.发病情况

尽管未发生重大疫病,但是常规疫病不断发生。并且不同品种间发病比例也不相同,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鳖都不同程度发生了病害,其中鲤、草鱼的监测到的疾病较多,鲫鱼监测到的疾病最少,大鲵、泥鳅、鳟鱼和鲟鱼4 个品种未监测到疾病(表2)。

表2 监测种类的发病情况

3.病害发生特点

从养殖情况来看,目前鱼类病害发生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池塘、灌溉型水库养殖发病高,冷水养殖发病少。大鲵、泥鳅、鳟鱼和鲟鱼多为冷流水养殖,未监测到鱼病。其他大综鱼类为水库净水养殖、池塘精养、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均不同程度发生病害。二是汉中市养殖企业分散,病害发生主要呈零星或点状发病,横向性发生不强,与水系关系不密切。三是鱼病的发生以细菌病和寄生虫病为主。根据汉中市鱼病监测数据来看,2018年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面积达92.31%,监测区域死亡率为1.96%,发病区域死亡率为2.56%。烂鳃病的发病面积达33.13%,监测区域死亡率为1.72%,发病区域死亡率为2.67%;烂尾病的发病面积为92.3%,死亡率为1.22%;其他疾病发病面积均低于17%,死亡率为0。四是发病率随时间变化。2~3月低温时以水霉病居多;6~9月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为主,细菌性疾病以烂鳃病、肠炎病并发为主,每月发病率都在5%左右,寄生虫疾病以锚头鳋、指环虫、车轮虫多发。

(三)产生的效益情况

通过对汉台区、西乡县、城固县3 个基层水产工作站和大干沟水库、汉台区春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凤家沟水库、西乡县华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4个测报点现场调研了解到目前汉中市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开展比较顺利,主要原因是工作宣传到位,养殖户防疫意识提高,防疫方法得当,使得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1.经济效益

在2008年以前,养殖密度小,发病率较低,我市渔业养殖人员大多依靠经验进行养殖,鱼类发病主要以烂鳃和肠炎为主。在2008年以后,养殖户为提高单产产量,加大放养密度,配合轮捕措施使养殖单产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导致鱼体受伤、养殖水体恶化,养殖病害逐步扩大,对我市渔业生产造成危害,病害种类主要以寄生虫病、细菌性肠炎为主。进行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以后,起到了较好的预防、预警作用,“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减少了疫病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悉,2018年,汉台区水产站累计为养殖户减少渔业病害损失达到120余万元,西乡县水产站累计为养殖户减少渔业病害损失达到200万元。减少的水生动物疫病损失占各县区水产业总产值的2%左右。

2.社会效益

随着渔业养殖投入品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相关人员在协助养殖户调整渔业养殖模式和结构的同时,为减少渔业病害的发生,积极推广新型投入品,比如微生态制剂、生物肥料和膨化饲料,减少水体污染,创造最佳养殖环境,减少了渔药和肥料的使用,在减少病害发生的同时改善了养殖环境。同时,除加强科学养殖技术培训外,各县区水产站坚持鱼病“防重于治,有病早治”的原则,在生产服务工作中,给渔民大力宣扬科学防病、科学用药、防大于治的重要性,从池塘消毒、苗种消毒、水体料台消毒抓起,防患于未然。各养殖监测点与水产站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保持联系,互通信息,通过日常技术服务走访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给养殖户带来了收益和帮助,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为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减少盲目用药,促进“精准用药、减量用药”,促进了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全市渔业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情况

1.仪器设备配备情况

我市仅有个别县区配备了水质测试盒、显微镜等疾病诊断相关仪器设备,之后均未重新购买设备,仪器设备老化。而其余县区以及市级水产站均无监控仪器设备。同时由于我市渔业资金被扶贫项目整合,无专门项目经费,因此我市各县区水产站极其缺乏水生动物疫病诊断仪器设备。

2.监控网络体系建设情况

汉中市渔业主管部门按照上级要求,选取南郑、汉台、勉县、西乡、佛坪、城固这六个具有水产养殖代表性的县区设置25个测报点,其中13个测报点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占我市健康养殖示范场的41.94%。每个测报点安排技术人员和测报人员进行病害监测,连续监测2年以上的测报点13个。近些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已初步建成了“省-市-县-场”四级水生动物病害监测网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以下简称“远诊网”),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准确的疫病诊断服务。

3.人员队伍情况

我市25个监测点共有35名监测人员,其中25名来自养殖生产企业,10名来自各县区水产站,包含执业兽医1名,高级工程师2名,中级工程师3名。县区水生动物疾病监测点负责人员与县区水产站技术推广人员为同一班人马,主要开展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水环境监测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近年来,各县区水产站相关人员负责监测与检疫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养殖户采取防控措施,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技术人员的加入,队伍和力量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离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存在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我市近年来未发生大规模暴发性、流行性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且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通过率极高,以致主管部门对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处理不够及时,方法不够得当,措施不够得力。

