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兰溪婺派建筑存在特征

2020-06-13洪铁城

建筑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兰溪祠堂民居

文 / 洪铁城

1 诸葛村钟池

2 芝堰村半月塘

兰溪是我国传统建筑最巨大的博物馆、信息库、基因库,是高校建筑系、规划系师生测绘、研读的宝贵实物,是美术师、艺术家写生、摄影的创作基地,是古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的立体规范,是电影、电视拍摄的最佳场景,是游客寻找休闲养生、体验乡村生活的理想家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

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兰溪传统建筑的四大存在特征。

1 三个全国罕见

1.1 保存数量之多

兰溪共有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631 处,未登录信息点2048 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1 处,中国传统村落20 个,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 处、省级文保单位37 处、市级文保单位89 处。仅诸葛村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体163处,历史建筑48 处,长乐村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体61处,历史建筑10 处,芝堰村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体73处。这几个数字之多,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当属罕见。

1.2 建筑类型之多

“三普”规定大类古建筑,又分小类为:城垣城楼、宫殿府邸、宅第民居、传统民居、坛庙祠堂、衙署官邸、学堂书院、驿站会馆、店铺作坊、牌坊影壁、亭台楼阙、寺观塔幢、苑囿园林、桥涵码头、堤坝渠堰、池塘井泉及其他古建筑。

现在参考《城市规划原理》与《建筑学》的相关规定简化一下,将兰溪古建筑主要类型分为:民居、祠堂、寺庙与其他公建。

其中民居类再作细分:有宅第民居、传统民居等。

其中祠堂类再作细分:有总祠堂、分祠堂、家庙、香火堂、祖堂等。

除祠堂、寺庙,其余公建再作细分:有古桥(含石拱桥、石板平桥、廊桥),古塔(又分文昌塔、大师塔、童塔),古井(含单眼井、双眼井、四眼井),牌坊(含石牌坊、木牌坊和四柱、两柱之分),门楼(有单间、三间、五间之分),照壁,古亭(含路亭、景亭),书院(含学馆、书屋、学校),会馆、行业公会、商会,棉布店,糕点店,打铁店,当店,作坊,茶馆,药店,客栈,帐房,库房,鼓楼,戏台,教堂,食堂,公屋,医室,警察局等,此外还有市政设施古城墙、古码头、古堰坝、水渠及古墓、栈道、古村落遗址等,总共50 多种。

如此众多类型集于一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当属罕见。

1.3 建造时间跨度大

兰溪保存的古建筑,有宋元的,有明代早、中、晚期的,有清代各朝的,有民国前后期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的。可以说,1000 多年来,不断代,不空缺,各个时期都有实物保存。其中有纪年(包括家谱记载)的达130 多座。而且不少遗存堪称珍品、极品、孤本。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属罕见。

2 尽显婺派特征

2.1 从粉墙黛瓦看

兰溪的民居包括祠堂,跟金华其他县市的民居、祠堂一个样,都以粉墙黛瓦为色彩特征。前后左右上上下下所有外墙面,全用白石灰纸筋灰粉刷;屋顶的前檐后檐包括所有马头墙的脊顶,全用灰色黏土瓦覆盖。仅此灰白两色,很素雅,很块面,很整体,使局部性的砖雕门墙、门楼由此凸显、醒目,有了特别的艺术对比效果,透射出满身的文士气质与风采。

2.2 从马头墙上看

兰溪的民居、祠堂,跟金华其他县市的民居、祠堂一个样,山墙多用五花马头墙或三花马头墙收头。即将砖墙砌筑上去高出屋顶,做成几级跌落的形状,俗称“五花马头墙”,兰溪人也叫“三叠马头墙”。

高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像白色骏马的头颅高高昂起,使建筑出现跌宕起伏的轮廓线高潮,节奏明快,韵律浓郁,不但视觉上有如飞似跃的动感之美,同时还有豪情壮志直冲云霄的内涵之美。而且,还有失火时阻隔火焰过间、过户的作用。

2.3 从二层楼屋看

兰溪的民居全是两层楼屋,这一点也与金华其他县市的民居一个样。不是一层,也不是三层。二层者,天三地二,天圆地方,阴阳和谐之故也。

当然也有例外,那是东阳李宅明代的“十台”民居,三进三合院,每进的三间上房是单层的,此处不展开讨论。

但是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兰溪的两层民居,与金华其他县市民居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即楼上厅比较多。据说古时更甚。因为底层潮湿,房间多做二楼。后来发现本地区夏天比较热,改住底层,二楼仅派隔热与贮藏之用。

2.4 从清水木雕看

兰溪的民居跟金华其他县市的民居一个样,出现在梁架上、门窗上,包括天井周边额枋、牛腿、雀替、花篮栱、晾台栏杆和井鼓架的木雕装饰,不上彩色油漆,全都清水成活,显露着木材的天然色泽、质感和肌理,显露着雕刻一刀一凿的痕迹、技巧。因而让人感到很自然,很质朴,很雅致,很亲切。

