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养密度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翘嘴鳜生长的影响

2020-06-06姜雪照张汉邦郭伟成李彩娟凌去非

淡水渔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放养密度高密度饵料

王 威,姜雪照,张汉邦,郭伟成,李彩娟,凌去非

(1.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2.宿迁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宿迁 223800;3.沭阳县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沭阳 223600)

翘嘴鳜(Sinipercachuatsi),又名鳜鱼、鯚花鱼、桂花鱼等,属鲈形目(Perciformes)暖鲈科(Pecichthyidae)鳜亚科(Sinipercinae)鳜属(Siniperca),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享有“淡水石斑鱼”的美称,是一种高档食用鱼类。翘嘴鳜一般生活在静水或有缓流的水体中,尤喜水草茂盛的湖泊,终生以鱼、虾等活饵为食,体型比鳜属中其它鱼类大,生长速度最快[1]。翘嘴鳜在我国有30余年的人工繁殖和人工养殖历史,人工养殖量逐年递增,养殖模式主要以土池静水养殖和网箱养殖为主,已有的养殖模式中存在水质差、病害频发、药残严重等问题,这些已严重阻碍了翘嘴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池塘中栽植水生植物,构建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改善养殖池塘水质[2],为翘嘴鳜生长提供良好生存环境。本研究初步探究了放养密度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翘嘴鳜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最适放养密度,为今后养殖生产中采取适宜的放养密度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

2018年4月12日-9月18日,实验在宿迁市沭阳县桑墟镇宏冉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共159 d。共建9个循环水养殖池塘,每个池塘面积2 668 m2,在养殖池塘中用钢管、角铁、阳光板、增氧格栅、鼓风机等构建池塘循环水养殖水槽,养殖水槽净养殖面积170 m2,东西走向,水深1.5 m,每3个养殖水槽为一个密度组,水槽内集中养殖翘嘴鳜,系统外为水质净化区,净化区内栽种藕、菱,以吸收过多营养成分,进行养殖尾水净化,栽种面积占净化区的80%,菱、藕各占50%。每个池塘用藕种400 kg、菱种20 kg,菱种提前泡发,当胚芽长出1~2 cm时,均匀撒在池塘内。每个池塘净化区内放养鲢、鳙25 kg,规格500 g/尾,鲢、鳙比例1 ∶3。

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采用3 kW漩涡式鼓风机24 h不间断为气提推水增氧格栅提供氧气,推动水体流动,水槽末端水流速度4 cm/s左右,确保水槽内外水体有效交换。

1.2 材料

6月从扬州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购入当年繁育的翘嘴鳜鱼种,体长(7.23±1.12)cm,体重(11.01±2.16)g,共45 900 尾,放养于规格一致的实验池塘水槽内,养殖水槽均为170 m2。实验设计了低密度组(20 尾/m2)、中密度组(30 尾/m2)、高密度组(40尾/m2)三个养殖密度梯度,每个养殖密度设置3个重复。鱼种放养前分别称重、统计放养质量。

养殖过程中定期投喂鲜活鲫、麦鲮等饵料鱼,饵料鱼规格不超过翘嘴鳜体长的50%,投喂量与放养密度成正比,及时打捞实验过程中死鱼并准确计数,解剖分析判断其死亡原因。

1.3 生长测定

成活率: SR=Ni/Nf×100%

日均增重量:DWG=(W2-W1)/(T2-T1)

饵料系数:FCR=W0/(W2-W1)

算式中,Ni、Nf分别为实验初始鱼尾数和实验结束时鱼尾数;W1、W2分别为翘嘴鳜初始体重和养殖结束体重;T1、T2分别为试验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W0是饵料鱼重量;W1是鱼种重量;W2是收获重量。

1.4 鳜鱼肌肉成分、氨基酸的测定

生长试验结束后,取侧线以上、背鳍以下的肌肉。将鱼肉用组织捣碎机(DS-1型高速组织捣碎机,上海标本模型厂)搅拌均匀,然后进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粗蛋白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3]测定;粗脂肪含量采用索氏抽取法[4]测定;粗灰分含量采取马福炉灼烧法[5]测定;水分含量采取105 ℃恒温烘干失重法[6]测定;用食品中氨基酸测定法[7]测定氨基酸。

1.5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ANOVA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翘嘴鳜生长适应性

翘嘴鳜的体长呈现线性增长(图1)。三个密度组中,低密度养殖组和中密度养殖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高密度养殖组,低密度组比高密度平均生长速度快16.0%,中密度组比高密度组平均生长速度快10.3%。经过102 d的养殖,到实验结束时,高密度养殖组个体的平均体长(25.05±6.55)cm;中密度养殖组个体的平均体长(28.14±4.68)cm;低密度养殖组个体的平均体长(29.87±1.54)cm。

