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研究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的思考

2020-06-08谢军茹秀英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国际奥委会

谢军 茹秀英

摘    要:2008年北京奧运会之后,奥运遗产成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重点领域。2015年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办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奥运遗产研究概况、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奥运遗产概念内涵及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冬奥会遗产研究有待深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探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向其他冬奥会举办地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理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作用与价值;扩大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研究对象,扩充奥林匹克文化内涵;丰富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研究内容。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政治意义在于:彰显中国竞技体育实力,坚定“四个自信”;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助力中外民间友好交往;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建设,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建设。

关键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运动;奥运遗产;国家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 80-053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fter hosting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Olympic legacy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Olympic movement in China. Beijing successfully won the right to host 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in 2015. 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legac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tudied in depth.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Olympic legac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Olympic legacy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legacy of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needs further study.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legacy of 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lies in: provi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in China;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egacy of 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providing Chinese experience and Chinese wisdom to other Winter Olympic venu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legacy of 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lies in: clarifying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 legacy of 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expanding the research object of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 legacy, and widen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Olympic culture; and enrich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 legacy.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legacy of 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lies in: highlighting the strength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trengthening the“four self-confidences”; showing China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nd helping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cy of 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and contributing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Keywords: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olympic movement; olympic legacy;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1   奥运遗产研究的概况

1.1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综述

1.1.1  国际视角下奥运遗产研究的发展历程

奥运遗产(又称“奥林匹克遗产”)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但“遗产”一词首次出现是在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的申办报告中。1981年,加拿大卡尔加里申办1988年冬奥会报告中,“遗产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体育场馆设施继续为检验和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服务;1987年,第一届以奥运遗产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1991年,亚特兰大奥运会(1996年)组委会将“留下积极物质和精神遗产”的目标列入总体规划;1997年,雅典奥运会(2004年)申办过程中发行了“奥林匹克主义遗产”项目的宣传册;近30年来,奥运会举办国对奥运遗产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将奥运遗产放在一个愈发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見,在奥林匹克运动视域下,“奥运遗产”的研究与奥运会的举办和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奥运遗产的确立、保护和挖掘是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力基石。

1999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管理机构——国际奥委会将奥运遗产正式纳入工作议程;同年12月,国际奥委会2000年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在同一城市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建议,以此作为创造包容的载体,同时还提出了其他几项关于教育和文化活动及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建议,以此强化奥林匹克运动,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2002年,国际奥委会组织了探讨奥运会遗产的国际论坛,此次论坛汇集了来自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地区)奥委会及各国各学科的150位专家,该论坛开启了学术领域对奥运遗产全方位探讨的帷幕。学者们一致认可奥运遗产在组织奥运会和最终评价奥运会中的重要性,并普遍认为“遗产”一词在不同的语种和文化中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有必要明确其在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中的含义。最终,在该会议讨论结果中对“奥运遗产”的概念作出如下表述:“通常而言,奥运遗产具有多学科性和动态性,而且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对其进行界定,它既是一个地方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既存在于不同城市层面,也存在于国家(地区)层面,并与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使命的理解直接关联”。通过对该次会议的文献梳理得出这样的结论:学者们对奥运遗产的探讨是从广义的奥林匹克运动和狭义的奥运会2个维度进行的。广义奥运遗产是指百余年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的遗产,主要分为以下3个类型:1)奥林匹克精神遗产;2)奥林匹克组织遗产;3)奥林匹克文化遗产——奥运会作为“世界文化财产”予以表述。狭义的奥林匹克遗产主要分为以下6类:1)经济遗产;2)物质环境遗产;3)信息遗产和教育遗产;4)公共生活、政治和文化的遗产;5)竞技运动遗产;6)标志和历史遗迹。

1.1.2  奥运遗产的制度建设与价值作用

2003年7月4日《奥林匹克宪章》(以下简称《宪章》)颁布,第一次将奥运遗产正式写入国际奥委会的纲领性文件,并在《宪章》第一章国际奥委会职责中的第13条作了如下表述:采取措施使奥运会为主办城市(国家)留下积极遗产。同年7月,国际奥委会奥运会研究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中阐述了奥运遗产的重要性,并要求确保奥运会为主办城市和居民留下重要的场馆遗产、基础设施遗产、技能遗产和经验遗产。

