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建构和发展

2020-06-22樊笑汐

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艺术风格

樊笑汐

摘 要:中国电影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逐渐从模仿走向原创,从单一风格走向多元风格,中国精神、中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融入电影创作中,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本土风格,有沉静中的隐忍,有苦难中的调侃,有平凡中的歌颂,从对社会现象的艺术化诠释到人性的叩问,从关注艺术到关注市场,都影响着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发展。基于此,文章将从百年电影的发展中回望和分析,探讨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建构和发展变迁。

关键词: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百年电影;构建发展

艺术风格涵盖形式到內涵的综合艺术形态,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标签”之一。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艺术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电影艺术风格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认同特色,电影题材的选择、镜头语言的描述、情感意蕴的表达风格多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修正、完善中从未止步,形成了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特有的建构思路和发展历程。

一、百年中国电影艺术风格概述

总体来说,中国电影的阴柔含蓄风格较为突出,这和东方特有的审美观、价值观有很大关系。东方艺术追求教化价值,在情景交融中抒情或写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电影的叙事方式、情感诠释、风格表现、价值选择、伦理现实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尤其是情感表达与西方电影有很大区别,以情感叙事为主导,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呈现上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即使在电影艺术风格多元发展的今天,传统经典风格仍具有深远影响,在电影表现中更侧重意义的表达,通过融合、委婉、含蓄的叙事方式呈现中国电影特有的风格。在中国电影中,“静”远远多于“动”,情感的内敛远比张扬要多,即使是在现代电影中,这一风格特色也很鲜明。

二、百年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建构与发展

(一)沉静中营造意境

在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中,“静中寓动”的特点尤为突出,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与人文环境有很大关系。在中华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中庸与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表现在电影中是关注历史、依照经验、注重领悟、淡化逻辑、拒绝狂暴、远离臆想,电影更关注现实风格的营造。譬如《林家铺子》这部电影,片头是小船在水上行使的场景,船橹划破水面,泛起一道道涟漪,这样含蓄的表现手法令人感到意味悠长,同时也联想到电影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沉重和阻力,人们奋力前行,前面有未知的风浪和险滩,小船引领镜头来到窄窄的河道,寓意前路曲折而艰难,这样艺术化的写照很容易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给观众,在沉静的画面中,营造出不一样的悲欢意境。

(二)婉转含蓄的抒情风格

中国电影带有与生俱来的教化色彩,但是却不是通过空洞死板的形式来灌输大道理,而是通过婉转含蓄的艺术化方式实现教化的融合与渗透,这一点与西方电影直抒胸臆的表现风格有很大差别。中国电影的抒情方式是含蓄内敛的,不会过多渲染强烈的感情,即使是爱情或者仇恨,也多以隐忍和节制的艺术风格进行表现。即使是压抑到极点时的爆发,也有一个从压抑、积累到爆发的过程,从而给观众一个情感缓冲的阶梯。比如《早春二月》中,男主人公肖涧秋同时与两位女性角色有情感纠葛,一位是情感外向、活泼热情的陶岚,一位是沉静温柔、内向婉约的文嫂,最终男主人公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体现出中国电影主流风格的取向,在婉转含蓄中抒发情感,从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美感。

(三)质朴纯真的表现形态和简约的线性延展

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以线性叙事为主,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够使故事线索更加清晰,情节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要在细节的描述上下功夫,避免情节交待不清,这种表现风格的形成与中国文化注重逻辑性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中国电影质朴真实风格的来源。一方面,电影表现出人在社会中生存的挣扎与解脱,另一方面,在本土风格的渲染中形成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即使是在摄影技术、电影特效非常丰富的今天,质朴的风格依然备受推崇。比如《秋菊打官司》中,没有大场景、大画面,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布局,但是这部电影却能赢得千万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质朴的表现手法和真实的场景还原,将一个西北农村弱势妇女(而且还是孕妇)的艰辛的寻求正义之路表现得惟妙惟肖。而在《一个都不能少》中,张艺谋大胆启用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演员,让他们本色演出,没想到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这些成功经验表明,中国电影质朴纯真的艺术风格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中国电影艺术风格总体发展演变

虽然中国电影艺术风格在百年发展中不断变化,但是其整体基调和文化内涵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电影风格渗透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

从1905年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经过100多年的探索、发展、沉淀、升华,中国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早期中国电影多为对外国影片的模仿,没有自己的独立风格。经过本土化的发展之后,中国文化逐渐渗透到电影中。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电影呈现出成熟的艺术风格。

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巨大改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电影“风花雪月”的风格主题,在叙事结构、精神表达、情感表达中融入时代特色,这一特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极致。艺术的发展历史证明,单一风格和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不适合电影艺术风格的完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真正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电影可以标新立异,可以宣扬个性,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该阶段的经典电影不断涌现,关注生活、关注伤痛、注重诗意的刻画和情感的追寻是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主要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影逐渐展现商业化特点,都市的迷茫、生活的怅惘、对真善美的追求、嘈杂中的一地鸡毛都成为电影的表现内容,电影呈现出现实与传统交错的特点,风格多样,不拘一格。进入21世纪之后,经过20年的创新发展,中国电影风格在本土化、国际化、艺术化、个性化的“四化”探索中从未止步,中外合作、两岸三地合作使中国电影的风格更加多元,其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的演变正在进行中。

四、结语

中国电影历经百年沧桑,其艺术风格的构建和发展始终是一个开放的、渐进的、多元的运行体系。电影艺术化地再现生活,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人们从电影中找到情感的归属和慰藉。时至今日,中国电影牢牢扎根于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土壤,大胆扬弃,采用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在继承和创新中形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独特风格。百年中国电影风格在发展中演变,去芜存菁,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电影发展的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欣宇.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的多元风格[J].西部广播电视,2019(18):132-133.

[2]王赛.中国电影风格的迷思及其建构[J].新世纪剧坛,2018(5):10-13.

[3]许睿迪.浅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风格[J].艺术科技,2017(9):119.

作者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艺术风格
张阶平水彩画的艺术风格研究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漫谈宁浩电影中幽默元素的运用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