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国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2020-06-15王黎明周羽中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风险投资生命周期融资

王黎明,周羽中,王 宁,李 凯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 255012)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关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研究

1912 年熊彼特[1]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对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信贷使经济生活中富有才智的个人,能在某种程度上跨越负债而走向成功;企业的自主创新不仅要靠自身的资金积累,更依赖于外部资金的支持及其对各阶段资金需求的配合。早在1958 年,Modigliani 等[2]就提出了著名的MM 定理,认为存在着使公司价值最大化水平的负债率,并据此对融资来源和结构做了研究,之后学术界又对资金优序与质量进行了研究;King 等[3]通过构建内生性增长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对于科技创新的影响;Jeong等[4]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通过现代生产函数进行了分解,指出金融深化对于科技创新具有推动作用;佩蕾丝[5]等学者分析了金融资本与新技术革命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2009 年,中国学者赵昌文等[6]对科技金融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但中国学者对科技金融的重视是从1993 年开始;2017 年,郑南磊[7]对科技金融进行了较为全面归纳,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金融和科技的结合及其模式、科技金融需求特点及资源配置问题等方面。

1.2 生命周期与资本结构及金融支持需求的研究

1.2.1 产品生命周期

Tomas[8]研究发现,早在1957 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根据产品不同时期销售状况的变化将产品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Vernon[9]从国际化的视角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了研究。Utterback[10]将产品生命周期和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刘云等[11]做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研究。毕晏云[12]则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与现金流量的关系。

1.2.2 企业生命周期

1959 年,Haire[13]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1978 年,Weston 等[14]提出“企业金融周期假说”,认为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来源不同(如图1)。田刚等[15]以中国永安林业为例,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得出企业周期阶段因素在企业资本结构决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图1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特点

企业生命周期划分及度量方法研究主要有:(1)单变量分析法,如Deangelo[16]采用留存收益/净资产作为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依据;(2)综合指标分析法,如Anthony[17]基于会计的视角研究企业生命周期和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3)现金流组合法,如Victporia[18]研究企业生命周期和现金流(包括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之间的关系。

2012 年后,中国学者陈冠英[19]研究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资源配置;苏亚民等[20]以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例,对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策略进行了研究,并系统地分析了资本结构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赵霞等[21]认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金融促进政策应适应其生命周期特点,有选择地实施金融支持方式;成海燕等[22]研究了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创新特征及金融政策需求。

1.2.3 产业生命周期

20 世纪80 年代,Gort 等[23]按照厂商净进入数量,将产业发展划分为引入、大量进入、稳定、大量退出淘汰和成熟5 个阶段,认为创新、价格战等因素是导致产业发展演进的主要因素。李克卿等[24]从发展与应用现状、充电设施产业和电池回收处理3 个方面研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最后基于产业链生命周期视角提出了动力电池的管理思想。左志方[25]研究了产业生命周期与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关系,认为产业生命周期与资本结构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二者相互影响。

1.3 小结

尽管理论界对于科技与金融相互关系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科技与金融的关联密切,科技创新离不开适应其需要的金融支持,任何一个环节的金融缺失或者薄弱都会对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形成阻碍性的影响。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特点研究比较多,而对产品、产业的融资需求研究较少,将三类生命周期理论和资本结构及金融支持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探讨如何根据企业、产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需要,构建完备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实现科技金融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动态平衡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2 中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技财政资源

中国研发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科技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科技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长不稳定,增长机制不完善;科技财政投入结构中基础研究投入占R&D 经费支出的比重较低,且多为直接投入,杠杆作用不明显,具有明显的向研发活动下游倾斜的趋势;科技财政资金在企业、产业和产品投入分布没有适应生命周期需要,科技财政投入偏向于高新技术大企业。2017 年,中国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国家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3%,R&D 经费为17 606.1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为2.13%,R&D 经费中试验发展经费为14 781.4 亿元、应用研究经费为1 849.2 亿元、基础研究经费为975.5 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84%、10.5%和5.5%[26]。2018 年中国的R&D 经费投入强度为2.18%,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与创新型国家2.5%以上的R&D 经费投入强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R&D 经费支出为19 657 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占比为5.68%(1 118 亿元)[27]。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 经费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一般在15%~20%左右。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R&D 经费投入超过500 亿元的行业大类有8 个,投入的R&D 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的比重为65.2%;R&D 经费投入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超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有10 个。此外,中国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14.9%,远低于美国33.1%的水平。

2.2 创业风险投资

中国的创业风险投资在行业规模上仅次于美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风险投资大国。但中国的创业风险投资,一是金额不足;二是资本来源结构不合理,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而从世界各国的创业风险融资来看,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政府投入不能作为风险基金的主要来源;三是风险投资在企业、产业及产品生命周期间各阶段的分布不够合理,更青睐于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28];四是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狭窄;五是缺乏专业的、有经验的创业风险投资家。