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出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战略规划——《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林匹克2020议程》以40条建议进一步明确国际奥委会的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工作方式,与奥运遗产相关的3项工作重点体现在所有建议当中位置最为突出的第1条。其中,第1项工作重点明确指出,当某些国家申办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将对其申办过程进行指导性的协助,明确提出举办奥运会需要具备的条件,充分借鉴往届奥运会主办方在申办奥运会和奥运遗产方面的有益经验。第2项工作重点是通过考量关键机遇和风险来评估申办过程,有关遗产的表述为:国际奥委会要考虑申办的积极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场馆和临时场馆,旨在不遗留负面遗产。评估专门委员会授权于第三方,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提出建议,并特别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奥运遗产。第3项工作重点中对奥运遗产的表述是:国际奥委会确保在奥运会结束后,在国家(地区)奥委会及外部组织,例如,国际奥林匹克城市联盟的支持下,监督奥运会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遗产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对奥运遗产的定义是从申办到后奥运的全过程,特别侧重奥运遗产评估。

2017年12月,基于《奥林匹克宪章》和《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委会与来自29个不同奥运会举办国及举办城市的管理者、专家共同磋商后推出《遗产战略方针》,该计划涵盖了国际奥委会旨在进一步与利益相关的合作伙伴,共同鼓励、支持、监督、促进奥运遗产良性发展。《遗产战略方针》的内容基于2017年8月S.Anja 教授出版的关于奥运遗产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该研究查阅了863份学术论文,并对其中的204份进行了详细分析,对1896—2016年历届奥运会遗产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遗产战略方针》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对“奥运遗产”的最新观点与共识,也是国外关于“奥运遗产”研究最新的代表性成果。该计划不是一份简单的遗产工作规划,而是汇集了国外学者对奥运遗产的研究成果,成为目前国内学者探讨奥运遗产的重要文献。

2018年国际奥委会第132次全会正式推出举办奥运会的“新规范”,“新规范”的推出旨在简化申办流程,降低办奥成本,分担东道主压力,让未来的奥运会更灵活、更有效、更可持续及更多合作,减少风险,从而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从候选申办到举办,再到如何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奥运遗产。“新规范”将《奥林匹克2020议程》具体到操作层面,对未来奥运会举办国家和城市的标准进行了根本性重塑。

1.1.3  国际视角下冬奥遗产研究的概述

以“Winter Olympic Legacy”为检索关键词,通过读秀学术检索近15年(2005—2019年)英文期刊文献33篇,硕博士学位论文1篇;因“Legacy”与“Heritage”都可以翻译为“遗产”,并在一些国家两词通用,同时又以“Winter Olympic Heritage”为关键词,通过读秀学术进行标题检索,在近15年(2005—2019年)的研究成果中共有期刊文献8篇,硕博学位论文1篇;以上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艺术与休闲和历史等学科领域。

由此可见,尽管《奥林匹克宪章》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述,但研究的视角与结论受到每一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主办国的人文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特别是奥运遗产在后奥运时期产生的影响,这对奥运遗产研究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从冬奥遗产角度对冬奥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科技发展与创新、经济投入与产出、及冬奥遗产的定义等方面开展研究,因冬奥会在举办城市地理环境及设施上与夏奥会具有一定同质性的因素,应在更广义的“奥运遗产”内涵的基础上对冬奥遗产进行深度挖掘。

“遗产”一词在不同语种中存在多个名词,在奥运遗产研究内容方面有必要首先对遗产的标准用词进行分析。以英语为例,“遗产”概念的外延包罗万象,“heritage”的概念内涵是指过去积累到现在的资本化体现,而“legacy”更确切地涵盖了现在对未来的贡献[1]。

在奥运遗产研究的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奥运会的规模和复杂性在近几十年中有了显著的提高,奥运遗产的规模和内涵持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挑战,奥运遗产的管理是奥运遗产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2]。

在奥运遗产与城市发展关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办赛过程中方面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推出之后,未来奥运遗产的重点将聚焦奥运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而不是打造奥运城市的标志性建筑[3]。在冬奥遗产促进城市建设方面,俄罗斯政府将2014年冬奥会的举办与促进索契及其所在地区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有机结合。2014年冬奥会成为索契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使体育与俄罗斯的政治、經济的联系更加紧密[4]。

在《世界级设施的遗产:墨尔本“澳大利亚体育之都”》[5]中,研究者探讨了在奥运会结束后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方面,包括对基础设施的使用、主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及组织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影响。特别在奥运无形遗产有形化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表明,1998年成立的澳大利亚冬季奥林匹克学院极大地促进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其通过组织参加世界级的体育赛事活动和开展高水平专业化的运动训练与教学,有效提升了澳大利亚运动员在冬季运动中的竞技水平。

此外,竞技体育对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民心方面价值凸显。有研究认为,长期以来,奥运会成为体现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举措[6]。

