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调适研究

2020-06-03唐经薇刘晓

职业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认知

唐经薇 刘晓

摘要:基于现有研究,从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心理调适内涵、心理调适作用机制等方面,构建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调适框架,阐述影响选手心理波动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路径。心理调适实施过程要注意区分不同竞赛阶段选手的认知评价,从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入手,根据不同阶段选手的具体心理需求,使用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更好地解决选手已有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技能。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调适;ABC理论;认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5-0056-06

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对完善我国人才培养结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实施路径之一便是深化职业技能竞赛。大赛的开展得到各地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

近几年,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研究成果大幅增长。学术界不再局限于选手技能水平研究,而开始将研究视野投射到选手心理因素对竞赛的影响上。在理论研究方面,赵坚、谢利苹等探讨了选手在竞赛期间的心理问题种类,心理问题对竞赛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原因[1-2];张如意、王宁等认为,心理训练、心理调适能够给予选手一定帮助,强调需要在多方面培养选手的心理品质[3-4]。在实证研究方面,徐大真、徐明等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分析了选手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类型及表现程度[5-6];杨玉兰、唐立等通过对选手进行心理干预评估了心理调适和心理训练对选手心理影响的效果[7-8]。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已梳理出选手在竞赛期间心理问题的种类,明确了心理调适和训练对选手的重要作用,但仍未触及“影响选手心理波动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对参赛选手的心理调适、训练策略未能寻找到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点。随着选手心理压力问题日益凸显,心理素质稳定程度将直接影响选手在赛场上技能水平的发挥[9]。参赛选手心理调适机制的构建工作刻不容缓。

一、参赛选手心理调适的内涵界定

心理调适又称心理调节,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适应不同环境、不同生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调适不仅可以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还可以改善个体不良心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未对心理调适的内涵作出统一的概念界定,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内容和功能两个方面。一部分学者从心理调适内容出发,界定心理调适是对个体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过程进行改造的调节过程。詹尼弗(Jennifer E)认为运动员的心理调适是通过自我谈话、意象等方式促进心理技能提升的过程[10]。郭晓飞将心理调适定义为调整个体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调节,其核心在于培养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的过程[11]。有学者认为,心理调适是对个体的自我规划、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强化过程,旨在培养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12]。学者普遍认为,心理调适是使个体更好地应对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还有学者对个体应对其能力范围外的认知和行为进行研究,认为心理调适在内在与外在的特定环境需求存在独特的不平衡[13]。孙钱章认为,心理调适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能够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适应和调节外界环境[14]。而崔景贵、丁海萍等认为心理调适是对选手在赛前、中、后期心理问题和低心理技能的改善,是帮助选手形成积极认知,促使选手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提升选手有关竞赛心理技能的重要途径[15-16]。可见,多数学者对心理调适的定义是以内容或功能价值为导向,内容较为宽泛,未涉及核心概念,对心理调适的作用过程缺乏关注,但对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心理调适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即可以从参赛选手的“认知”与“自我”出发明确心理调适的内涵。

认知是个体对自我和周围环境的知觉和评价,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17]。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对环境、他人和自我的认知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选手心理问题和低心理技能的產生,很可能是受到其对环境和自我评价的影响。基于此,得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对参赛选手的心理调适若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则能够达到改善其心理问题和提升低心理技能的目的。由此,基于认知视角,可将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心理调适定义为:针对选手在竞赛全程中的心理状态,通过对选手自身和周围环境的重新审视来调适其已有的对人或事物的评价,从而改善选手的心理问题,提升与竞赛相关的动机、自信程度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心理技能的一种有效措施。

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调适的内涵外延还应包括以下维度。首先,选手的心理状态应涉及竞赛的全程。其次,心理调适的内容是心理问题和心理技能,而心理问题包含了对人和事的评价问题和外在的情绪行为表现问题,心理技能包含了同竞赛相关的心理品质及自我控制能力。再次,心理调适的关键是让选手意识到已有认知评价并重新审视评价,通过再评价的方式形成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评价。最后,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调适的目的是缓解选手的心理问题,强化选手相应的竞赛心理技能,为竞赛的平稳发挥做好心理准备。

