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荣发达的北宋水运业

2020-06-19刘永加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汴河货船内河

刘永加

北宋时期,我国的交通运输进入鼎盛时期。不管是陆路运输还是航运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水上交通更是发达,助推了北宋的经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时,北宋东京(今开封)的汴河、广济河、惠民河、金水河连接了黄河、运河和长江,内河运输十分发达。

高度发达的都城需要水运业

北宋在重商政策的指导下,开拓市场、发展商业的社会氛围比较浓厚,再加上经济重心南移趋于完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内河商货运输的空前繁荣。

北宋时的首都东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开放式的经济城市,科学技术成果一一展现了出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太宗时,东京开封的人口号称百万,“比汉、唐京邑繁庶,十倍其人”。那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也不过10万,大食的巴格达30万,日本东京20万。与此同时,开封市内的印刷、火药、造纸等官私手工业十分先进,也是当时的世界之最。由于商业资本“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顺应时代需要,自然而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宋政府正式发行了钞票——“交子”,后改称“钱引”。至于外国使节更是“曾无虚岁”,按贡估值,允以“私相贸易”,可以“收买货色”的贡赐贸易大为发展。仅在北宋的160多年中,来自海外的使节就有高丽、日本、交趾、占城、三佛齐、大食、蒲端、阇婆、丹流眉、渤泥等。他们所带来的礼品有象牙、犀角、香料等250多种。开封被称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是冠绝一时的大都会。宋代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只勾画了开封东郊虹桥的一角,即可见其繁盛之斑,但见活动着的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4头,船24艘,树170多株。至于马行街一带,“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处,通晓不绝”。州桥的夜市较之他处“又盛百倍”,行人简直无下脚处。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对北宋首都开封的繁华情况作了详细描述。

开封如此发达的都市经济,需要水运业来支撑,因此,水是开封的命脉。北宋年年清理沟通江淮南方的汴河,确保漕运畅通。宋太宗时,汴河来往就有漕船6000只,每年额定从江淮运粮600万石,最高时曾达800万石。而惠民河和五丈河年运粮也各为60万石左右。这三条河被誉为“三带”。尤其是汴河所运竟为“半天下之财赋”,并且“漕引江湖,利尽南海”,俨然是大宋王朝的一条生命线。当时的征粮与“和籴”为数很大,最高有300万石。但是,汴河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冬季水浅不能通漕,为此,北宋政府特在真、扬、泗、楚四州建仓储存待运。到了运粮季节就用“转般”分段运输、“直达”两种方式运抵京城。有时雇民船来运,但以官运“漕纲”为主。北宋初年到至道末年,官方专用漕船3237艘,一般年份维持在2500艘左右。可见当时开封的主要运输河道汴河、惠民河与五丈河有多么繁忙。

内河商货运输空前繁荣

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趋于完成。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内河商货运输的空前繁荣。长江流域粮食高产,又是全国手工业集中区域,食盐、茶叶、瓷器、丝绸、纸张、铜铁器皿等物资绝大部分被政府收购专卖,或由商贾贩运。由于北宋政府适应“货畅其流”的客观需求,逐步推行较为宽松的税收和予以扶持的“和买”政策,在沿江沿河的重点市镇设立“榷场”和“榷货务”以控制贩运贸易,并提供了销售货物的场所。宋初,南北船税不一,压制了北船南渡。元丰三年(1080年),改量船收税为量货收税。崇宁元年(1102年),颁令“用官船般载客货,收纳货利钱”;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又诏令“商贾贩货物上京,特与免沿路税钱、力胜”。于是,长江货船齐涌于汴河,仅青阳一镇月内竟放行商船3000余艘。商业性货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

