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间课堂对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知识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2020-06-17付阿丹

中国临床护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科组间门诊

李 应 朱 聚 蒋 伟 彭 姗 付阿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脑卒中已成为继癌症和心脏病之后,我国人口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和长期致残的首要原因[1]。在黄金3小时内进行治疗可将患者的恢复率提高35%[2]。然而,在我国脑卒中发作后3 h内只有26.3%的患者被送往医院[3],Neau等[4]研究发现严重缺乏对脑卒中征象的认知是延误就医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研究[5]发现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对脑卒中的症状和危险因素缺乏足够了解,因此需要加强高血压患者对急性脑卒中的基本认知。现有关于脑卒中的健康教育大多侧重于普通大众和脑卒中患者或其家属[6-8]。在临床实践中,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也主要集中在运动、饮食和用药依从性等方面[9],少有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脑卒中知识的健康教育。研究[10]表明门诊患者在等候就诊的这段时间,对相关疾病知识的需求远大于其他时间。袁素芳等[11]发现,由于对疾病的未知,大部分门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猜疑等。这些负性情绪的蔓延,不仅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也会导致不良医患关系的发生。因此,对门诊候诊患者实行差异化健康教育十分有必要,这也是开展门诊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时机[12]。诊间课堂是我院在各门诊候诊等待区分别设立的健康教育讲堂,在患者候诊高峰期为各诊区患者提供适宜的健康信息的一种健康教育方式。本研究将诊间课堂应用于门诊高血压患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到我院心血管内科专家门诊接受定期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②既往无脑卒中病史;③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②不能正常沟通与交流。剔除标准: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整个干预过程者。将入选的研究对象依据门诊预约就诊日期进行分组,单周预约就诊者纳入对照组,双周预约就诊者纳入干预组,研究期间干预组3例因住院而退出,6例因其他原因不能按计划完成干预方案;对照组7例不能按计划参与。最终干预组51例,对照组53例全程参与研究。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通过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心血管内科门诊常规健康教育:①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知识及目前的治疗进展,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详尽解答;②在候诊区域放置各种心血管常见病的预防及相关护理知识宣传单;③在候诊区及诊室粘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相关护理知识海报;④在医院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常见病的预防及相关护理知识等。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诊间课堂健康教育,方法如下。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2.1 成立诊间课堂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工作团队由科护士长 1名,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各1名、住院医师各2名,5年以上临床经验并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护士各10名组成。工作团队由科护士长领导,2名主任医师进行专业指导,护士负责诊间课堂授课。团队成员共同商议制定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相关知识的干预方案、诊间课堂内容大纲,由团队成员完成PPT制作,并聘请心内科及神经内科护理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审核,对授课技能进行指导。

1.2.2.2 诊间课堂健康教育的实施

干预团队的护士于双周的周一至周日就诊高峰时段(10∶00和15∶30)对心血管内科门诊候诊区域的患者及家属进行诊间课堂授课。教育内容包括:①高血压护理常规;②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③高血压患者如何防治脑卒中;④脑卒中的识别与救治等。每次授课时间为30 min,包括20 min的PPT讲授以及10 min的与患者互动答疑时间,健康教育课程结束后,将PPT课程打印纸质版分发给干预组患者。

1.3 评价方法

分别于干预前(初次诊疗结束时)、干预4周、8周后评估。①脑卒中知识水平。在参考相关资料[13]基础上编制脑卒中知识问卷。 邀请5名专家(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学的护理专家和临床医师)评估问卷每个项目的相关性、正确性和恰当性,最终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包括46个项目,其中“了解脑卒中”相关项目19个, “脑卒中风险因素”相关项目17个,“预防脑卒中”相关项目10个,每项设为“正确”“错误”“不知道”3个选项答案正确,记1分; 答错或者不知道,记0分。总分0~46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卒中知识水平越高。 预实验测得该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96,其内部一致性为0.930。②焦虑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14]进行评估。该量表由20项焦虑症状因子组成,患者根据自身的实际对每个问题进行作答,选择“很少有”“有时有”“大部分时间有”“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分别计1~4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焦虑程度越高。SDS得分50分以下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脑卒中知识得分比较

2组脑卒中知识得分及焦虑水平在组间、时间、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2组焦虑水平比较

2组焦虑水平在组间、时间、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2 2组脑卒中知识得分比较分)

注:F组间=9.25,P<0.01;F时间=35.17,P<0.01;F交互=11.46,P<0.01

表3 2组焦虑水平的比较分)

注:F组间=8.10,P<0.01;F时间=38.26,P<0.01;F交互=13.27,P<0.01

3 讨论

3.1 诊间课堂能提高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知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脑卒中知识得分及焦虑水平在组间、时间、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诊间课堂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与Miyamatsu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为,常规健康教育时护士锻炼和饮食的指导,涉及卒中识别和预防内容相对较少。 而诊间课堂是为了提高高血压患者卒中知识水平而设计,内容针对性更强。患者在门诊等候就诊的时间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也比平时更为迫切,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容易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答疑互动环节的设置能及时解决患者的疑问,进而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理解。

3.2 诊间课堂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焦虑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焦虑水平在组间、时间、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诊间课堂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这与袁素芳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内科门诊患者由于病程长,并发症多,候诊时间较长,且多数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以及长期治疗费用等问题都易引发患者的焦虑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患者得治疗依从性和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也会导致不良医患关系。诊间课堂利用患者候诊时间,开展诊间区域小范围的适宜健康教育,既避免以往健康大讲堂的主题需求偏离,又能聚集候诊患者注意力[17],从而减少因过多担心而引发的焦虑情绪。

猜你喜欢

内科组间门诊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内转科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门诊支付之变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