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探究

2020-06-21廖建云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技术要点

摘 要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既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够实现龙虾与水稻的养分需求互补,在减少水稻种植中化肥与农药用量的同时,也能够减少龙虾养殖造成的水污染。鉴于稻虾共作种养农业模式在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及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及不足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分析,并对稻虾共作种养技术应用及推广前景进行探究。

关键词 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模式;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1;S96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绿色农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作为一种投资少、效益好的生态农业模式,能够通过水稻与龙虾的互利共生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促使稻虾优质高产。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在促进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种养结合的农业模式下,水稻和虾共生互惠,产质同步提升,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生态效益。由此可见,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是极有必要的。为此,需要结合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有效推广该技术。

1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

1.1 缓解了稻虾争地的矛盾

采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稻虾争地的矛盾。具体而言,稻虾共作就是在水稻插秧之前,在稻田周围挖好虾沟,到种水稻时,就将虾赶到挖好的虾沟中,避免种植水稻给虾的正常生长繁殖造成不利影响,解决了稻虾争夺资源的问题。这样的种养模式也使得虾在稻田生长的时间更长,对虾产量的提升大有裨益,促进了整个稻田经济效益的提升。

1.2 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使得同一片水田能够同时种水稻和养虾,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这种农业模式下,土地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也促成了种植与养殖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农业与渔业的同步发展,使得农业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3 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下,稻田中生长的杂草、各类小虫、微生物等会被虾作为食物消灭掉,既避免了有害生物对水稻生长造成威胁,又能够为虾提供天然食料。虾为水稻消灭虫害,就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虾也能够吃到纯天然的饵料。同时,虾在生长过程中排泄的废物也能够为水稻提供养料,增强稻田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采用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减少种养过程中的化学肥料、农药及虾饵料的投入成本,极大地节约资金,对经济效益的提升极为有利。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还能够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对于农业生产走绿色环保之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不足之处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虽然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虾的生长对水的需求量较大,而水稻的生长需要多次晒田,这就产生了问题。虽然能够通过在水稻周围开“回”字型环沟来解决水稻和虾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水量需求问题,但随着虾的繁殖,存塘量越来越大,就无法再为了晒田而降水,也就是说,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对水稻品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水稻的稻秆不能达到一定长度,所选取的水稻品种耐水性不强,在稻虾共作种养过程中就容易倒伏[1]。而且虾对药物较为敏感,因而水稻从做埂、蓄水、育秧、插秧、拔草直至收割都要人工操作,不能用机械设备。这样一来,运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来养殖虾所需的人工成本就比普通的养虾方法高很多。

3 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栽培技术

3.1 水稻的播种与移栽

结合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在种植水稻时,应当选择不易倒伏、抗病虫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环保性能强的优良品种。秧苗的高度达到30 cm时就可以分苗。移栽时需要把握好稻苗之间的间隔,最好每栽植20行便预留一片空白区域,为水体流动创造条件,以确保虾能够得到充足的溶解氧,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3.2 喷药施肥与水分管理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下,稻田中的一些害虫可以作为虾的饵料被消灭,有效解决了水稻生長中可能发生的病虫害问题,因而不用喷施农药也能够控制水稻病虫害。与此同时,虾的排泄物、残饵等也可以作为水稻的天然养料,不用施肥,水稻也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2]。刚开始在稻田投放虾时,需要控制好稻田水量,不可放过多的水,一般保持水深在10 cm左右。插秧后15天左右就需要进行晒田处理,这时应当注意,晒田只能轻晒,田面露出时就不能再排水。重新注水后,水稻和虾都在不断生长,应当根据稻虾生长实际情况注入充足的水量,确保能够满足稻虾对水分的需求。到了水稻分蘖时期,应以浅水勤灌,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3.3 水稻的收获

收割水稻时,需保留10 cm左右的稻蔸,将稻草放回水田并灌水,使稻蔸与稻草浸入水中,水深控制在45 cm

左右。再适当施加一些肥料,促使稻草快速腐化,催生浮游生物,加速稻蔸返青,保证虾能够获得天然食料,对虾的生长极为有利。

4 稻虾共作模式下的虾养殖技术

4.1 开挖虾沟及虾苗放养

虾苗放养前,需要挖好虾沟。虾沟的挖掘需沿田埂内侧进行,挖虾沟所产生的多余泥土可用来加高田埂。一般而言,虾沟的规格以上口宽4 m,下底宽2 m,深度1 m左右为宜,整体形似环状。对于面积较大的稻田,还需在稻田中间开“十”字形塘间沟,塘间沟面积需控制在整个稻田面积的10%以内。稻田两角需建进水口和排水口,以不锈钢网片堵住进出口。同时,还需在稻田四周设高塑膜,防止虾跑出稻田。挖好虾沟后即可将虾苗投放至塘间沟和环形沟中。投放的虾苗重量一般保持在每667 m2 25 kg左右,保持种虾的雌雄配比为3∶1[3]。应当注意,种虾需避免投放过密,最好分散均匀投放。

4.2 田间管理

虾苗投放之后,种植户需要加强对稻田的巡查,细心观察虾沟内水色的变化,充分了解小龙虾的生长情况,掌握小龙虾在取食、活动方面的动态。同时,还需要及時清理虾沟中的杂物,疏通虾沟,定期检查水源,确保水质良好。注意天气情况,适当对水深、水温进行调整,为虾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4.3 增氧与捕获

为了有效提升小龙虾的产量与质量,在虾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当增氧,可充分发挥微孔底栖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设备的作用。通过水车式增氧机搅动水面,微孔底栖增氧机在底部增氧,可以使虾沟保持高溶解氧状态,达到较好的增氧效果。在捕捞虾之前,需要先排水,等到所有的虾都退到虾沟的深水处,再用地笼捕获,捕捞时遵循捕大放小原则。

5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前景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下,一片水田可以同时养虾和种植水稻,既使得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了更为高效的利用,也使得稻虾在共生过程中互惠互利、相互促进,既解决了稻田病虫害问题,又保障了虾的饵料安全,并使稻秆、虾的排泄物等废弃物得到了有效利用[4]。采用这种种植模式,不仅能够促进稻虾产质的提升,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减少稻田化学农药及肥料的使用,对农田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农业与渔业实现了有机结合,促成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全新局面。而且,稻虾共作种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易于操作,所需投入较少,见效快,推广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1] 曾安玉,杨裙,唐伟峰,等.稻虾混合生态种养模式现状及前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39(3):118-119.

[2] 孙学标.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7):70-71.

[3] 韩伟豪,张长青,马延东.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探究[J].湖北农机化,2019(14):31.

[4] 袁旭峰.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J].基层农技推广,2017,5(9):102-104.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20-02-21

作者简介:廖建云(1976—),男,壮族,广西柳州人,大专,水产工程师,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E-mail: 1071717902@qq.com。

猜你喜欢

技术要点
桥梁变截面箱梁挂篮悬浇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
建筑节能改造中内保温构造技术设计与技术要点分析
建筑幕墙工程监理的关键点与技术要点分析
试论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