2.缺乏工作经费。由于工作经费的匮乏,导致难以开展工作。一是渔业资金被脱贫攻坚项目整合。分配到我市的资金被扶贫项目全部整合,无渔业工作资金。二是缺乏项目经费。财政预算未设置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经费,导致工作难以开展。三是县区无经费用于疫病监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经费的投入具有长期性,而且短期无法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各区县项目经费被扶贫资金整合,工作费用更加少之又少,根本无经费用于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同时导致没有系统外力量愿意加入,工作开展来自于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工作推进困难。

3.缺乏基础监测设备。除个别县区水产站配备有显微镜、多参数水质检测仪等监测设备外,其余县区均未配备基础监测仪器。无法第一时间取得准确的水质等相关数据,难以进行病情分析诊断,加大了测报工作的难度。因为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疾病仅根据症状进行定名,易发生误诊而导致防控失败。

4.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人员老龄化。各基层水产站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测报工作也多是非专业人员。县区水产站技术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上,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即将到达退休年龄,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为工作上的衔接带来了不便。

5.疫病监测工作保障力度还不到位。一是缺乏技术保障机制。我市并无水生动物疫病检测机构,对病毒性疾病无法进行检测,需委托外地机构进行重大疫病诊断工作,路途遥远,检测结果不能及时送达,无法保证监控结果精确;二是缺乏激励机制。采样难一直是困扰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动物防疫法赋予市区县渔业主管机构监测的职能,推广(防疫)体系人员开展工作依靠强烈的责任心和目标考核机制的制约,但是养殖生产企业在工作时不配合、监控被拒绝现象屡见不鲜,无法保障正常工作开展;三是未充分发挥监控体系作用。目前,我市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体系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随意填写数据、不及时更新填报内容等;检验、监测、防控方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用肉眼查看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将二氧化氯用于疾病治疗等;在理论、实践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未出台相关法规条例等。以上原因导致难以充分发挥监控体系作用,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6.监测点数量少,监测结果不精确。从全市养殖情况来看,大鲵、泥鳅、鳟鱼和鲟鱼均有病害发生,但是监测点并未监测出病害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上特色养殖品种监测点少,不具有代表性,导致监测数据不完整、不精确。另外一些测报点配合意识差,责任心不强,对测报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困难。

7.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够深入。近年来,部省级渔业主管部门未开展相关培训,市县区水产站无相关经费导致较少开展培训,导致相关人员对业务不熟悉。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养殖品种多样、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已难以满足当前养殖形势的需要。

四、做好水产养殖病情监控工作的建议

1.突出政策引领,推动事业发展。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建设,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大意义,以政策引领,通过科学确定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突破难点工作。

2.加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近年来,周边省市每年均有不同程度重大水生动物疫病暴发,我市水产养殖生产中虽然较少发生大规模暴发性、流行性疫病,但是小疫情不断发生,且有蔓延增长的趋势,给渔业生产造成较大大损失,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且除大鲵苗种外,我市其他水产苗种大多从临近省市引进,给全省水产苗种检疫管理办法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而苗种流通是传播疫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生产中病害发生频繁。尤其是今年将非洲猪瘟的面积暴发,给水产养殖管理敲响了警钟,水生动物疫病监控工作更需要高度重视,应该进一步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力度。

3.建立和完善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体系。目前我市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并不完善,应该以完善监控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加强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更新仪器设备,扩充、完善人员队伍结构,提升市、县两级水生动物防疫能力,充分发挥体系作用,努力提升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提升渔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互联网+渔业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推进智慧渔业建设。组织开展“减肥减药”行动,推动精准用药、减量用药。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开展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和水生动物病害测报,提升水生动物疫病的监控、预警和防控和处置能力。加快推进水生动物病害远程诊断网络的应用,提高水生动物疫病的诊断水平和效率。

4.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要不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和提高疫病快速诊断技术水平,提升水生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一是组织测报员进行技能培训,熟练掌握测报系统操作技能,提高测报员对养殖疾病的诊断能力;二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基层开展养殖从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渔业病害测报工作的专业化和信息化;三是加大测报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渔政工作人员和养殖主体病害测报工作的重视度。

5.设立病害测报专项资金。为了确保病害测报工作顺利开展,建议设立病害测报专项资金,用于采购测报仪器和设备、测报人员培训和相关工作开展等,便于推进工作。利用资金支持,夯实防控体系。

6.建立健全病害测报机制。确定专门测报人员、合理设置测报点、增加大鲵等特色养殖品种的监测点数量,及时更新策测报点和测报员信息,完善测报点覆盖率。

猜你喜欢

水生动物测报渔业
浏阳市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风险预警与防控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启动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柬埔寨可出口四类食用水生动物至中国市场
孝义市草地贪夜蛾高空测报灯投入使用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