1.2  中国关于奥林匹克运动及奥运遗产研究的综述

1.2.1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就中国社会而言,奥林匹克运动是舶来品,奥林匹克教育更是新生现象。由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与奥林匹克运动发生发展的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与推广必然要选择一条适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开展的道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不能照学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历了3次参加奥运会失败的艰难历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使体育事业在华夏大地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踏上新征程。1952年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奥运赛场;1958年与国际奥委会中断关系;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1984年中国第一次在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之后,从此迈入世界体育大国行列。从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夏奥会到2002年中国首次参加冬奥会;从1993年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到2001年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到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成为百余年奥运历史上的第一座“双奥之城”,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普及程度在不断加大,中国正在向着体育强国自信前进。

1.2.2  中国的奥运遗产研究概况

中国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恰逢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关于奥运遗产的研究在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才受到学者关注。笔者以“奥运遗产”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15年(2005—2019年)的研究成果,共有期刊文献136篇,硕博士论文7篇。总体来看,奥林匹克遗产研究成果在2008年最多,达29篇,其次是2019年为19篇。

以“奥运遗产”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并形成知识图谱,由以上知识图谱可知,“北京奥运会”和“可持续发展”出现频次最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奥林匹克遗产学理的研究。主要包括:1)基于国外文献,关于奥运遗产历史演进、内涵演变的研究[7-8]。本研究通过梳理1956—2016 年历届( 包括夏季与冬季) 奥运会的申办城市、承诺、总结报告等书面资料,对“遗产”一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得出:奥运遗产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最重要的转向在于从奥运建筑、奥运藏品等有形遗产扩展到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范畴;奥运遗产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遏制负效应的出现,对奥运遗产进行持续、有效的管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途径;2)基于国际奥委会《遗产战略方针》中提出的奥运遗产愿景与治理[9],对奥运遗产的特点进行学理探讨,认为奥运遗产具有“灵活性”“广泛性”“持久性”。此外,基于奥运遗产愿景在内容和对象等层面的多样性,奥运遗产治理体现出“治理本土化”和“奥组委非管理性”特点;3)对奥运遗产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量化分析[10],奥运遗产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充,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冬奥会是奥运遗产的研究热点之一,冬奥效应受到关注;奥运遗产与其他学科研究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是对某届奥运会的遗产进行探討。北京2008年奥运会遗产成为中国奥林匹克学者研究的主题(9篇),具体包括人文奥运遗产[11]、电影遗产[12]、教育遗产[13]和居民视角的遗产[14]等。尽管从2015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距今已近5年,但到目前为止,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仅有1篇[15],该论文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进行的宏观探讨,并没有对奥运遗产或冬奥遗产进行概念、特征等学理探讨。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奥运遗产研究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的促进下,有兴起的趋势,2019年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2008年,但目前研究还主要处于对国外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的阶段,尚未形成在中国语境下研究奥运遗产的理论框架。此外,目前对某届奥运会的研究还处在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研究的范畴内,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研究。

2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概念内涵与作用

2.1  奥运遗产的重要呈现与可持续发展

就奥运遗产的概念而言,各国学者观点不一,国际奥委会通过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反复对话,形成了操作性的定义:“奥林匹克遗产是愿景的结果,它涵盖了因举办奥运会而对举办地和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或加速产生的所有有形和无形资源的长期效益”[16]。国际奥委会认为,奥运遗产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愿景与奥运会举办地愿景的交集。由此可见,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奥运遗产的逻辑起点是理念,即奥林匹克运动和主办地共同耦合的愿景;奥运遗产逻辑终点是交融共享,奥运遗产是在共同愿景下的实施结果。其次,奥运遗产强调有形和无形2类,落脚点是长期效益,突出奥运遗产的正面性和可持续性。

在界定奥林匹克遗产概念的基础上,根据以往奥运会的经验,《遗产战略方针》确定了7个界定奥运遗产的维度,分别为:1)有组织地促进竞技运动发展;2)通过竞技运动促进社会发展;3)发展人的技能;4)建立网络和创新;5)可进行文化与创造性开发;6)促进城市发展、环境治理;7)具有经济价值。 基于以上7个维度,《遗产战略方针》采用了P.Holger提出的评估奥运遗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从城市愿景融入奥林匹克愿景为逻辑起点,基于奥运会举办要求、杠杆效应、政治选择3个维度,以结构变化为核心,用6项指标来衡量,分别为:1)政策与社会治理;2)运动技术、奥林匹克知识与网络;3)知识产权;4)理念与行为;5)环境治理;6)城市发展。

