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优势与短板
——基于多源数据的世界四大湾区对比研究

2020-06-15杨道玲邢玉冠李祥丽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旧金山湾湾区粤港澳

杨道玲,邢玉冠,李祥丽

(1.国家信息中心,北京 100045;2.丝路国信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将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2019 年2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七大重点之一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当前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各大经济体发展的共识[1]。科技创新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依靠,借鉴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三大知名湾区(以下简称“世界三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先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更有针对性地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粤港澳大湾区自身科技创新路径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世界区域科技创新可借鉴经验的研究,而对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先进湾区科技领域全面比较的研究则较为欠缺。本文从科技创新主体、人才、投入和产出4 个关键要素出发,对标世界三大湾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和短板,以期全面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先优势和存在的短板。

1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

1.1 科技创新的基础优势明显

从人口数量看1),粤港澳大湾区由广东省9 市以及香港、澳门2 个特别行政区组成,2018 年年末总人口突破7 000 万人,人口密度位居四大湾区(即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三大湾区。下同)之首。从区域面积看,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为5.6 万km2,比世界三大湾区的面积总和还大。从经济体量看,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总值(GDP)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与纽约湾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2014—2018年每年粤港澳大湾区GDP 增速均保持在6.5%以上,远超世界三大湾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GDP 总量达1.64 万亿美元,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资源最集中、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1.2 科创企业和人才加速聚集

据国际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s[2]数据显示,近5 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呈逐年增多之势(见图1),这些独角兽企业多集中于信息技术(IT)、硬件研发、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领域,其中不乏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在细分领域具有全球技术领先地位的超级独角兽企业。2018 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3.3 万家,与2015 年相比增加了两倍,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其中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9 市,仅深圳和广州就达到2.54 万家[3-5]。截至2019 年5 月,粤港澳大湾区拥有43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5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0 多家省重点实验室、30 多个省重点科研基地等各类产学研平台2),有利于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培养和吸引优秀科研人员。

图1 2015—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情况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6]数据显示,近两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供给和需求均高速增长(如图2)。其中,从人才年龄结构看,“90 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高端人才的主力军,26~30 岁中高端人才占比最高,为34.7%,其次是31~35 岁占比为30.3%,25岁及以下占比也高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城市群,人才整体趋于年轻化;从人才毕业院校看,地缘特色非常明显,在毕业院校分布前10 位中,有9 所为广东本省院校,其中中山大学占比最高,为2.63%;从行业看,互联网行业是中高端人才聚集行业,占比最高,为20.77%,其次是房地产(13.37%)、金融(11.52%)、电子通信(11.45%)、机械制造(10.14%),与粤港澳大湾区内优势产业相匹配。

图2 2018 年1 月—2019 年3 月粤港澳大湾区中高端人才行业分布

1.3 科研论文和发明专利数量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论文和发明专利数量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从科研论文发表量看,2008—2017 年10 年间发文量年均增速高达15.8%,远超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二的纽约湾区(4.3%),其中国际合作发文量年均增长率达18.0%,也远高于其他3 个湾区[7]。从发明专利申请量看,2008—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高速增长,数量优势不断扩大(见图3),在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 位的机构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机构占据11 家;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专利(PCT)申请量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分别于2010 年、2013 年起超过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7]。

图3 2008—2017 年四大湾区发明专利申请量比较

2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相对短板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4 个方面发展速度优势明显,但从持续创新能力看,还存在创新主体底子薄弱、国际一流人才紧缺、科创投入力度不足、创新成果质量不高等短板。

2.1 创新主体底子薄弱

从科研机构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机构整体实力难与其世界三大湾区匹敌。世界三大湾区均拥有取得过辉煌成果、令世界瞩目的知名研究机构,且获得了多项诺贝尔奖项(见表1),粤港澳大湾区虽然也拥有大量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科研基地等各类产学研平台,但这些研究平台的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足。

表1 世界三大湾区部分著名研究机构及其成就

表1(续)

从创新企业看,粤港澳大湾区顶尖科技创新企业总数偏少,在2018 年《财富》世界500 强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虽达到20 家,超过了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但与东京湾区的38 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8]。在《德温特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仅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榜,在四大湾区中数量最少[9]。在国际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s[2]统计的2019 年全球326 家独角兽企业中,粤港澳大湾区有16 家,较大幅度落后于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特别是旧金山湾区不仅有诸如谷歌、苹果、甲骨文等著名企业的研发中心,且其独角兽企业数量庞大(共有93 家),几乎是四大湾区中其他湾区独角兽数量之和的两倍(见图4)。

图4 四大湾区入榜企业数量比较

2.2 国际一流创新人才短缺

人才教育方面,从QS 世界大学排名(Q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这个3 个国际较为公认的世界大学百强榜单发现(见图5),纽约湾区在3 个榜单中均有10 所以上高校入围,且多数在前20 名,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有100 多位知名校友获诺贝尔奖;其次是旧金山湾区,集聚了排名世界前3 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分校,有50 多位知名校友获诺贝尔奖;粤港澳大湾区的名校数量相对较少,入围百强的高校均来自香港,广东省知名度较高的中山大学仅排在QS 的第295 名[10]。从人才学历层次看,粤港澳大湾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仍十分紧缺,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仅为17%,远低于旧金山湾区(46%)、纽约湾区(42%)和东京湾区湾区(37%)[11]。从人才竞争力看,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德科集团、塔塔通信[12]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显示,世界三大湾区分别位居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第8、12、19 名,而粤港澳大湾区仅有香港排在第27名,核心城市广州市、深圳市仅分别排在第87、94 名。

