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0-06-09王清林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古诗中学

王清林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抛弃了古诗文的读书,如同割断了与古人的血脉相连,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古诗文中不仅有作文的试金石,更有写作的金钥匙。读书的厚度决定了写作的高度。因此,读得精妙,方可写得独到。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陶情冶性的快乐,总结出“八步”读书法。

关键词:中学 古诗 诵读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最具有灵性和想象力,具有空灵感和意境美,这使得古典诗词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吟诵涵咏可以创造令人陶醉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情景,促进师生对话,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笔者在诗文教学中,以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陶情冶性的快乐为目标,总结出以下八个古诗词诵读法:

一、教師“导读”

读书重在培养“语感”,语感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对此一无所知。那么何谓语感呢?比如说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你认为谁胜了?当然是中国队。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呢?还是中国队胜。但是美国人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说,为什么总是你们中国队胜,这不公平!再比如说过去没钱买华为,现在没钱买华为。这两句的意思你听得明白吗?如果有了语感,相信这些都不是问题。

因此,语感能够让我们理解一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是对语言和文字敏锐地观察和捕捉能力。这样给学生一讲,他们就会在快乐中明白了语感的重要性。那么语感是怎么来的呢?唯有读书。寿镜吾先生扯着嗓子喊的一句“读书”,竟然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无意间也道出了古人读书之法。古人的死读书,并非让我们读死书,死去方可活来。因此,五柳先生的下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才是读书的诀窍。

读书如水,写作是舟,水涨才能船高。读书与写作乃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断不可将其割裂。笔者告知学生,其实我们每人都有一口水缸,我们每个人都是挑水工。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有的人水缸里的水越来越多,有的人水缸里的水变质,还有的人水缸里空空如也。不要再去无谓地抱怨自己不会作文了,唯有把自己的知识之缸注满,那时便会有奇迹出现,倒进去多少,便会流出来多少,而且那水清澈无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届时,你写作时便会文思泉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二、学生“问读”

用心者可能会问,为什么我跟某同学一样地努力,他现在作文很好了,而我依然不见起色?这时,为师者断不可拿什么个人天资、悟性之语去搪塞学生,这会让他信心尽失。其实,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来做呢?笔者会这样来开导学生:老师告诉过你我们每个人有一口水缸,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秘密没告诉你,那就是我们的水缸是有大小之别的。有的人水缸小,容易被注满,写作见效就快,但那样的水缸容量不够,写出来的文章深度自然不足。我们的水缸因为太大,自然费时费力一些。但一旦注满,功德自不可限量。届时,你写出的文章定会洋洋洒洒,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乃大家之风范。这是做学问的一种境界,只有历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学生便有会更有勇气和力量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做任何事情,我们凭借的或是兴趣,或是毅力,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有时毅力也可转化为兴趣。所以气可鼓而不可泄。

三、教师“范读”

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其实,很多的情感指导、技巧技法,大多隔靴搔痒,只是滑行于文字表面,并没有真正指向语言咀嚼,没有突出语言的魅力,所以学生也必然是诵而无味、念而无趣、读而无获。文言文朗读教学,教师要着眼于文本语言的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含英咀华”。

因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依托文字得以表达,所以“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读者要通过语言文字,来给作者的情感把把脉;透过语言文字,把握住作者思想情感的律动。思其所思,感其所感,悟其所悟,与之产生心灵谐振,情感共鸣。

四、学生“齐读”

齐读最基础的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如有错误,教师应及时指导纠正。此种读法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在齐读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以便改正;二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感和气势美,体味“耳遇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语言文字的魅力。三是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养成合作谐调能力,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学生“分组读”

具体方法:(1)可根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男生读得铿锵有力,女生读得委婉悦耳,在高亢与轻柔两种声音的交替中,既有节奏感,又有了美感体验。(2)可根据座次将全班分为两大组,或四大组,引入竞争机制,看哪一个组读得最有气势。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读后评价完全放权给学生,让他们组成评委,对每个小组的表现予以点评。久而久之,学生中便会涌现出很多品头论足、头头是道的小评

论家。

六、学生“单读”

此环节旨在为背诵打好基础。所以要在齐读正音的基础上,再找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单人朗读。读后再由其他同学帮助找差距,补不足,同提高。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摇头晃脑地去读,入情入理,入趣入味,怎样有感觉就怎样来读,读出味道,品出滋味。

七、学生“竞读”

在学生读准课文的基础上,便可以开展竞赛读书了。把他们当中读得既准又快的挑选出来,给其他同学示范。既让学优生更有自信,也可让其他学生有赶超的目标,学有榜样。具体做法是:一篇课文限时读五遍,最先读完的举手,教师随时做好记录,将最先读完的三个同学所用时间依次记好,待大部分同学读完,可以让读得最快的同学试读,同时他便是本课暂时的读书擂主,其他有信心和能力的同学都可以向他挑战。这样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便会调动起来,书也会读得饶有趣味了。

八、全体“诵读”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在三十遍左右即能熟读成诵。教师可以掌握恰当火候,让全体学生起立试背,背过的可以奖励坐下,对那些不太出力或投机者施加必要的压力。这样的背诵,便不再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熟就刻意去背的那种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磕磕绊绊、欲速则不达的背诵了。用这种方式一旦成诵,可以说终生难忘,即使暂时遗忘,也会很快掌握。这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背诵,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时所需的苟且之法。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文中,一篇篇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无一不闪烁着先人的智慧,激励着后人去学习。如何让学生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或悲壮或激扬或优美的佳句,得到善的洗礼、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能让自己汲取尽可能多的写作营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多读精背应是千百年来国人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2] (清)衡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9年版。

[3] (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4] 王国维著、佛雏校辑《新订〈人间词话〉 广〈人间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猜你喜欢

古诗中学
“拟古诗”之我见
古诗中的鸟
在多解中学创新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