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立人”思想下的当代教育理念建构

2020-06-19章桂周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建构鲁迅

章桂周

摘   要:改造国民性和“立人”是鲁迅终生孜孜探求的问题。“立人”的要义在于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强调具体的个体、自由的状态、精神的意义,从而让沙聚之邦转为人国。教育追求立德树人,成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鲁迅“立人”思想可以成为当今教育理念建构汲取的思想资源,启迪广大教师要以生为本,强调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需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鲁迅;“立人”思想;教育理念;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2-0004-05

20世纪初,我国内忧外患,社会千疮百孔。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在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尼采的个人主义思想后,逐渐确立了“立人”的思想。鲁迅好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提到,鲁迅在日本弘文书院读书时,常与他讨论三个相关的大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他的病根何在?改造国民性和“立人”是鲁迅终生孜孜探求的问题。鲁迅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是表象,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各国竞争的关键在于立人,在于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他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表明了“立人”的重要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鲁迅的“立人”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念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会成为我们丰厚的思想资源。

一、注重个人,张扬个性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谈到:“聚今人之所张主,理而察之,假名之曰类,则其为类之大较二:一曰汝其为国民,一曰汝其为世界人。前者慑以不如是则亡中国,后者慑以不如是则畔文明。寻其立意,虽都无条贯主的,而皆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以独制众者古,而众或反离,以众虐独者今,而不许其抵拒,众昌言自由,而自由之蕉萃孤虚实莫甚焉。人丧其我矣,谁则呼之兴起?”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人是家庭的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个人和自我的概念受到压制和排挤,且个人的价值往往在集体中淹没、消解。然而,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是一个一个真实的生命存在。鲁迅说:“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中国亦以立。”从个体生命价值出发,重视个体的独立、自由,个人的利益与诉求,才有群体的觉悟、国家的强大。因而达到“个体的精神的自由”,才是鲁迅“立人”思想的要义所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一名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他们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受遗传、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态度、观念、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且各有侧重,每个学生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然而,正是这种不同,才有这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所以教育需要每个学生做好自己,不应随波逐流。此外,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而且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从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学习与成长,他们在获取知识、理解和表达所学内容等方面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最终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状态的教学活动。

常言道: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不是一个集体概念,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整体的平均分数,而是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成长潜力。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以整体的平均分数来代替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不能以一个标准、一个要求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来讲,上课节奏、课程难度、作业要求等不能整齐划一,而要区别对待,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需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健全自己的独立人格。

二、防止偏废,全面发展

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指出:“顾犹有不可忽者,为当防社会入于偏,日趋而之一极,精神渐失,则破灭亦随之。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故人群所当希冀要求者,不惟奈端已也,亦希诗人如狭斯丕尔(Shakespeare);不惟波尔,亦希画师如洛菲罗(Raphaelo);既有康德,亦必有乐人如培得诃芬(Beethoven);既有达尔文,亦必有文人如嘉来勒(Garlyle)。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由此可见,鲁迅强调“致人性于全”,就是要在满足人的物质欲望与精神自由发展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不失不偏,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教育追求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的教育应当追求灵魂的完整和人格的完善,不仅应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劳动习惯。毛泽东同志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即使学生们学富五车,可他们面有菜色、弱不禁风,那也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要求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

人应该保持一种健康、平衡的生活状态。学生学习也要适当平衡,不至于偏至,淪落成畸形和变态。我们要学习科学技术,但在强调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不应完全排斥宗教、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培育。教育部将出台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涉及“调整科目、文理不分科”等内容。强调文理不分开,让学生自主选课,将自主权还给学生,顺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总之,当今学生不仅要脚踏实地,具有技能,也要仰望星空,富有情怀。

三、幼弱本位,关注后进生

我们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首先应当尊重和关爱弱小的生命。鲁迅说:“本位应在幼者”“置重应在将来”“人类也不外此,欧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为本位,便是最合于这生物學的真理的办法。”鲁迅小说《兔和猫》也表达了对弱小的同情,对强权的憎恨,并为小白兔的死而深切哀伤。“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并S也不叫一声。”以民为本,以幼者、弱者为本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需要我们具有奉献牺牲精神,勇于放手,支持独立。正如鲁迅指出:“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晚年,鲁迅更融入了马克思阶级斗争思想,提出了“几万万的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运的人”的理想。