基于《奥林匹克2020议程》对奥林匹克遗产提出的改革举措,首要的目标是将奥运遗产融入奥运会周期,即分为申办阶段、筹办阶段和后奥运阶段。这是目前关于奥运遗产的最新理念,即对奥运遗产的考量不再是在奥运会结束后的静态评估,而是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评估过程,并强调奥运会后要对奥运遗产的影响进行监管。

2018年国际奥委会推出的“新规范”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予以验证,“新规范”强调高效务实、可持续发展和高科技智能化。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期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是充分享受国际奥委会改革红利的冬奥会,实现奥运会能够最大程度与主办地的长期发展需要和目标相契合。

2.2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背景下奥运遗产发挥作用的时代特征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及举办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中国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其次,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和使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变革举措是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制定的未来奥林匹克战略计划——《奥林匹克2020议程》,其中共计40条建议,“可持续发展”和“奥运遗产”成为改革奥运会的主要内容。“奥运遗产”在第1条建议的1、2、4项重点工作中着重予以强调,其核心是将遗产概念和工作引入奥运会申办阶段,并强调后奥运时期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并确保国际奥委会对其的监督。国际奥委会的系列改革措施表明,未来的奥运会举办将会更着重以人为本,以运动项目文化普及为根本,以结合举办地发展的长远目标为重。

2.3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背景下奥运遗产发挥作用的时代动能

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申办到筹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在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序言中提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也给了中国人民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作出贡献的宝贵机遇…… 2022年冬奥会如果来到中国,不仅将激发中国13亿人民对奥林匹克冬季项目的热情,也将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的互学互鉴。中国人民愿意通过举办冬奥会,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17]

体育交流正日益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的一部分。同时,“普及冰雪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契合的。举办北京冬奥会还将为中国加强体育国际合作提供新机遇”[18]。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与中国发展息息相关,奥运遗产研究需要有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能否成为首届充分享受“新规范”改革红利的奥运会?如何使冬奥精神遗产、文化遗产、教育遗产、场馆设施遗产、冬奥产品遗产等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

2.4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背景下的冬奥遗产研究亟待深入展开

奥运遗产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点领域,特别是2015年7月31日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办权后,奥运遗产在短时间内再次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正在临近。当前,从申办成功到举办冬奥会的7年划分为了“3+4”,前3年以“规划设计”为主要任务,“具体运行、测试和执行”是后4年的工作重心,可谓是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紧锣密鼓。筹办工作中实现了有效控制办赛成本,通过紧密合作减少了筹办复杂性和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将“新规范”要求与现行相关标准和要求统一,使得筹办工作得到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中国奥委会等方面的肯定。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如何实现从申办、筹办再到赛后的一惯性和可持续性,必须考虑到与中央和地方的整体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立足冬奥遗产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实施的高度,聚焦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是,以“冬奥遗产”“残奥遗产”和“奥运遗产与国家发展战略”3个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均未找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3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的思考

3.1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遺产的学术研究的实践意义

3.1.1  为中国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基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探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重点及相应保障机制的建立,为决策者提出政策建议,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促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或建议。

3.1.2  探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探讨,研究重点在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与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关系、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北京市政府于2018年明确提出要创建“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大学”:一所以奥林匹克命名的现代化大学,这将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知识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载体,也将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基于此,探讨创新高等教育的体制与机制,研究探索创建一流奥林匹克运动特色大学的新模式和新举措。

3.1.3  向其他冬奥会举办地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全面探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重点及保障机制的建立,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区域发展定位、区域特点、区域优势、区域性合作、部门间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的推广,向其他冬奥会举办地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3.2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理论意义

3.2.1  理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作用与价值

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具有深远意义,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在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实施方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有关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在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命和责任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知。

3.2.2  扩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研究对象,扩充奥林匹克文化内涵

在对历届夏季奥运会遗产和冬季奥运会遗产进行总体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实施进行理论研究。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与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重点工程紧密结合,拓宽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研究路径和扩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研究对象,这将有助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扩充、知识创新和实践探索。

3.2.3  丰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研究内容

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中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实践。以发展的视角,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为助推力,开展中国专业性体育院校创新办学理念研究,以高标准、多学科、跨领域的方式推进中国高校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创建的研究本身有助于促进中国奥林匹克研究的开展,并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从而推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开展。

3.3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政治意义

3.3.1  彰显中国竞技体育实力,坚定“四个自信”

