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卓尼藏族聚居区民间歌舞探究

2020-06-22李红玉

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藏族

李红玉

摘 要:藏族民间歌舞发展较早,其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卓尼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风格隽永的民间歌舞文化。文章将从流行于卓尼县境内的“沙目”“嘎儿”“纸马舞”“换帽子舞”等民间歌舞形式展开论述,从而激发我们对民间歌舞文化的热爱之情,并积极投身于民间歌舞文化的发掘、传承、保护等工作中。

关键词:卓尼;民间歌舞;藏族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将甘南卓尼藏族聚居区民族元素有效融入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研究”(GS[2018]GHB4060)研究成果。

藏族民间歌舞发展较早,其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宝贵的精神财富。[1]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卓尼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风格隽永的民间歌舞文化。

一、卓尼藏族民间歌舞

(一)“沙目”

“沙目”是卓尼地区对巴郎鼓舞的藏语称谓,流行于藏巴哇、洮砚境内的藏族部落中,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形式。目前,流行在卓尼一带的“沙目”所用到的巴郎鼓,其形状与孩童玩耍的拨浪鼓颇似,但体积却大出几倍,鼓的两面绘有藏族风格的纹饰,鼓腔两侧有金属制成的小环,系有鼓坠,舞者一边跳舞,一边手持鼓柄左右转动,从而发出洪亮的响声,使得整个歌舞氛围比较热烈。[2]

目前,演出的“沙目”一般分为开幕式、交流演出、中场休息、告别四个部分。

第一,开幕式。每年正月初五左右,先在本村中心广场进行,舞队分为男女,围绕篝火起舞,演唱的内容多为求神祝福之类。《沙目美》是流行于当地的一首巴郎鼓曲目。该曲为一首简单的三段体,徵调式,旋律优美,歌词朴实,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交流演出。正月初八这天,去邻村交流演出。交流时舞者分为两队,客人和主人各一队。先唱《及柔》(当地藏语,有序曲、引子之意),招呼来访的客人,接着唱《苦松加里》(当地藏语,意为跳“三圈舞”),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轮流各跳三圈,以示问候,最后演唱《沙目美》,至此“交流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交流演出中依次跳唱《春芽撒》《春住》《尼给刀羊》等曲目,歌词内容多为互道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场面十分壮观。

第三,中场休息。在演唱完交流演出的全部曲目时,东道主将“舞队”带到本村最宽敞的大厅,进入“中场休息”。这时主人会用美酒佳肴款待来宾,激烈的对歌开始了,主人端起酒杯唱问,客人则需起身唱答,此刻场面真是热闹至极。

第四,告别。待太阳升起时,大家又聚集到广场,举行告别仪式。跳唱一首《盖鲁》作为终曲再次互祝来年的丰收。根据收集到的“沙目”曲目来看,其曲多采用单句体或双句体,偶有三段体出现,以徵调式居多,以2/4、4/4拍最为常见。其歌词内容选材十分广泛,有赞美家乡、祈福神灵、互祝问安等,多为民间俗语,采用问答形式进行。“沙目”集中体现了藏族文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它融说、唱、舞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和娱乐性,且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

(二)“嘎儿”

“嘎儿”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既可在节日宴会上表演,又可在家庭聚会时表演,其动作简单,主要流行于卓尼的卡车、扎古录、完冒等地。“嘎儿”的歌词较为固定,带有强烈的颂歌风味,沿袭了藏族谐体民歌的格式,每首三段,每段二、四、六句,句式分为藏语七音节二、二、三顿和八音节三、二、三顿。旋律平缓,节奏鲜明,由于配合舞蹈演唱,故歌唱速度较为适中。“嘎儿”的曲令根据所使用的固定衬词而命名,有《格桑梅朵》《冬谐》等。“嘎儿”的曲式结构丰富多变,与舞蹈场景密切结合,以双乐句结构、四乐句结构和二段体结构为主,调式多为五声(或六声)商调式或徵调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偶有跳进,其风格特点与“卓”和“弦子舞”近似。

(三)“卓”

“卓”又称为“锅庄舞”或“圈舞”等,流行于藏族聚居的地区,虽然卓尼不是“卓”的发源地,但是,这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深受本地人民的喜爱。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关于“卓”的起源问题,但是根据考古文献和实物分析推断,其可能是在原始時期图腾信仰、巫舞表演、祭祀仪式的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卓”在表演时,众人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既可轮流对舞,也可集体共舞。音乐以慢板开始,随后逐渐转为中板,最后在快板的高潮中结束。旋律多明快、悠扬、抒情,歌词选材丰富,有赞美山川、祝福吉祥、弘扬佛法等。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二、卓尼汉族民间歌舞