图1 不同养殖密度组翘嘴鳜的体长Fig.1 Length of S.chuatsi in different stocking densities

由表1可知,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三个密度组平均增质量由(496.15±50.38)g降至(416.57±89.13)g,低密度组日均增质量最大(4.86±0.45)g,高密度组最低(4.19±0.61)g,低密度组饵料系数最低为3.77,高密度组饵料系数最高为4.34,高密度组比低、中密度组饵料系数分别增加了15.12%和12.72%,差异显著,翘嘴鳜平均增质量、日均增质量和饵料转化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表1 不同养殖密度组翘嘴鳜的体重增长Tab.1 Weight of S.chuatsi in different stocking densities

注:表中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试验结束时,由低到高的3个养殖密度组成活率分别为92.88%、90.23%、86.49%,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成活率呈下降趋势。

2.2 不同密度组肌肉分析评价

2.2.1 肌肉基本组成

不同密度组翘嘴鳜肌肉水分含量为78.2%~79.0%,灰分含量为1.1%~1.4%,粗脂肪含量为1.4%~1.6%,粗蛋白含量为18.7%~19.3%,各密度组翘嘴鳜肌肉主要成分显著性差异(图2)。

图2 不同养殖密度组翘嘴鳜肌肉营养成分Fig.2 The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in the muscle of S.chuatsi in different stocking density

2.3 不同密度组肌肉氨基酸组成

3个不同养殖密度组翘嘴鳜肌肉干物质氨基酸组成的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总氨基酸的含量是76.06~80.89 g/100 g,必需氨基酸含量是30.39~31.28 g/100 g,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8.67%~40.07%,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63.05%~66.87%。TAA、EAA、NEAA均没有随着养殖密度的变化发生规律性变化。

2.4 效益

从实验结果来看,获利最高的为中密度组,为70 335.3元,低密度和高密度组效益分别为48 001.2元和67346.0元。投入和产出方面看,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为中密度组(1 ∶1.72),低密度和高密度组分别为1 ∶1.69和1 ∶1.54。实验结果表明,虽然20尾/m2密度组翘嘴鳜生长速度优于其它组,但从养殖经济效益考虑,30尾/m2是较优化的养殖密度(表3)。

表2 不同养殖密度组翘嘴鳜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干物质)Tab.2 Amino acid composition in muscle of S.chuatsi in different stocking densities %

注:*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数据采用平均数。

表3 不同养殖密度翘嘴鳜养殖效益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farming performance of S.chuatsi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3 讨论

3.1 放养密度对翘嘴鳜生长的影响

鳜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随着养殖生产的日益扩大,高温、缺氧和病原感染等环境胁迫严重影响着鳜养殖产业的发展[8]。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为翘嘴鳜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本试验发现,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翘嘴鳜的生长性能出现显著下降,这个结果与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的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us)[9]、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Günther)[10]、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11]、 高体革鯻(Scortombarcoo)[12]、杂交鳢(Channamaculate♀ ×C.argus♂)[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翘嘴鳜的最终体质量、生长速率均降低,且高密度养殖组与中密度养殖组、低密度养殖组间差异显著,说明高密度养殖对翘嘴鳜的生长有负面影响。分析鱼类生长速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养殖密度的提高使鱼类竞争加剧,活动耗能增加、饵料系数上升,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

3.2 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翘嘴鳜的肌肉营养成分

养殖模式会对鱼类的肌肉成分和品质产生影响[14-15],自然条件下,肉食性鱼类的捕食对象取决于所处环境中的饵料鱼种类和数量,复杂的饵料鱼种类也丰富了营养物质组成[16]。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理想模式,质量较好的蛋白质其组成氨基酸中EAA占TAA的比值为40%左右,EAA与NEAA的比值高于60%。本试验中各放养密度组鳜EAA/TAA为38.67%~40.07%,EAA/NEAA为63.05%~66.87%,说明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鳜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品质。

3.3 养殖密度与效益的关系

翘嘴鳜是淡水凶猛肉食性鱼类,选择合适的放养密度对养殖效益的高低至关重要,高密度虽然单位养殖面积产量高,但伴随着的是成活率下降、饵料系数升高、养殖风险加大,单位养殖效益随之下降[17]。本实验中,低、中、高三种密度的养殖效益分别为48 001.2元、70 335.3元和67 346元,养殖效益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同时中密度组投入产出比最高,高密度组投入产出比最低。

4 结论

经过102 d的养殖,研究发现翘嘴鳜对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适应性良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呈下降趋势,饵料系数呈升高趋势。各密度养殖组翘嘴鳜肌肉成分不随着养殖密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TAA、EAA、NEAA没有随着养殖密度的变化发生规律性变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鳜鱼肌肉的蛋白质品质较高。3个养殖密度组单位面积养殖产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逐步增加,中密度养殖组投入产出比最高,高密度养殖组投入产出比最低。综上,在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翘嘴鳜适宜养殖密度是30尾/m2。

猜你喜欢

放养密度高密度饵料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香饵
香饵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放养密度对泥鳅育苗效果的影响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
藤——致树及其它
不同放养密度对有机稻株型塑造的影响研究
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