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北牌中小学教师”不能成噱头

2020-06-12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大材小用清华北大任教

2019年,一批清华大学、北京大學应届毕业生到深圳的中小学任教,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在2020年1月8日深圳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教育界分组讨论现场,这一话题也受到热议。多名委员表示,从优秀师范生都难以招聘到,到如今吸引大量清北生任教,这是深圳教育界的好现象。同时也有委员担忧:这些清北毕业生是否真正用心、且适合基础教育?他们任教中小学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方面,深圳还没有做到“山高人为峰”,但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深圳近年来的一系列举措让人刮目相看。去年,除以“近30万年薪招聘中小学教师”而引爆话题的龙华区教育局招聘了76名清北毕业生外,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招聘的20人中,有19人来自清华北大;深圳中学新引进的34名教师中,22人毕业于清北。仅这三个学校加起来,清北毕业的教师人数就达117人。

1.重视人才。深圳市高薪招聘中小学教师,吸引一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应届毕业生到深圳任教,此举体现了深圳对人才的重视。近年来,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人才,各地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吸引和培育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开通引进人才的“直通车”,“抢人才”成为一道风景线。“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实践证明,不重视人才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不重视人才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我们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着力用好人才、重视人才。

2.学历不等于学力。单看学历,清华北大毕业生,学历确实显赫,但学历毕竟不代表学力,尤其是教育有其专业性,以前的中小学教师,基本都受过师范专业训练,清华北大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未必一定比师范院校毕业生强。我们要警惕“清北牌中小学教师”成为噱头,既要鼓励清华北大毕业生进中小学,也要保证其真正融得进去、教得用心、做出成绩。

3.选材与用材。对于清北毕业生南下深圳当中小学教师,不少人质疑是否大材小用。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其他城市的学校对清北毕业生梦寐以求,一年也招聘不到几个时,深圳这样的数据确实有些扎眼。但所谓“大材小用”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在历史上,很多宗师级的人物都曾当过小学或中学教师,比如钱穆先生;再看世界上其他国家,芬兰以教育著称,芬兰教师门槛之高,就连世界强国也望其项背。基础教育有着关键的地基作用,自然需要“大材”,有了“大材”,又怎会“小用”?

猜你喜欢

大材小用清华北大任教
山西省推动优秀退役军人入校任教
“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清华北大:相爱相杀的TOP2
补考
大材小用
梦开始的地方
——101中任教有感
华盖建筑(上):从共同“任教”到“创建”、“执业”的初期阶段(1928—1933)
盛行拼爹
自认大材小用是一种社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