图5 四大湾区在三大世界名校百强排名中入围高校数量比较

2.3 创新投入力度不足

从企业R&D 投入来看,在全球科研投入前50名的企业中,粤港澳大湾区仅有华为1 家,而旧金山湾区有6 家,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各有5 家(见图6)[13]。从R&D 投入强度来看,世界三大湾区的高科技企业都拥有高强度的科技研发投入。其中,旧金山湾区整体较高,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英特尔、甲骨文、脸书等公司的R&D 投入强度超过15%;纽约湾区的百时美施贵宝R&D 投入强度高达24.9%,在该湾区内各企业中最高;东京湾区企业的R&D 投入强度虽然相对不高,但也超过3%[13]。从粤港澳三地来看,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社会R&D 投入达351 亿美元,占粤港澳大湾区GDP 比重为2.36%,11 个城市中有7 个城市的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值2.15%。其中,深圳市的R&D 投入量和R&D 投入强度均大幅领先湾区内其他城市,而香港的R&D 投入量仅占香港GDP 的0.8%,澳门的这一比重只有0.17%,三地科研投入力度差距十分悬殊。

图6 四大湾区中R&D 投入全球前50 名企业的投入金额及投入强度

2.4 创新产出质量不高

粤港澳大湾区论文发表量特别是高水平论文、PCT 国际专利占比、专利施引量等还相对较少。《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创新能力对比研究》报告显示:从论文发表量看,2008—2017 年10 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累计SCI 发文量为211 405 篇(见图7),而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发文量分别为806 028 篇、336 314 篇,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3.8 倍、1.6 倍;从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看,世界三大湾区的论文数量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5.2、1.5、1.5 倍;从国际合作论文占比看,粤港澳大湾区(29.6%)也远低于旧金山湾区(43.6%)和纽约湾区(40.3%);从论文被引频次看,粤港澳大湾区10 年间高水平论文有3 401 篇,与纽约湾区(25 621 篇)相差甚远;从国际PCT 专利看,粤港澳大湾区近10 年的PCT 专利申请量占其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仅为5.8%,远低于东京湾区(98.1%)、纽约湾区(31.1%)和旧金山湾区(21.9%),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多数专利仅在国内申请,国际申请量不足,专利国际化程度明显较低;在专利施引量上,粤港澳大湾区也不及世界三大湾区[7]。

图7 2008—2017 年四大湾区论文情况对比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离不开粤港澳三地多层次、全方位协同,但由于粤港澳三地的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这也成为制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独特短板。

3 加快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实力的建议

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在体量和速度上优势明显,但在创新实力和质量上仍有较大差距。对此建议:

第一,打造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体系,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一是加强港澳与内地在科技制度与规则层面的合作,从对科技创新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推动三地制度规则衔接,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先行区。二是打造粤港澳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形成科技创新领域的共同市场,通过设定特别监管方式和通关模式,促进实现科研人员、设备、物资、资金、信息、技术以及科技企业等要素跨境便利流动。三是以深港科技协同发展为基石构建决策、协调、执行、咨询机制,以项目制推进深港科技合作,在两地科技规划、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协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更具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政策。

第二,继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强化科研创新能力。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政府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承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参与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二是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提高将R&D 经费分配给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研发计划,并给予经费支持。三是扩大R&D 经费来源的渠道,建立更加灵活的针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支持政策和经费管理制度,如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科技银行等;扩大民间资金的流通渠道,引进港澳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并激励研究机构自筹经费或通过捐款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开展研发活动,引导多源资金合流创造更大价值。

第三,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竞争力。一是加强粤港澳三地人才交流与合作,继续推进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合作项目;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执业资格互认制度,盘活三地专业人才资源;推动三地“社保+医疗+教育”互认互通,畅通人才服务衔接渠道;逐步降低个税优惠的港澳人才资格限制,为港澳居民提供更优惠的税收政策。二是全力集聚全球“高精尖缺”人才,形成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的优势互补,采取政策引才、以才引才、团队引才、项目引才等方式,建立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就业、发展的系统制度,重点完善境外高端人才税收优惠、住房、子女入学、养老、医疗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第四,充分发挥粤港澳大大湾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是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积极布局科技前沿、率先在重大领域创新突破;推动大企业创新资源对中小创新企业有序开放,鼓励大中小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龙头大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产业链完善延伸等方面与初创企业及其他中小微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建设一批国际化、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科技金融支持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新兴产业孵化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链,以龙头企业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打造一批可以形成“拳头”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注释:

1)笔者整理汇集广东省统计局、世界银行官方网站及谷歌公共数据库的公开信息所得。

2)笔者整理汇集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官方网站及媒体报道的公开信息所得。

猜你喜欢

旧金山湾湾区粤港澳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Uber内客服通话功能正在旧金山湾区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