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方结合改良龙氏手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1例

2020-06-08代琴邵勇

代琴 邵勇

【关键词】自拟方;改良龙氏手法;前斜角肌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4..01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前斜角肌水肿、肥大、增生、痉挛,致使斜角肌间隙缩窄,压迫其通过间隙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产生一系列压迫症状,造成其间隙狭窄的原因有很多,而临床容易误诊。笔者在门诊期间,跟师诊治多例,且经中药内服结合改良后的龙氏手法治疗后,疗效甚佳,故报道1例典型病例。

1 病 案

患者,女,42岁。于2018年11月13日求诊于我院的神经内科门诊,主诉是右上肢麻木、疼痛半个多月。患者感觉麻木和疼痛不适症状主要在右上肢的上臂内侧及前臂尺侧。右上肢的活动范围因疼痛而明显受限制,右上肢上举或外展则疼痛、麻木症状会加重。体格检查:触诊发现颈部(C1~C3)

僵硬感,右侧斜角肌的三角区部位饱满,斜角肌走行区域可触及到条索状结节,结节处有压痛,右上肢有放射痛,且疼痛放射至指尖。感觉:右上肢前臂尺侧的痛触觉较左侧较弱。右上肢的远端肌力(手指)较正常稍减弱。激发试验中Adson试验阳性,右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也呈阳性。颈椎的正侧位摄片:未见明显特征性改变。中医诊断:痹证(瘀血阻络),西医诊断:前斜角肌综合征。

2 治疗方法

(1)中药:当归20 g、川芎20 g、赤芍30 g、桑枝20 g、红景天30 g、蜈蚣3条、全蝎12 g、炙甘草6 g。嘱托:内服,开水冲泡,每日二次,一个治疗疗程为14 d。(以上中药均为我院广东一方颗粒制剂)

(2)手法松解(以龙氏手法为基础,结合导师多年临床经验):①患者取端坐位,术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拇指置于颈后,中指及无名指触及右侧斜角肌结节后,采用揉、按等手法,以痛为度,左手置于患者头部,嘱患者头部自左向右缓慢摇转动,时间约5分钟左右,或以患者舒适为宜;②改良后的龙氏手法[1]:患者端坐位,触诊查及右侧颈椎旋转式错位,嘱患者低头,术者左手拇指与其余四肢分开置于患者后枕部,拇指按在错位颈椎横突的下方,右手拇指与其余四肢也分开即虎口(或右手肘)緊托下颌及面颊部。颈后枕部作为关键点,然后双手协调做功,将头向右缓慢转动,同时并摇动头部2~3下,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的右手则边旋转边向上牵提,听到小关节响声则成功,操作完毕。注意此操作不可用蛮力,如患者明显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避免引起椎动脉旋转扭曲。患者每日可自行操作一步骤:患者拇指与其余四肢分开置于颈前,右手拇指触及斜角肌结节(端坐位或卧位均可)。时间以患者放松为度(一般为5分钟),每隔7日术者予患者实施二步骤一次,疗程同上。

3 治疗结果

一个疗程后,患者右上肢麻木情况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右上肢活动基本上不受限制。继续强化巩固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右上肢的疼痛、麻木等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而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4 讨 论

前斜角肌综合征发病以女性多于男性,且症状夜间比白昼重,由于斜角肌增生肥厚,刺激压迫神经和血管导致肢体缺血。体格检查时一般会发现在斜角肌处有条索状结节,患者会有明显的压痛,且疼痛会向患侧上肢放射。常伴有主观感觉方面的异常,如麻木、针刺感等。颈部活动可加重疼痛,上肢外展或上举等活动因为疼痛而受限。祖国医学无“前斜角肌综合征”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参照传统中医学中"痹证"内容进行辩证诊治。由各种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利,经脉痹阻,脉络不通,而引发疼痛、麻木等症状,因此其治疗主要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导师喜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治疗“痹证”,吾师自拟方中共有八味中药,其中当归、川芎、赤芍三者共为君药,以活血散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2]具有镇痛消炎、保护神经的作用,赤芍[3]则具有神经保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对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等均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现代研究则表明川芎[4]具有镇静、镇痛和解痉等作用。臣药则是具有祛风、活血、利关节之效的红景天和桑枝。蜈蚣、全蝎二药皆为虫类药,故善通达走窜、搜风通络,经常相须配伍,在此方中共为佐药,起协同增效的作用。被前辈们称之为“国老”的炙甘草则为使药,具有调和百药之功。诸药配伍起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理气止痛之功效,与导师手法相结合松解前斜角肌痉挛或粘连,以解除对神经或血管的压迫。中药颗粒剂服用、携带均方便,基本无副作用,该手法简便易学易操作,两者结合疗效加倍,易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严柏文,丘小其,吴素芬.88例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颈椎: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3):119-120.

[2] 牛 莉,泓 苓.中药当归的化学成分分析与药理作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8,6(21).

[3] 陆小华,马 骁,等.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46).

[4] 张挺模.川芎.中药与临床[J].2010,1(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