一个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需参照其对待弱小生命的态度。而教育的进步也应当看它如何对待班级里的后进生。后进生往往是班级中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的群体,然而他们却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力量。好的教育,教师对待后进生要有宽容的心态与等待的气度,为其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留下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探究甚至尝试错误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聚集正能量,使学生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自信。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教师角色更意味着生命的传递。青少年代表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家长及教师需给予更多的引导与成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从而树立人生自信。后进生内心较为脆弱与敏感,并因缺少学习自信而性格孤僻且不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温情与爱护,尊重个性与差异,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挣扎,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温润他们的弱小心灵,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总之,后进生更需要教师富有同情心的帮助、积极的态度和善意的言语来化解自身的学习困扰,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四、以人为本,教育民主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说:“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鲁迅反对物质主义,反对以众虐独,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正如有研究者说:“在‘人的哲学思辨中,物质的本质是‘延长,而精神的本质是‘自由;众数的本质是伦理和道德法则,而个人的本质是怀疑和超越一切,是形而上的信仰。两厢比较,精神的发展与个人主题的张扬相对物质和众数而言,具有极大的优先性。”所以鲁迅提出了:“意盖谓凡一个人,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然而,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前提却是保证个人的民主权利,这样才不会出现种种的人身依附,才会有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讲究教育民主,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民主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是重视法治、需要法治的教育。例如,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这样的教育主张让学生自己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学习的生产力,给班级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教育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课堂民主,就是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建构,平等对话,协商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不是教师的唯一课堂,而是学生参与的共同课堂。所以,课堂绝不是教师完全掌控,成为教师发号施令的领地,成为教师单独表演的舞台。高效课堂,应是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共同寻找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指引方向,答疑解惑。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才能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五、独立思考,批判思维

张梦阳先生认为:“鲁迅的‘立人实质上是立科学思维。鲁迅的最大价值,在于他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势,变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由于鲁迅是以思想家兼文学家的形象化的方式致力于中国人思维的扭转的,所以比单一的哲学家或者文学家产生了大得多的综合效应,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发挥了少有人可比的巨大影响。”在《灯下漫笔》中鲁迅反思历史,批判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他认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不迷信传统思想,尤其反对那些所谓的复古派,曾经提到:“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要求人们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的眼光,实行“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人们的心智结构有一种安分守己的倾向,往往喜欢循规蹈矩,不敢直面变化而日趋保守。在很多情况下,许多人不愿推敲某种事物与他人的主张,而是全盘接纳;或是仅仅凭借自己的印象与好恶作出结论,成为无批判性的人。传统教育也是倾心于那些听话顺从的“好学生”。但现代社会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思考力的且能够自主判断并处理信息的公民,因此,培养学生借助自身推理作出结论,自然成为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具备科学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使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独立且理性思考,不会盲从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权威,对任何信息抱有审慎的态度,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就是人们运用多种思维技巧和方法进行质疑、分析和评价的认知活动,并且要求我们提出问题要有反思性,分析问题要有合理性,解决问题要有建设性。

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质疑的精神,而且需要思维的方法。特别是需要打破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偏见,要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并具有谦虚的心怀,坚守诚实的品性,凡事多问“为什么”。这其中,对话性思维对于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钟启泉说:“‘对话性(dialogical)及‘辩证性(dialectical)的思维是活跃知识、重建概念的方法。所谓‘对话性思维可以界定为伴随不同观点与框架之间的对话或是交谈的思维。亦即,依据某种准验证复数的认知框架,鉴别各自的逻辑优点从而作出主张。‘辩证性思维的特征也是同样:采纳对立的观点,相互展开讨论,进而生成反论的思维。这些思维促进了自由、自律的思维,同时,通过同他人的交互作用,可能生成合理性思维。”课堂应该成为智慧的竞技场、思维的舞台秀,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并掌握材料与证据,同时确保讨论的时间,真正做到探究发现,实现有意义的课堂学习。

六、甘做泥土,营造环境

国家的發展与民族的强大需要人才支撑,可是人才的出现却需要适合的环境。鲁迅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缺少天赋,距离天才较为遥远,但普通民众可以做培养天才的泥土,也自有一种价值和意义。“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而教育正是育人的事业,需要广大教师甘为人梯,勇于奉献,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蒙台梭利说:“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教师的职责就是建立常规和排除儿童自然发展中的障碍,观察儿童的表现和了解儿童的需要,以更好地承认、培育和保护儿童自身的能力,并给予间接的帮助。这种帮助主要就是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儿童发展的自由。”没有自由不能成人,教育应当通过研究隐藏在学生内心的需要,尽可能地消除妨碍学生所需要的正常发展的障碍。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只有当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和速度时,他们才会充满对生活的激情和创造的欲望,才能学得更好。

我们必须认识到天才乃至人才都不完全是学校培养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自己成长和实现的。因为任何一种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视为一种自学,没有人可以强迫和代替。学校教育所要做的是要创造天才成长的环境,而不是妄作为、强作为。总的来说,学校应当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为此,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与发展的空间,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去衡量学生的收获。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应学会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唯才是举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展其所长,发挥自己的潜能。正如郁达夫所言:“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钱理群总结到:“一是强调个体的、具体的人,二是强调人的自由状态,三是强调人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个体的精神的自由。这构成鲁迅最基本的观念。”鲁迅的“立人”思想直到今天仍然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滋养,启迪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   奎.鲁迅有关国民性思想的起源[J].读书,2019,(04).

[2]商昌宝.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7,(08).

[3]钱理群.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活着的鲁迅[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4]张梦阳.中国鲁迅学的历史和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9-20.

[5]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01).

[6]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下)[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建构鲁迅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孔乙己
建构游戏玩不够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