2.3 科技贷款

在科技贷款方面,中国金融机构的服务传统性和同质性较强,差异性较弱,中小科技企业由于缺乏有效抵押或担保,需要加强产权保护,创新质押方式、加强担保保险和投贷联动等以满足科技企业基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

2.4 科技资本市场

中国的科技融资方式相对单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条件要求高,虽然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集合票据等,但大多数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无法满足发债和上市条件。

2.5 科技保险与担保

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保险意愿低,对科技保险及优惠政策了解不够;科技保险供给不足,保险公司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合适的险种,科技保险的特殊性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让保险公司的理赔工作难度大,此外科技保险相关的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不到位等也影响了科技保险的供给;融资担保发展不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规模较小,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得不到满足。

3 国际经验借鉴及中国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3.1 国际经验

国际上科技金融主要模式有4 种类型(如表1):第1 种是资本市场主导型,如美国和英国,他们具有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发达的证券市场);创业风险投资市场规模和风投项目数量都受世界瞩目,并有健全的科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第2 种是银行主导型,如日本拥有发达的银行体系,包括以都市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和以地方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劳动金库等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实施政策性金融促进科技金融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和资金信息平台,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建立一系列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长期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优惠、稳定和安全的贷款,其中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就有6 个机构。第3 种是民间主导型,如中国台湾,其民企约36%的资金来自民间借贷市场,融资来源以内源融资和非正式融资为主;融资模式包括信用借款、质押借款、民间互助会等。第4 种是政府主导型,如以色列、俄罗斯、中国,政府在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中起主导的作用,主要运用在:国防行业或关系到国家竞争力提高的行业及区域科技创新方面,市场失灵、融资渠道不畅的领域和贫困地区,实施赶超战略的前期等特定战略阶段,以及在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发展早期如R&D 活动中的基础研究投入;融资支持包括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直接提供融资。

表1 国际上科技金融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科技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策略如图2 所示,要求各阶段融资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不能出现断层。

图2 科技企业不同阶段融资策略

3.2 中国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3.2.1 科技财政资源

(1)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与本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相适应,建立政府科技投入增长机制。(2)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和领域,起到更好的杠杆放大作用,包括R&D 经费内部支出结构,重视基础研究的作用,重视R&D 经费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配置以及财政科技经费在产品及产业间的配置。(3)引导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3.2.2 创业风险投资

(1)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拓宽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2)引导创业风险资本在产品、企业和产业间合理配置;(3)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4)建设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环境。

3.2.3 科技贷款

(1)加大科技信贷支持,优化金融机构服务和信贷规模结构;(2)促进科技金融制度和政策及产品创新,以及对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3)优化科技贷款在产品、企业和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分布;(4)提高金融机构科技信贷人员的素质;(5)银行加强与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合作,建立风险利益分担和共享机制。

3.2.4 科技资本市场

(1)扩大中小企业板规模,为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2)完善面向引入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风险投资发展和私募股权投资;(3)加快创业板市场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4)创新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渠道,增强债券的流动性;(5)以柜台交易市场为基础,加快发展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缓解种子期和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3.2.5 科技保险与担保

(1)科技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政府应根据科技保险每一阶段的特点不断调整优惠扶持和激励政策,完善法律法规,鼓励有效地分散风险,如将企业与银行关系转变为企业、担保公司和银行间的关系;(2)保险公司应适应生命周期规律,对科技保险产品进行创新;(3)高新技术企业应增强风险管理意识,购买合适的科技保险险种;(4)社会方面应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

3.2.6 投融资服务平台

通过建设网上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如图3),汇聚财政资助、政府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以及行业协会服务,让企业(或创业团队等资金需求者)在网上平台真实、及时地披露和更新信息,并自主授权服务方查询,全面对接所需的各项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逐步汇集资金需求方数据,形成企业全生命周期数据库,政府能够全面、及时掌握辖区企业信息,更有针对性地推送政府服务,更精准地分析政策实施效果,科学地制定和优化科技、产业、财政和金融政策。对加入网上平台的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则可以借助政府权威数据进行需求调查,既可以降低客户搜寻成本也可以降低自身业务推广成本。对参与网上平台的行业协会,可以将服务从产业层面延伸到金融层面,提高会员黏性。

图3 科技金融投融资服务平台的对接服务

4 结论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通过研究企业、产业和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资金需求和科技金融资源供给的特点,得出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题的破解很难从单一方面的措施得以解决,需要协调科技金融的供求,在特点上、总量上和结构上实现更好的动态匹配,进行无缝对接,不出现脱节和薄弱环节,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从而促进中国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

风险投资生命周期融资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风险投资企业关系嵌入与投资绩效
融资
融资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5月重要融资事件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