其实兰溪跟金华其他县市一个样,采用的都是东阳木雕。而排在中国四大木雕之首的东阳木雕,最本质性的特征就是清水成活。所以中国木雕历史上也叫“东阳白雕”。

木雕不上油漆,是婺派建筑与上油漆的潮州木雕、徽州建筑最本质的区别之一。

2.5 从泥胚砖雕看

兰溪的民居、祠堂,跟金华其他县市的民居、祠堂一个样,砖雕采用的都是泥胚雕工艺,不是先烧砖后雕刻的熟胚雕工艺,而是在泥胚阶段先完成雕刻工序,然后阴干送窑焙烧,出窑后选最佳的安装上去。

徽州、苏州建筑多用熟胚雕工艺,因砖胚细腻结实质地好,所以雕件画面特别精细。兰溪与金华其他县市采用泥胚雕工艺,图案花边用印模压出,人物景物用工具雕塑而成,因而显得较为粗犷,表面有包浆,具有圆润感。

2.6 从木作做法看

兰溪的民居、祠堂,跟金华其他县市的民居、祠堂一个样,很多地方施斗栱。用斗栱在行内称大木作—也叫官式做法,古代朝廷营造法典严格规定,只许五品以上仕官宅第使用斗栱,庶民庐舍不能用斗栱,只能用小木作—俗称小式做法。

兰溪保存的明清两代传统建筑,特别是祠堂,用柱科、角科、平身科的实例很多很多。这是采用官式做法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兰溪民居、祠堂为什么可以用官式做法?因为古代兰溪岀上级别的官员较多。

2.7 从户型规模看

大户型、大院落本是婺派建筑五大特征中的两大特征。

1 长乐村大塘

大户型指占地500 平米左右的大住宅,大院落指大住宅内有个100 多平米的大明堂。在兰溪大户型、大院落住宅保存不少,主要分布在东部横溪、梅江等乡镇。

往西柏社、马涧也有一些大户型、大院落住宅,过兰江到西部就少见了。

西部民居多是半合、对合型,占地100 平米与200 平米左右。与之相适应,便是10 多平米小天井。小天井之小,仅以明间开间两侧各伸出1 米左右为面阔,大约5 至6 米,以厢房开间3 米左右为深度,约计面积15 至18 平方米,所以称之小天井。

同一地域出现了用地规模相去甚远的大小户型、大小院落,是一种新模式的出现吗?笔者以为没错。兰溪、婺城等地中小户型的岀现,没有改变、削弱婺派建筑大气、平实、精美的本质性特征,反而丰富了婺派建筑的户型结构与种类,是大好事。

3 五个重大亮点

3.1 中小户型是创举

小户型指100 平方米左右的半合型民居,中户型指200 多平方米的对合型民居。

为什么半合、对合型民居要方方整整,或接近于方整?《周髀算经》告我们秘密所在,正方形能做内接圆和外接圆,且同一个圆心,圆中纳方属阳,方中纳圆属阴,有阴有阳,八卦齐全,令天地交合而生万物,谓之大吉。

为什么都是两层?因为天三地二,天地相配,阴阳和谐为要。

为什么都是粉墙黛瓦?因为粉墙白色为金,黛瓦黑色为水,木构青色为木,建在地上黄色为土,天井接纳阳光赤色为火,金、木、水、火、土,五行不缺为吉。

兰溪的半合、对合型民居,中轴线左右对称,三间上房,有正屋有两厢有小天井,三合院形式,或加三间成为对合的四合院形式,然后清水木雕、泥胚砖雕、壁画、堆塑和端头起翘的马头墙,这是坚守婺派建筑本质特征的底线所在。去掉大户型中三间上房两侧的厢房和洞头屋,使500 平方米的大三合院变成100 平方米的小户型三合院,使官宦大宅民间化、经济化。在婺派建筑中,这是继十三间头(包括变体的十五间头、十一间头、九间头)与廿四间头之后的新品种、新款式、新户型,是兰溪包括老金华县和龙游县人对婺派建筑户型变革和丰富的重大贡献。

3.2 慈善设施很难得

这里写的公益设施,一指供世人使用的桥梁、路亭、水井保存,一指供世人使用的公屋和饥食堂等。前者不稀奇,别处多有,但兰溪保存下来数量多,不容易。堪称真正稀奇的是供无房户住的公屋、供经商者租用的公屋,还有灾荒时为贫困人解决肚皮问题的饥食堂,绝对地为别处罕见。这是仁爱、慈善的具体表现。早在几百年前就有此举,就有公益性规划和落地设施,绝对地难能可贵。

