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位”理念植入道德与法制课堂之实践探索

2020-06-1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许小莲

天津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家乡法治道德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许小莲

所谓“C位”,是中间、重要位置的意思。将“C位”理念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则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为此,教师设计预案时,应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时,应把教育对象居于“C位”,即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核心”。但我观察发现,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牵引木偶”式的现象仍不乏少数。因而,教师必须更新理念,调整做法,将“C位”理念贯彻执行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工作中既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又甘当其学习活动的“配角”。

一、“C位”理念下的课堂站位

课堂中,教师站立的位置往往是学生注视的焦点,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互动与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时常来回走动,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若持久站立于同一个位置,又会与学生产生距离感,学生也会因这而产生视觉疲劳。那教师应将自己居于何处呢?我通过多年尝试发现:教师站立的位置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变动,它一般分为三种位置:中位、侧位、走位。

(一)中位站姿,让学生身心凝聚

在低年级的课堂中,上课铃声响起对于就坐教室之中的部分同学来说,可能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让他们的身心短时间内回归课堂,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儿。此时,适当地组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站在三尺讲台中央,身体直立,面向学生,调动自己的口头或身体语言,努力让自己的“C位”站姿吸引学生。同样,“C位”站姿还适用于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居于某一组热烈讨论的学生之中,俯下身子,并让自己的视线与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以此给予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增添他们积极参与的内驱力,并在倾听或参与中捕捉学生信息,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使教学效果呈现最大化,

(二)侧位站姿,提学生中位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很多教学资源来源于学生生活,特别是对感性认知占主导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式的教学模式将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就是一种常见的模式。此时,教师就应处于屏幕侧位,不让自己的身体挡住学生视线。同理,学生上台表演展示时,教师也应站立于学生的旁边,即第一排学生座位的“侧位”,把教学舞台让位给学生。只有长期处于这一教学环境中的学生,他们的“主场”意识、中位意识才能得以增强,也只有这样,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升。

(三)走位站姿,提师生互动效能

我调查发现,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司空见惯的互动模式就是师生问答。因此,提升学生参与度必须成为我们教师的关注点。为达成更多同学参与课堂这一愿景,教师就应在课堂中变换站立的位置,缩短与互动学生的距离,这样,不仅有助于部分学生的“现场发挥”,还能让更多的同学“缺失”“神游”课堂的机会,从中获得心智的成长。值得重视的是,学生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时,教师也应保持走位的姿势,适当提醒、提示学生,把握课堂节奏。

二、“C位”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道德法治课程是建立在学生内在需要基础上,以促发其自由成长为目的的学科,在小学低段教学中,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与习惯养成是它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刻领悟“C位”理念,还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一)对接思维,让心智自然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与它的教学设计是否贴近学生思维有直接关系。所以,构思教学预案时,教师就应多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该年段的学生,这样的课我喜欢上吗?我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吗?我又能从中收获什么呢?

为此,教学前,教师就应对执教对象做好认真细致的调查,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以及乐于接纳的教学方式,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刚入学的儿童理性思维缺乏,简单的说教方式显然是不足取的,教师应该顺应他们的天性,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从中感知其道理。如执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上课了》一文,其中有一环节是引导学生懂得做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这一空洞的道理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比较适合的方式就是组织观看视频和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呈现一位学生忘记带学习用品而给自己以及家长、保安带来麻烦的场景,学生讨论是在观看之后,引导他们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的,有了视频的铺垫,学生大多会侃侃而谈,并在交流中达成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前教师就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做好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呈现于课堂之中,然后引导他们各抒己见,在辩论中获得心智的成长。如部编版二年级《我们小点儿声》一文,教学时,课前教师就应组织学生调查或回想自己讨厌的声音,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谈谈当时自己的感受,由此使学生明白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一种很不恰当的行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退居“二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置身其中,自发展示、自主辨析。如开展小小辩论赛、小型展示会等。

(二)巧用单子,让心灵真实流淌

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把课堂作为学生情感提升的“沃土”,师生置身其中,心心相对,相约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情感真实流露,内在素养不断提升。我通过多年教学发现,学习单的使用是实现这一目标比较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层设计多种学习单,让学生的思想逐步呈现。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大自然 谢谢您》一课,教学前,可设计这样的预学单:

大自然的礼物它的作用你的想法:

在学生感知我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大自然时,教师又可设计这样的学习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他们从中真实感受回归大自然的快乐。

大自然中的快乐

春天的乐趣:

夏天的欢乐:

秋天的趣事:

冬天的乐事: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计以下活动单,从中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大地长出小嫩草,我……

柳枝抽出小嫩芽,我……

完成这一张张的学习单,学生的情感得以一一呈现,真实流露。同时,教师借助学习单捕捉学生心灵,引导情感流向。

(三)合作学习,让心性自然发展

道德与法治是提升学生德性的课程,而课堂效果(即:德性成长)的呈现是在师生、生生交往中展现出来的,由此我倡导转变课堂职能,把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室转换成学生间相互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这一系列活动。

如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时,教师就应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时,用合作分享的方式:组织学生利用歌谣、图片、故事等不同的方式夸夸自己的家乡,或用小导游带领大家游家乡;教学《家乡物产养育我》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寻访、调查家乡物产,或召开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与可爱;教学《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用“我来考考你”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中了解到家乡名人的多及伟大;教学《家乡新变化》时用男生女生合作绘画的方式进行,男生画父母小时候眼中的家乡,女生画自己眼中的家乡,然后相互对比,从而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之大。

综上所述,“C位”理念是引导学生心性自然生长的法宝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秉持学科本质观念,践行这一理念,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合德性成长的课堂。

猜你喜欢

家乡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夏天的家乡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