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禁城”在新时代的文化记忆与传承
——写在北京故宫建成600周年之际

2020-06-18周泽华

文化产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中华文化

◎田 甜 周泽华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44)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定的历史使命,而一代人也有着一代人的历史机遇。北京故宫作为帝王象征的时代也悄然逝去,但探寻故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中提升中华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使命,是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翻开祝勇先生的著作《故宫的隐秘角落》,书的开篇写道:“自这座宫殿在公元1420年竣工,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在这5个世纪里,整个紫禁城都是隐秘角落,闲人免进。所以,故宫今天的英文译名,仍然是‘The Forbidden City’。”①世界遗产委员会曾对故宫作出这样的评价:“紫禁城是中国5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这座让人陌生又熟悉的庞大建筑,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巍然屹立了六百年。这是我开始思考其存在意义与价值的起点。

一、梦醒昨日的故宫

《故宫的隐秘角落》这样写道,“宫殿是人间的天堂,却不是人间本身,宫殿里上演的所有戏剧,都不过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假面舞会。”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极具奢华的宫殿并不鲜见,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等,但都已成过眼云烟,或仅留于记载,或只残存遗迹。紫禁城却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建筑群。这是历史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一个缩影;故宫所见证一切,正是中华民族六百年来经历的一切兴衰荣辱、喜怒哀乐。其中,有辉煌的登基大典、有没落的王朝背影;有火光冲天的破坏、有百废待兴的重建;有写不尽的忠诚、也有道不完的背叛……

从故宫落成的那一刹起,时间已悄然走过六百载。“从明成祖朱棣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历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在此执政、居住。”③其后,“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帝制。1914年,紫禁城内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以明、清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④现如今,恍如隔世的六百年之后,故宫依旧保持着红墙、黄瓦、青石的模样;不论是谁,每一次与故宫的近距离接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并留下与上一次不同的记忆。

图1 故宫博物院

事实上,并非每一个进入故宫的游客都会系统研究故宫的过往。大多数人也只是简单地游览,在其头脑中几乎无法搜寻到关于故宫的记忆。但是,当某一个时刻置身于故宫之中,那些在想象中仿佛褪色的历史,又清晰地展现在目光所及的每一个角落。即便我们无法追溯过往,但就在这历史与现实的转换之间,却能够拥有与故宫的片刻记忆,好像这昨日的宫殿就独属于每一个人,并镌刻在各自的记忆之中。

曾几何时,故宫也陷于这样的尴尬,“新事物与旧事物重叠,新时代和旧时代缠夹不清,仅存这宫墙的一线之隔。”⑤这座沉淀了六百年记忆的古建筑群,早已将其所经历的一切在这无声之中悄然升华,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无数个普通“大国工匠”的心血与记忆,才让文物有了“鲜活”的生命力。饱经风霜的紫禁城,令人心驰神往的也许就是其独特的文化记忆。当脚踩在灰色的地砖上,你会感觉到脚下的历史正在无声无息地汹涌奔腾而来;当你脑海中浮现一帧帧“陌生又熟悉”的画面时,故宫便在昨日的文化记忆中渐渐苏醒过来。

二、拥抱今天的故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⑥对于故宫而言,这就是要求我们能够真正读好、读懂、读通故宫这本巨大的“百科全书”,要向中国人民讲好故宫的故事,也要向世界讲好故宫的故事。

对于正从事维护、研究、发展故宫文化的“故宫人”而言,他们的努力称得上不世之功。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故宫故事,需要在了解和学习故宫所见证的真实历史中传承中华的文化。文字是有生命的,文物是有记忆的。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延续至今且没有断流的文明,这些文字与文物历经五千年仍然默默坚守着它们的使命,这便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文化自信之基。

新的世纪已经悄然过去五分之一。中华民族也已经在“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帝国迷梦中醒来,并以人民共和国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时代正在飞速地变化着,故宫也在随之律动。面对新时代的考卷,2019年2月19日,也就是农历辛亥上元节之夜,故宫博物院交出堪称典范的答案——“紫禁城上元之夜”。这样极具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见证了故宫博物院成立94年来,这个古老的建筑群第一次在夜间被大规模点亮,并首次在夜间免费对公众开放,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故宫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拉近了故宫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如此别样的故宫文化。

图2 故宫角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⑦再珍稀的文物,也是为了人而进行保存和研究;如若不能为人的发展做出贡献,那么文物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祝勇也在书中说到,“故宫不是一个堆放古代建筑的仓库,而应该像潮水冲刷过得海岸、风吹过的大地,保持着最自然的流痕——哪怕只是一小部分。”⑧这是因为,故宫有着强烈的表达意愿,故宫外的人也希望更多地了解故宫。

