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2020-06-09侯玉明

关键词:辛伐他汀中层乙组

侯玉明

(平阴县玫瑰镇卫生院内科,山东 济南 25040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冠心病患病人数逐渐增加,并且朝着年轻化趋势发展。冠心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可能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过观察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情况,可以用于判断冠心病的发病和发展情况,为后续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就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辛伐他汀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入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48例,超声检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8例。纳入标准:有冠心病史和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1.3 mm以上;并无消化道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妊娠期,2年内有滥用酒精史;有炎症性疾病或癌症。甲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51岁~72岁,平均年龄(56±7)岁;乙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55岁~71岁,平均年龄(57±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ACEL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受体阻滞剂治疗。甲组患者主要是采用丹参酮IIA治疗,100 mL葡萄糖+丹参酮IIA静脉滴注,每日1次;乙组在甲组基础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睡前口服40 mg,连续9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检查患者下肢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是否充盈,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1.0 mm以上,回声增强,局部管腔形成板块,即为病变。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1.0 mm以下,血流充盈状态良好,即为正常[1]。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t检验,用(±s)表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接受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6个月后,甲组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无明显变化,乙组的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接受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6个月后,乙组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s)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甲组(n=43) 1.58±0.06 1.57±0.05 1.55±0.05乙组(n=43) 1.59±0.09 1.54±0.08 1.39±0.04 t 0.6062 2.0853 16.3856 P值 0.5460 0.0401 0.0000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发病率较高,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患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治疗。早期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表现为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通过观测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助于判断冠心病发病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

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接受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6个月后,甲组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无明显变化,乙组的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接受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6个月后,乙组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中辛伐他汀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将病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并发症几率,促使患者身体尽快恢复[3]。

猜你喜欢

辛伐他汀中层乙组
基于miR-181/NF-κB通路的辛伐他汀对结直肠癌小鼠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研究Δ
辛伐他汀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观察
载辛伐他汀PCL-Gt/PCL屏障膜对兔颅骨缺损修复作用的研究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观察及机制分析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实施及可行性分析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进退之间:中小学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提升
阻止接球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