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肺孢子菌肺炎1例的临床鉴别

2020-06-21将志峰王艳阳李晓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病原学核酸

纪 宇 将志峰 王艳阳 李晓辉 韩 威*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1149;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急救医学部急诊科,北京 101149;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1149; 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北京 101149)

自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流行,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2]。本文报道1例疑似COVID-19,后确诊为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诊疗经过,并探讨缺乏病原学检测时临床诊断的误诊风险,为COVID-19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8岁,于2020年2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 ℃,伴咳嗽、咳痰、咽痛,无畏寒、寒战,无喷嚏、流涕,无胸闷、乏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于2020年2月12日就诊当地卫生院,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12%,C反应蛋白33 mg/L,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均阴性,建议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感染科就诊,胸部CT检查结果(图1)提示:双肺病变,考虑炎性反应。给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后输液,患者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排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于2020年2月13日收入隔离病房。

图1 患者胸部CT表现

既往史:既往体健,患者于2020年1月20日拼车从北京到河北衡水景县,2020年1月31日乘动车从衡水县回北京(此车次未报告有COVID-19确诊患者),同时室友从大连回京发热,已被当地卫生院隔离,核酸检测结果未归。自述无冶游史及不良嗜好史。

入院后查体:体温37.7 ℃,脉搏123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35/84 mmHg(1 mmHg=0.133 kPa)。营养中等,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可,语言流利,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余心、肺、腹查体未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37×109/L,淋巴细胞数0.52×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8.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9.2%;末梢氧饱和度93%。

患者入院后有喘憋症状,予以心电监护、吸氧,利巴韦林500 mg bid静脉滴注,干扰素雾化治疗。同时由于不能除外其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加用莫西沙星0.4 g/d静脉滴注治疗。经专家组会诊,患者于2020年2月1日出现发热(39.0 ℃),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影像学、接触史考虑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建议行咽拭子核酸检测明确诊断。

2020年2月14日患者血常规结果:白细胞4.6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8.70%,淋巴细胞绝对值 0.32×109/L,C反应蛋白29.70 mg/L。22∶10 第二次采集咽拭子及痰标本,送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检测。2020年2月15日05∶55第二次新冠肺炎咽拭子回报阴性,肺孢子菌阳性。2020年2月16日经院区级专家会诊,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解除隔离,考虑诊断为肺孢子菌肺炎,转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感染科进行后续治疗。

2 讨论

COVID-19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4],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重症可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等。影像学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对于疑似病例,需满足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1)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 d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游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 d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 d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2)临床表现: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②具有上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疑似的基础上,具备病毒测序或核酸检测等病原学证据,方可确诊。

目前试剂病原学检测存在假阴性可能,当条件不允许进行病原学检测时,可以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CT表现作为临床诊断依据[5-7]。《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标准版)》[6]中也强调CT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Guan等[7]的比较了840例患者入院胸部CT指出:76.4%患者呈现肺炎表现,其中毛玻璃状影最常见(50.0%),其次为双侧斑片状阴影(46.0%)。但并没有讨论核酸鉴定的检出率。一项回顾性研究[8]中比较了51例患者的CT与咽拭子或痰液标本的核酸结果。98%的患者在基线时有CT异常与病毒性肺炎相容的证据。其中36例(72%)具有典型的CT表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患者的检出率差异大于第一次RT-PCR(71%,95%CI:56%~83%)患者(P<0.001)。

PJP是肺中的真菌和机会性感染之一,常见于免疫功能障碍,包括AIDS、器官移植、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恶性肿瘤和化疗等患者[9]。临床表现以干咳、发热为主,重者可出现明显低氧血症表现,非艾滋病并发PJP患者的病死率为33%~60%[10]。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可正常或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加。此外,由于此病常见于免疫功能障碍患者,CD4常减低,但并非所有医疗机构均具备检测水平,故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仍有难度。PJP的影像学表现也与COVID-19很相似,常表现为两肺以肺门周为中心的弥漫性磨玻璃影[11]。确诊病例则有赖于病原学检测,但病原学检测等待时间较长,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处理。

本例患者就诊早期否认高危性行为史,并有疑似疫区接触史,临床表现与CT检查并不能完全除外COVID-19可能,具备一定隐蔽性。在进行病原学检测之前,PJP与COVID-19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均较相似,且出于社会压力等因素患者可能隐瞒既往接触史,鉴别诊断具备一定难度,需要接诊医师具备足够的敏感性与警惕性。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4]提出将COVID-19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进行鉴别,并建议尽快进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治疗上主要选取α-干扰素等抗病毒药,并不能有效抑制PJP的病情进展。鉴于PJP临床表现与COVID-19的相似性与未诊治下的高致死率,因此,医生在接诊疑似COVID-19患者时应警惕PJP可能,关注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并强调既往接触史的重要性。条件允许时行病原学检测方可进行鉴别。在早期明确诊断并应用磺胺类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病原学核酸
睡前一杯奶,到底好不好?睡眠专家告诉你真相
同时服用多种药,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