3.3 形式革新了不起

兰溪人的祠堂,一种“回”字形平面,一种后凸形平面,为别处不多见,了不起。

“回”字形平面,在地块居中位置单独建一个四面敞开不围护的大厅,然后退出三五米空隙,四周用前面门楼、两侧廊庑、后面上房加以回合,成为气势恢弘的新款式。规模大的占地3070 平,规模小的也在1500 平以上。在省内,在全国,很难看到。

后凸形平面,是在祠堂正屋(三间的,半合的,多进的)明间后面,往后凸出,少的三五米,多的超过九米。据说供族内老人停放棺木用的。这还是“百善孝为先”之为。在省内外的祠堂建筑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实例。

3.4 人神同在藏深意

前文写到兰溪寺庙不按常见的七大件加琉璃大屋顶模式,而是做成粉墙黛瓦民居的外貌,民居排丘型、半合型、对合型、前厅后堂型的形式。而且,还大量地应用于大祠堂、分祠堂、小祠堂与祖堂、香火堂,成为兰溪的普遍性、地方性建筑现象。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什么?这地方性建筑现象掩藏着什么?

这是兰溪人敬天敬地的场所,这是兰溪人敬天敬地的模式,这是兰溪人敬天敬地的特色。但所谓“场所”“模式”“特色”,都是外在的、明眼人能够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而深藏着的、不易被常人看出来的真正的内在意义,笔者认为,应该是“人神同在”四个字。

“人神同在”四个字,实质上是兰溪人把神看成与人平等的内心独语;是兰溪人不跟风,不照搬照抄,不随人后,大胆创造精神的显现。“人神同在”的真正意思,笔者认为是神(包括神仙、佛陀、祖先)与人同在,是神与人平等。而且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喻示着做人做事做好了,后人会把你当“神”来供奉。兰溪寺庙供的很多是先人,就是无可非议的实证。即明成化《金华府志》卷之十三所载:“幽明无二理,感应同一机,盖生为英杰,死为明神,御灾捍患,默祐邦家,是神有功德于人者也,然则人之所以报于神者……有功于天下而天下祀之。”

3.5 众生平等见真情

“众生平等”四个字,指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与动物,在蓝天之下大地之上都是平等的;不能乱杀飞禽走兽,不能乱砍古树名木。兰溪保存这么多的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50 多种建筑类型多数已是孤本一样的珍贵,包括这么多500 年以上的古树,还有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水,没有被拆、没有被砍、没有被毁,了不起啊!

这是什么表现?

笔者理解,这就是1000 多年来兰溪人对它们平等对待的真实表现,这就是1000 多年来兰溪人从心底到行为,秉持“众生平等”理念的业绩存在。

4 一个孝字为先

婺派建筑的祠堂与民居,多是左右对称,中规中矩。其实,她写满了做人的行为规范,处世的仁义礼智。兰溪旧时祠堂多,是重视教育,強调重礼守制的具体表现和成果,有重视教育的目的意义存在。

人在左右对称、中规中矩的空间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在家不做逆子、在朝不做奸臣、在野不做刁民、在市不做奸商的“孝道”“忠义”人格与品质。

兰溪历史上岀了许多国家级、世界级的高级官员、理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银行家、大医生、书画家、戏剧家、艺术家、摄影师等等,没有岀过一个奸臣奸商卖国贼,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实证。

5 多以群落岀现

5.1 以血缘为纽带

兰溪数百个村庄,大多以某个姓氏血缘关系形成的。例如俞姓村,俞氏先祖时任婺州丽泽书院教师,后任兰溪州儒学提举,于元大德年间由上虞县景阳山迁来定居,以俞姓聚居得名;张村据《张氏宗谱》记载,张氏先祖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因避战乱定居兰溪后繁衍各地,村以姓氏得名;姓叶村为叶姓聚居地,现有人口680 余人,其祖字啓明号龙山,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由安徽兰田客游兰溪,寄居胡思,后游赤溪,得小山林,名曰龙山庄而定居;横溪是元代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修编,“儒林四杰”之一柳贯的故里,村里住的多是他的裔孙;梅坑村人口363人,世有陈姓,宋代自城头迁入此坞坑间定居;下新方村据《章氏宗谱》载,宋代章姓佑四公见此地位于兰江之南,梅溪之北,平原旷野,可容万家,遂择地定居于此;还有宋宅为宋濂后裔居住地,后龚村以姓氏得名,等等。

5.2 以聚居为模式

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特别多特别好的,当数诸葛、长乐、芝堰。这三个村,被国务院先后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这三个村,还保存了不同特色的山水环境,如诸葛有十八口波光粼粼的水塘,长乐有将村庄变得玻璃世界似的大水面,芝堰有清泉汩汩终年不涸的小水渠,让村民千百年来生活得特别自在、特别诗意。

这三个村的总特征,那就是文物建筑都以群落的形态岀现,集中而且联片,都保存着原真并且完整的街巷结构。这不是落后的生存空间环境模式,这是值得世人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生存空间环境模式。

猜你喜欢

兰溪祠堂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畅游“水乡古镇”
梁家祠堂史话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