“纸马舞”这种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包舍口村。从正月初六晚开始,直至正月十六晚结束,演出人数不限,但必须成对,跨战马,着战裙,一手勒马,一手执战旗,同时配以铿锵有力的打击乐以及嘹亮的号角声,在手持灯笼的“马头”的率领下,时而动若游龙,时而徐步缓唱。其动作场面犹如两军交战,隐隐约约将观众带入古战场的神奇秘境之中,是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3]据文史资料记载,包舍口自唐宋起,就是一方险峻的城堡,均设防守卫,这些戍卒的后人为了缅怀祖先的军旅生涯,遂用“纸马舞”的形式来纪念先人们驰骋疆场的悲壮场景。“纸马舞”除了舞蹈和道具外,还流传下来十余首经典的曲目,其歌词韵脚规整、段落明晰、对仗工整,大量引用方言土语来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根据“纸马舞”现存的曲目分析,其内容有歌颂英雄或国家的,也有揭露批判黑暗现实的,极富艺术感染力。“纸马舞”的曲调基本上以羽调式为主,节奏规整,旋律流畅,速度适中,述说性强,有古乐之风。

三、卓尼土族民间歌舞

卓尼县杓哇乡是土族聚居的地方,长期以来,聚居在这里的土族人民深受藏文化的影响,因此,该地成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圣地”。“鼓舞”和“换帽子舞”是流行于该地的民间歌舞形式,也是土族、藏族文化交融的特殊产物。土族“鼓舞”也称为“嘎儿日”,室内外均可演出,演员全部为女性,表演时,舞者一手持鼓,一手提灯,边舞边唱。“鼓舞”的曲调只有一首,为五声羽调式,有上、下两句,上句有三顿,均以属音结束,下句有两顿,结束于主音上。歌词格式为三句一段,一问一答。若表演时间较长,将固定词段唱完后,可即兴创编歌词继续演唱。整首乐曲中最大的亮点是,出现了独特的羽角调式交替现象,旋律悠长,速度适中,节奏规整。“鼓舞”与藏族的“沙目”有着相似的表演形式,均是“以鼓伴舞”。“换帽子舞”不是土族独有,在甘南夏河拉卜楞地区也时常有表演,其属于“嘎儿”表演的一种类型。土族的“换帽子舞”一般在喜庆的节日上表演,边跳边唱,每唱完一段,换一次帽子,场面十分热闹,也十分风趣。“换帽子舞”的歌词多以祈福平安为主,每首四段,每段六句。旋律为五声徵调式,其中大量运用切分节奏和休止符,使其曲调独特新颖。“换帽子舞”的曲具有土族独一无二的特性,保留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而词的结构与藏族鲁中的《巴拉柔》组词法极为相似。

四、千年古刹禅定之金刚舞法会

禅定寺,藏语全称为“噶丹谢周当增达吉琅”,意为“兜率论修禅定兴隆洲”,坐落在卓尼县城西北约半公里处的台地上。这里山顶祥云缭绕,山下洮河似玉带缠腰。每年正月十三禅定寺会如期举行一年一度的金刚舞法会。金刚舞,是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佛法,一般是由高僧大德传承教导,由寺庙的僧人进行表演。金刚舞法会上,“铜钦”这种非常原始且只有三个音的乐器,用粗犷雄浑的音色贯穿整个表演始终,从而表现宗教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除了“铜钦”,还有鼓、钹等打击乐曲,海螺等吹奏乐器的使用。在金刚舞法会上,大多数段落用打击乐器伴奏,只有极少的段落加入伴唱。舞曲节奏雄浑壮观,庄严肃穆,有着神秘的宗教色彩。[4]

参考文献:

[1]商文娇.略论藏族民间音乐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当代音乐,2018(7):80-81.

[2]赵勇.民间歌舞艺术类非遗文化及其保护传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当代音乐,2019(5):13-17.

[3]拥措拉姆.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J].当代音乐,2016(13):68-69.

[4]侯琛,刘佳.传承与发展:谈满族萨满舞蹈资源的整理与保护[J].当代音乐,2016(1):74-76.

作者单位:

卓尼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藏族
Yak of All Trades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扎堆
在古籍中找寻藏族建筑的文化之根
浅谈游牧经济与藏族传统社会之间的关联
为了失去
为了失去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