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我见

2020-06-03高志彪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态度素养

高志彪

素养一词,从词义来理解,就是素质和教养,它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简单来说,素养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个维度。一般素养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最起码的,而核心素养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简单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是有着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结合语文学习的过程,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态度、语言积累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的要素。其中,语文态度是必备品质,语言能力是关键要素,人文精神是根本保证,这三者共同构建起一个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体系。

一、语文态度

(一)语文态度的意义

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各项研究表明,人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程度是由态度决定的。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了他们付诸行动的倾向、力量和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教师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和共识:凡是学习态度端正,能自主阅读和积累知识的学生,语文就学得好;反之,那些懒于背诵,书写马虎,不爱阅读的学生,即使思维能力再强,往往语文学习的质量都不高,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厌学、偏科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文学习就是良好态度的学习,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良好态度的养成过程。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正迁移作用,学生会将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迁移到其他学科,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得语文者,得天下。”此话一点都不为过。

“态度决定一切”,这应该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准确的定位了。从学生的语文态度中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的变量,没有了态度,知识和能力是无法形成素养的,具备“核心素养”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个公式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开篇就写着“我是中国人”五个汉字,这既是立德树人,教育学生爱国,认同与归属的需要,更是语文学习首先要明确的态度:我是中国人,我应该好好学习汉语。在某县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检测题中,也将“我是中国人”这五个字的规范書写作为必考内容列入命题计划,而且是每年必考。因为,只有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才能打下学好语文的根基。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态度,如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并尊重多样文化及汲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态度等等。

(二)语文态度的架构

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语文态度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所持有的稳定心理倾向,它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主要包含行为意向、情感和认知三个要素。

1.行为意向,即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情感,是有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渴望,进而付诸行动。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形成良好语文学习的行为意向,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2.情感,即语文学习的兴趣。从个体对事物的态度来说,兴趣有外在与内在之分,二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都是语文学习所必需的。但从本质上来说,建立在内在兴趣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不了动作、表演和游戏,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培养学生对汉字、汉语和汉文的内在兴趣才是更为核心的。

3.认知,即语文学习的习惯。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乐于自主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这句话足以说明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有了正确的方法,经过程序化、反复性的练习,便能成为习惯。关注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学习始终如一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在行为意向、情感和认知这三个要素中,行为意向是启动因素,情感是维持因素,而认知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成语文态度素养。

(三)语文态度的养成

通过分析构成语文态度的三个要素,可以确定语文态度主要包括以下具体指标:

1.语文学习行为意向的形成。如积极参与的意愿、自主合作的意愿、勇于表达的意愿、善于探究的意愿、相互评价的意愿等。

2.语文学习情感兴趣的激发。如认真倾听的兴趣、乐于表达的兴趣、主动阅读的兴趣、规范写字的兴趣等。

3.语文学习认知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批注的习惯、比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等。

二、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就是学好语言。准确地说,“语言能力素养”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因素”。

(一)语言能力素养的构成

从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中可以看出,“语言能力素养”是“一体两翼”的综合体,即语言是主体,情感和思维是两翼。因此,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情感,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1.语言是“主体”要素。语言素养包括三个要素:语言、情感和思维。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它是本质,其他两项都是基本属性,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积累和发展之中,既不能喧宾夺主、凌驾其上,也不能金鸡独立、游离其外。

(1)语言学习的内容。小学生学习的“语言”包括语言知识和积累(字、词、句、段、篇)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习。这里的“写”指的是“写字”,“习”指的是“习作”)。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互为表里,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不能偏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住以下三个关键点:一是在“语言知识”中,“字、词、句”的学习比“段、篇”的学习更为关键,其核心是句子。因为“字、词”是语言的构成单位,而“句”是语言使用的单位,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小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字词之后,就可以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当然,“段”和“篇”不属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练好“句”才是根本。二是在“语言能力”中,“读、写、习”的学习比“听、说”的学习更为关键。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奠定,将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所以,要利用小学生的口语优势,促进“读、写、习”能力的发展,即要高度重视小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训练。三是语言能力的培养比语言知识的学习更为关键。知识需要运用才能形成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积累,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短暂的、零散的,能力是长久的、系统的。知识的学习可以传授,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大量训练才能习得。这就决定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优先和侧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必要性。

(2)语言学习的感受,简称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变化感、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从学生对语感的把握来看,语感有兩个教学特性:一是强调整体把握,立足于语言环境和语言氛围;二是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语言修养,立足于个人的语言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感培养打好基础。

(3)语言学习的品质。学习语言,不能停留在一定的数量和表层上,应该进入到语言品质的习得。小学语文的语言品质主要有语言的完整性、语言的条理性、语言的具体性、语言的组织性、语言的快速性、语言的准确性等。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就应当拥有相应的语言品质。

2.情感是“左翼”要素。从学生语言能力要素的构成中可以看出,情感和思维是其“两翼”。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一般来说,“情感”有比“思维”更重要的意义。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而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所以,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对情感的自身感悟和体验。根据语文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分为三个步骤:

