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界媒介素养研究现状、特点及趋势分析

2020-06-04李烨馨范冬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6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文献综述

李烨馨 范冬雨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国内有关“媒介素养”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研究,简单的梳理了我国目前对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内容和特点,以此分析了未来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可能延伸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文献综述

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以“双微”为代表的的新型媒介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传受双方身份界限的渐趋模糊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对每一位参与者的媒介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如何提高受众参与媒介活动的能力、如何让“媒体人”和“公民记者”都能够生产出优质新闻内容,成为了当下媒介素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 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现状

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对各种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具体来说,是具备一定的读、写、思能力,以及采集、使用信息能力,这是生存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始于1997年卜卫在其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文中他阐述了“媒介素养”在西方发展演进的历程。

本文以我国所有媒介素养研究当中的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并限定“期刊来源”为CSSCI,检索条件定为“主题”,检索关键词为“媒介素养”,检索时间限定为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并将学科限制在“新闻与傳媒”,共检到有效文献3904篇。通过更换检索关键词(其他条件不变)可以发现,“媒介素养研究”共有134篇;“媒介素养内涵”共有92篇;“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共有498篇;“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共有1887篇;“媒介素养综述”共有8篇。由此可见,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主要围绕现状调查研究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客体研究。

2. 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1 媒介素养的内涵:新媒介素养形成,匹配新媒介的发展程度

在互联网深度发展以前,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界定多建立在“能力说”基础上,既包括对媒介的使用能力,也包括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还包括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等等。但近年来,以“两微一端”为首的新媒介使得传统的传受模式、传者及受众概念都受到了冲击和重构,新的媒介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新媒介素养”概念应运而生。

2.2 媒介素养的现状研究:实证研究为主,注重跨学科的本土化探索

纵观媒介素养的现状研究文献标题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章都采用了“以...为例”体和“基于....的调查”体,他们基本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对不同职业属性的人群(例如高学历者、政府工作者、学生、农民群体或是新闻从业者本身)进行深度访谈,来获得一手的资料,进而探索社会整体媒介素养的现状。

此外,通过在CNKI的学科分类中可以发现,“媒介素养”已然成为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如在法学领域:“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提升警察媒介素养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做好公安工作、促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迈向新台阶的必然要求。”;在心理学领域:“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用户的人格特质和自我效能感对科学信息分享动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积极的个人人格特质和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地激发其科学信息分享动机。”

2.3 媒介素养的综述研究:注重近十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多向比对

西方“媒介素养”研究起步早,成果丰富,体系较为完善;研究重点是特定群体、特定地区的媒介素养状况与特点,媒介素养与民主政治运动的结合。其研究方法多样,学科视角多元。从研究方法上看,综述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调查法和定性研究为主,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基本都以“媒介素养内涵”、“媒介素养研究现状及内容”、“媒介素养研究的不同特点”为主。

2.4 媒介素养的教育研究:主体多样,语境丰富

从国内所有的关于“媒介素养”研究的学术文章及著作数量上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在研究对象上,关注范围比较广,主要是以社会属性,例如职业、社会层次、年龄为基准,分为农民和政府工作人员、精英白领;中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等;并且,在同一领域还会再次根据不同的社会属性继续细分,如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时,还会细分出籍贯、所学专业、每月生活费情况等。总之,研究的人群必定符合多样性、全面性的特征。

并且,在考察媒介素养教育时,涉及到了多种语境,即为研究主题前面加上若干定语,从研究媒介种类上看,有“在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背景下...”等;在社会热点或环境上看,有“在跨国传播视阙下...”等等。并且,在某一小领域当中,还会继续细分,如在电子媒介的背景下,还会限定特殊语境为“网络游戏、直播平台、短视频领域...”等等。

3. 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趋势分析

3.1 强目的性:同时提高三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针对三种人群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要求,这三种人群分别是:公众、传媒从业者和政府与官员。媒介素养研究的最终目的永远都是为了提高受众辨别和选择接受信息的能力,避免受众因为媒介素养的不足而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甚至成为不良信息的鼓吹者,危害社会。

其次,在UGC模式迅速发展的今天,专业的媒体从业者必须充当好引路人和把关人的角色,即无论是在舆论引导还是优质内容生产,还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协调、对媒体与技术的使用上都要处在社会的领先水平。

尽管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不可否认我国的媒体是是党和政府的扩音器。所以,政府及公职人员应该首先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和功能,然后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提高与公众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2 强实践性: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具化媒介素养教育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早期对媒介素养研究多采取比较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文献多体现为理论思辨式。在呼吁媒介素养培养的同时,媒介素养研究逐渐采取调查研究法,转向实证与实践研究,以事实与数据为参照,解释当下媒介素养现状及策略方法的有效性。

今后,媒介素养研究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工具,构建教学体系,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机制。实证研究方法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对媒介素养具体实施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实效检验将成为未来媒介素养研究的热点问题。

3.3 强区分性:主体更加细化,语境更具新媒体特征

从目前的文献表现上来看,研究媒介素养时,已经不仅仅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群体上,已经有了对一些特殊人群的特殊研究。如针对农民群体的:“在农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而要从媒体培训、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培养意见领袖四个方面着手提升农民的媒介素养。”这说明,未来在媒介素养时,可以针对不同的社会学因素将人群细分,如根据“年龄”要素,将人群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根据其特有的社会化行为、习惯对其媒介素养进行分析、评判和教育。

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和普及,现代的媒介环境已然发生了巨大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受众媒介素养的改变。在印刷媒介时代,受众接触媒介的机会少,门槛高,到了电子时代,媒介与信息变得唾手可得,受众面更广,而媒介素养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到了现在的新媒介时代,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已经普及,而信息更是如洪水一般涌到受众面前,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纵观目前已发表的学术文章可发现,许多研究都被定义在了“新媒体视阙”下,也有许多“基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介形态的研究。但随着媒介形态的日益更新,在不同的形态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网络现象,这就意味着,媒介素养研究也要在新媒体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语境,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2] 强月新、陈星: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视角及其现状[J].新闻与写作.2017.6.

[3]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5.

[4]朱颂泽:警察媒介素养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3.

[5]罗子欣:社交媒体中用户人格特质对科学信息分享动机的影响与反思[J].社会科学家.2018.11.

[6]姜文琪、贾宁、刘超:基于SSCI数据库的媒介素养文献综述[J].教育传媒研究.2017.1.

[7]、[8]趙丽、张舒予:媒介素养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教育学、新闻学与传播学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数据[J].电化教育研究.2015.5.

[9]牛新权: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记者,2005.4.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文献综述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