在今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宫殿所承载的意义。作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故宫与巴黎的卢浮宫、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相齐名。有一组数据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的博物馆收藏401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168万余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占珍贵文物的41.98%,超过1/3的珍贵文物收藏在故宫博物院。”⑨而且,在这众多文物中“珍贵文物占馆藏文物的93.2%”⑩。可见,在故宫中的文物,可谓是件件难得,皆是国宝。正是这个庞大的数字和其背后的宝藏给予故宫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重要地位。

今天的故宫,正和我们的民族一起成长,变得越发年轻和开放。在这个方面,故宫的工作人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之所以说故宫“越发年轻”,是因为故宫的“年轻化”尝试取得了极好的反响。故宫正在努力尝试改变以往传统文化留下的刻板印象,与时俱进地“融入”这个时代,从而受到当代青年们的喜爱和追捧。销售火爆的故宫文创产品,惹人抢购的故宫口红都是很好的证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正确认识,并进一步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之所以说故宫“越发开放”,是因为从2014年,故宫的开放面积达到了52%;2015年开放面积65%,2016年达到了76%。在2020年,计划开放到80%,到2025年争取开放到85%。每一次的大胆尝试,以及每一个数字变化的背后,都凝结着每一个故宫人的企盼与眺望。

三、走向未来的故宫

对于故宫文化的保护、修缮、挖掘等等这些事情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未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故宫不但有着灿烂的过去、充满活力的现在,还应该有更具尊严的将来。“历史就像一次次的涨潮和退潮,带来带走一些鱼蟹和泥沙。”⑪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许要感谢历史对故宫的洗涤。正是因为历史的大浪淘沙,才使其得以永世流传。故宫中每一件无声的文物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故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每一件文物的故事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拉近了文物与人的距离,让人在感受与读懂历史之间,提升着自己的文化自信。而这些故事的讲述都将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故宫是实体,看得见摸得着;故宫里的珍稀古物也是实体,其内含的文化又是另外一种“实体”,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纪录片《故宫》中有这样的解读,“大不可测,多即无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状态是意会的境界。大,意味着多;多,意味着无穷无尽,无穷无尽就是空。既无穷莫测,故实则虚之。”也许作为建筑的故宫,只是界定了生命活动的空间场所,但其实建筑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恰恰是其所占有的文化空间;“实则虚之”便代表了传承故宫文化使命的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人“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紫禁城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都城建设上的反映,体现了古人尊卑有别的思想与天人合一的信仰,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彩印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强调,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做好有机更新,体现现代文明魅力。

故宫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经久不衰的见证,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对故宫而言,其并不仅仅是唤醒文化记忆、坚定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在领悟这些精华之后,需要我们肩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如果只是简单的记忆,被人记住的也许只是材料,永远无法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当文化记忆印刻在每个人的发展中,文化使命便生生不息地被传承,使得历史获得延续和发展,实现国家和民族记忆的不断丰富。故宫更像是一部“永不停歇”影像机,记录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在这历史长河里,我们每个人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继承并创造着属于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⑫回忆故宫、走进故宫、思考故宫,并不仅仅是为了惊叹故宫建筑的雄伟壮丽或是沉浸在历史的故纸堆中,而是为了能够从中挖掘出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力量和文化自信,这是中华民族继续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

故宫并非中华文化的全部,但是却足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座丰碑。许多时候,故宫是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旅游目的地,但却足以展现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磅礴气势。可以说,故宫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纽带,延续了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故宫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既延续着历史的文脉,又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故宫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位见证者,对展现中华文化整体风貌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故宫现任院长单霁翔所言,“故宫博物院的事业是永远的事业,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⑬

【注释】

①祝勇著:《故宫的隐秘角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1版,自序第1页。

②祝勇著:《故宫的隐秘角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74页。

③李文儒著:《故宫院长说故宫》,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年第1版,序一。

④李文儒著:《故宫院长说故宫》,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年第1版,序一。

⑤安意如著:《再见故宫》,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239页。

⑥特别报道:《习近平谈世界遗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6-6,第09版。

⑦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参观西安市博物馆院的讲话,网 址:http://www.chinanews.com/m/shipin/cnstv/2015/02-18/news549018.shtml。

⑧祝勇:《故宫的隐秘角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82页。

⑨单霁翔:《故宫的世界 世界的故宫》,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7第2期,第80页。

⑩单霁翔:《故宫的世界 世界的故宫》,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7第2期,第82页。

⑪祝勇:《故宫的隐秘角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149页。

⑫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版。

⑬单霁翔:《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人民政协报,2014-4-28,第11版。

猜你喜欢

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紫禁城之旅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紫禁城365
紫禁城600年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