一是诱发情感。语文教学中都会有“情境导入”的环节,或是借助音乐、图片、视频营造一定的氛围,从感观上刺激和促进学生的情感生成,奠定与学习内容相一致的基调。如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乐曲,让学生从音乐的意蕴中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探究欲望,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二是体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品读课文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引导学生比较老汉对待其他党员和对待自己儿子的不同态度,体会他不徇私情、一视同仁、党性至上的高贵品质,并从课文中了解到在其他人都过了河,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时,“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将小伙子推上木桥。”让学生从老汉两次“吼道”中感悟到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体现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对儿子真挚的爱。

三是升华情感。在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课文情感之后,教师要营造氛围,如采用配乐诵读、即兴表演、复述情节、想象续编等形式及时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增强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的感染作用,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如教学《老人与海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要结合课文中描述老人逝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不停飞旋,久久不肯离去的情景,通过视频再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那感人的场景中,让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惜别之情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3.思维是“右翼”要素。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就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而人文性则体现在思维情感的表达上。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上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是语言水平上的思维,且思维发展总是与语言发展同步协调向前发展的。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也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呢?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思维的生发点。语文教材是开放的、多元的、系统的,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及特点,一段文字的关键词、中心句、过渡段以至于每个标点符号都是思维的诱发点。从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过程来看,凡是学生不能理解的字词句段,都是思维的生发点。二是思维的转换点。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要做好两方面的转化,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换。如理解课文时通过篇、句、词、字的逆序式阅读,凭借思想内容,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这就从教学结构上完成了从形象思维训练到抽象思维训练的转换。二是群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相互转换。从语言内容看,凡是能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就可以沿着“个体→群体”和“群体→个体”两种程序进行思维训练。从语言形式看,凡是可用到多种表达形式的地方,都具有训练个体思维的价值。

(二)语言学习过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来表达一定的思想的,是特定内容和特定形式的统一体。因此,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语文不仅要注意理解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并把语言表达形式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

1.表达方式(如用词、句式、句型、语段结构、谋篇布局等)。语言表达是一个技术活,不少人都认为多读书就能善表达,其实不然。阅读只是一个素材积累的过程,读得多不一定就能写得好,表达得清楚。所以,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课文,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才能将阅读中的积累用活。否则,再多的阅读只会成为堆积物,没有任何意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对偶等)。如《匆匆》(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通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样一组排比句来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接着课文又通过连用设问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的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作者在文章中通过排比和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吸引力,把时光易逝、光阴易老的主题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

3.作者思维。从观察的角度看,《记金花的双龙洞》(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是按照“洞外—进洞—出洞”的浏览顺序记叙的;《花钟》(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是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来描写各种花开放的样子。从写作的构思看,《陶罐和鐵罐》(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则是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来阐述的;《爬山虎的脚》(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采用了三次出现爬山虎的反复方式来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刷子李》(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则是用了“一波三折”的方式来介绍人物的,这些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作者思维方式的好素材。

(三)语言能力素养的层次

语言能力素养有四个层次:阅读、理解、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力要着重于“积累”和“运用”两个方面。

1.积累语言。包括语言知识的积累、语感的积累、语言法则的积累和规范语言的积累四个方面。

2.运用语言。从知识方面包括了字词运用、句子运用、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字词运用和句子运用,第二学段侧重句子运用和语段运用,第三学段侧重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从能力方面包括了听话运用、说话运用、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同样,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听话运用和说话运用,第二学段侧重阅读运用,第三学段侧重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

三、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关切和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及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一般说来,人文素养主要由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等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语文的人文精神的意义

在人文素养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为主要标志的,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都自然地表露在语言之中。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及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高度来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二)语文的人文精神的内容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以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素养为例,教师应让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学习策略。

1.汉字的字理。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造字原理和规则。在古代,汉字都是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来构造的。学生掌握了汉字的字理,不仅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而且便于理解字义。比如小学阶段的“形声字”教学,就可以通过讲解字理来避开枯燥的文字描述,把汉字的字理知识与汉字字形、精美的图形有机结合起来。

2.汉字的演化。在汉字教学中,教师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展现汉字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其字形、字义的变化,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每个汉字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并不是逢字必讲其演化,而是一节课选择一两个重点字即可,有所渗透,逐步积累。

3.汉字的故事。故事不仅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让汉字教学讲得有理有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与汉字有关的故事结合教材内容讲述,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化习俗等,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语文的人文精神的养成

1.在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语言具有人文底蕴,在精彩的语言中人文底蕴更为丰富和深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情景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写,让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中强化人文意识。

2.在语言的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文字是有温度的。语文的人文精神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需要学生去用心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来领略其背后之意义。随着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增强,学生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观念也就能日趋完善。

3.在语言品读中体会人文意蕴。朗读是体会文字符号背后思想情感的最好方式。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态度素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