那时,长江流域流通货物主要有茶、盐、粮、瓷器。实行的“榷茶”制度历经变迁。最初,实行官运专卖制,由茶商包销,但茶户不堪重负,多卖给私贩。嘉祐四年(1059年)废除茶叶专卖制,使茶叶生产与流通趋于正常。长江干流与江南运河年销茶叶竟有2000多万斤。同时,宋政府还曾诏令,茶商舟船循汴河上京,可免船税。于是,舟船贩运茶叶日趋繁盛。盐也是宋政府巨额财政收入之一,一直实行官运官销制,庆历八年(1048年)改为“钞盐制”,开始实行商运商销;后又改为“许客用私船运致”,并允盐舶行船时可超越官纲,阻者坐罪。商运粮食为宋朝漕运的补充,运者获利丰厚。商运粮食可以调剂余缺,因而受到政府保护。每遇水旱灾害,以救灾荒州郡。瓷器尤以景德镇青白瓷为最,北宋时也是通过水运大批运往东京。

由于北宋政府灵活多样的水运管理方法,出現了既有官运也有民营的局面,使内河运输繁荣发达,既保证了东京的社会需求,也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繁荣发展。

内河船只制造业发展迅速

北宋内河运输业的繁荣也带动了造船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内河水运的需求,那时的造船技术不断革新并且发展迅速,出现了比较先进的内河客货运输船只。尤其是在内河使用的船型不断增多。北宋宫廷画师张择端在其《清明上河图》上绘有客、货船只24艘,其中客船11艘、货船13艘。客、货船只的设计制造各具特色。客船尾部有假尾(虚梢),用以增加甲板和舱室的使用面积;货船则无,但有拱形顶棚以代替甲板,如此既能多装货物,又便于装卸。画上各船无帆,所用之人字桅,显系作为逆水拉纤之用,而且过桥时还可以放倒。特别是画上各船已有平衡舵,因其舵叶的部分面积在舵杆(舵之转轴)之前可证。此舵可以自由升降。“舵叶在结构上是用竖向板拼接,纵向用木桁材加固,这与近代舵叶结构无甚区别。”平衡舵的推广使用使人们在操作时更加轻便,同时又提高了它对航向的控制力。迄今所知,这种平衡舵图形出现在我国北宋画家之手,比欧洲要早100多年。

宋代的内河货船制造技术日趋完善。这些船只线型光顺,船底平,吃水浅;中部宽,舱容大,装货多;首尾狭,阻力小。宋张舜民在其《画墁集》中对此类大货船描述道:“丙戌迎万石船,船形制圆短,如三间大屋,户出其背,中甚华饰。登降以梯级,非甚大风不行,钱载二十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一石是120斤,算来已有700多吨了。而内河客船则线型窄而长,“高及丈余,四壁施窗户,如房屋之制,上施栏楯,采绘华焕,而用帘幕增饰”。《江天楼阁图》上,客船分两层。甲板上之一层,船首虽无客舱,但有凉棚可供下碇和绞缆用。两舷为橐,用以拒浪,也可用作吃水线用。船舶推进用篙,桅为可眠式,桅颠系绳以拉纤。尾部装有平衡舵,舵工在顶棚上操舵,船尾有圆辊用以升降舵。这些无不体现了当时造船技术的发达。

由于内河航道深浅宽窄不一,北宋出现了多种型制与性能的船舶。根据多种史料记载综合来看,按水域来分计有:江船、黄河船、江海船和海洋船。仅长江水系就有:楚州船、淮船、合肥船、吴船、越船、松江船、浙江船、湖船、徽船、温州船、明州船、入峡船、蜀船等。以上船系显示了内河交通的分工。此外,客货船另有各自不同的名称。因此,宋代在船型、船体构造、船舶属具和造船工艺等方面的技术已臻于成熟。

所有这一切都推动了北宋水运业的大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只有这种良性互动才能促使社会快速进步。

猜你喜欢

汴河货船内河
江苏南京:首艘3000吨级纯电动货船首航
数据挖掘技术在内河航道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旅游开发战略与福州城市内河治理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内河水运之浙江模式
无人驾驶货船
浅析航道法在内河航道保护中的适用
从来汴河感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