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追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中国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经济繁荣、民心凝聚的重要体现。纵观奥运会举办历史,中国继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和韩国之后,成为第9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国家。而北京又是世界唯一同时举办冬奥会和夏奥会的城市。在应对各国因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方面,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研究,阐释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发展,同时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价值理念,增强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3.3.2  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助力中外民间友好交往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推进中国与各参赛国民间友好交往的渠道,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研究要助力中国与各参赛国民间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研究成果促进民心相通,展现中国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的能力和中国各领域的发展水平。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研究传播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独特文化内涵,助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冬奥故事、讲好北京故事,为提升中国冬季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持。

3.3.3  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建设,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建设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中国第2次以奥运会东道主国迎接各参赛国,中国将又一次见证和举办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与举办过程本身就是奥运遗产内涵所在,实现申办时中国3亿人上冰雪的承诺,通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促进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有关方面的研究就是在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建设。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最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体现。

4   结束语

诞生于19世纪末的奥林匹克运动,如何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是国际奥委会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使命。当前,无论是《奥林匹克宪章》还是《奥林匹克2020議程》都将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列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关注点。在此背景下,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真正意义,不但是要举办冬奥赛事,更重要的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要从奥运遗产的角度促进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研究要建立与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的紧密关联,助力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的实施,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打造具有特色的奥运遗产提出建议,为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贡献中国智慧,创造中国方案。这将是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和中国智慧的自信表达。

参考文献:

[1]  MACALOON J J. “Legacy” as managerial/magical 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olympic affai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08, 25(14): 2060.

[2]  CHAPPELET J L. From lake placid to salt lake city: the challenging growth of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since 1980[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02, 2(3): 1.

[3]  SCHNITZER M, HAIZINGER L. Does the olympic agenda 2020 have the power to create a new olympic heritage an analysis for the 2026 winter olympic games bid[J]. Sustainability, 2019, 11(2): 422.

[4]  GOLUBCHIKOV O. From a sports mega-event to a regional mega-project: the sochi winter olympics and the return of geography in state development prior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olicy and Politics, 2017, 9(2): 237.

[5]  BAKA R. Melbournes status as an olympic cit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18, 35(9): 874.

[6]  ANDERSON B.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 London: Verso, 2006: 16.

[7]  闫静,LEOPKEY B. 奥运遗产溯源、兴起与演进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2):14.

[8]  徐拥军,闫静. “奥运遗产”的内涵演变、理性认知与现实意义[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3):201.

[9]  胡孝乾,陈姝姝,JAMIE K,等. 国际奥委会《遗产战略方针》框架下的奥运遗产愿景与治理[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1):36.

[10]  史国生,范妤婧,吕季东. 奥运遗产研究前沿与热点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6):68.

[11]  戴勇. 北京“人文奥运”非物质文化奥运遗产特点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08(5):18.

[12]  贺幸辉,徐洁勤. 奥运遗产与纪录电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为例[J]. 体育与科学,2018,39(2):56.

[13]  茹秀英. 北京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107.

[14]  刘东锋. 基于主办城市居民视角的北京奥运会遗产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6):54.

[15]  王月,孙葆丽.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探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42.

[16]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Legacy strategic approach: moving forward [EB/OL].(2017-12-01)[2020-01-23].https://library.olympic.org/doc/syracuse/173146.

[17]  北京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4.

[18]  冰雪世界期待中国故事[EB/OL].(2019-04-08)[2020-01-23]. https://www.sohu.com/a/306551403_503567.

[19]  吕季东,史国生,缪律. 奥运遗产传承与保护经验及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19(4):24.

[20]  郇昌店,易剑东. 奥运会“New Norm”解析与北京冬奥会筹办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1):24.

[21]  徐刚. 北京冬奥会竞赛工作的时代使命与规划要旨[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1):17.

[22]  郭振乔,凤杰. 北京绿色奥运遗产及其困境与继承[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8):18.

[23]  徐宇华,林显鹏. 冬季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筹备2022年冬奥会的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3.

[24]  杜文,杨爱华,黄军. 北京奥运会遗产价值内涵诠释及开发与利用[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29.

[25]  LEOPKEY B, PARENT M. The governance of olympic legacy: process, actors and mechanisms[J]. Journal of Leisure Studies, 2016, 36(3): 1.[26]  MACALOON J J. Agenda 2020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 [J]. Sport in Society, 2016, 19(6): 767.

[27]  HOMMA K, MASUMOTO N. A theoretical approach for the olympic legacy study focusing on sustainable sport lega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of Sport, 2013, 30(12): 1455.

[28]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Olympic agenda 2020[EB/OL].(2010-

01-01)[2020-01-23].http://www.olympic.org.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国际奥委会
洛杉矶将2024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让给巴黎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奥林匹克运动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头脑奥林匹克
山西省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认知与行为倾向的调查分析
国际奥委会政治自治问题研究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技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