二、参赛选手心理调适的作用机制

心理调适的作用机制是帮助个体明确其心理问题来源和认知评价类别,引导个体明确具体的不合理评价,帮助个体对在自我、他人和周围环境中形成的不合理评价进行认知重构,积累积极评价经验,从而提升个体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调适是选手或他人通过使用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帮助选手强化或改善评价,建立自我对竞赛的正确认识,进一步促进选手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由于这个过程依赖选手的认知形成和变化,可结合ABC理论来详细阐述心理调适的作用机制。

(一)认知视角下参赛选手心理问题的成因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著名的ABC理论,该理论从认知的视角诠释了个体情绪产生的过程。埃利斯认为,ABC理论存在的前提是个体具有自己的目标G(gold)。而个体在为追求G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激发事件A(activating)。当A出现时,个体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某种认知B(belief),由于B的形成,促使个体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C(consequence)[18]。

ABC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个体在追求目标遭遇外界激发事件时,A只是决定个体情绪行为产生的间接原因,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则是个体对待该事件所生成的认知B。例如,两名参赛选手遭遇同样的激发事件“训练绩效经常不达标”,导致了他们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在总结时,甲认为自己很笨,能力不行,不适合参加比赛,而乙则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了获得更好的绩效继续努力练习,争取提升能力。可见,错误、非理性的认知和信念使个体情绪低落,感到自卑,导致不适当的情绪行为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正确的认知使个体形成合理的信念,没有出现不当的情绪行为和心理问题。而该理论对应的合理情绪疗法强调要以理性控制非理性认知,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的方式,帮助选手改变认知,以减少由非理性认知带来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技能。

由此可见,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技能的高低及所有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事物认知的影响。

(二)ABC理论在参赛选手心理调适中的作用机制

能够激发选手心理变化的事件可分为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激发事件,选手会因此形成某种评价。这种评价若存在不合理性,则会导致选手的心理问题和低心理状况的出现,这时就需要对选手进行心理调适。为了清楚地表示以ABC认知理论为核心的心理调适过程,笔者构建了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调适作用机制框架(见图1)。

1.明确选手认知类别

心理调适能够帮助选手找准心理定位,把握心理问题的来源。心理调适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并不是个体的愿望,而是能够促使愿望达成的心理因子,这个心理因子就是个体的认知。认知包含个体对自我、他人及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评价。例如,改变选手的焦虑并不是心理调适的真正目标,它只是一种愿望,而真正的目标是改变选手出现这种焦虑之前所形成的对某一激发事件的某种认知评价。心理调适最初帮助选手意识到他的心理问题源自其认知本身,而非他人或外界环境。个体面对某种激发事件时会形成某种评价,由于个体已有经验的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会形成不同的评价。如果经验不足,个体就无法对激发事件进行正确评价,从而导致心理问题产生[19]。心理调适帮助选手明确其评价类别,明确这种评价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消极评价。在帮助选手明确心理问题来源和评价类型的过程中,选手又形成了关于自我、他人和环境的意识与评价的经验。这种经验将进一步帮助选手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竞赛心理技能的需求程度,让选手能够明确自信等心理技能应达到何种程度才能使自身心理平衡。正确的心理调适能够帮助选手明确目标和愿望,帮助选手更好地认识心理问题来源和明确认知类别。

2.引导选手进行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个体在原有事件基础上,重新对原有事件和已有认知进行再分析评价,形成新的认知评价的过程[20]。心理调适能够引导选手对已有认知评价进行反思,发现不合理评价,重新构建有利于心理平衡的积极认知评价。明确评价类型后,心理调适会进一步引导选手反思其评价的出错点,在出错点上重构认知。例如,选手在训练时成绩低于对手,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丧失了自信,导致情绪低落。这种心理是一种激发事件,丧失自信和情绪低落是心理问题影响的结果。认知重构有两个作用:一是使选手接受其评价是不合理的;二是使选手接受新的认知评价。假如选手意识到他的评价是不合理的,认知重构会通过建立相关的新评价来取代这种行为,直到选手接受不合理评价的存在,心理调适正式开始对选手真正的评价错误点进行认知重构,而认知重构过程并不能立即实现个体的愿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消除不合理评价需要经过“重构—再重构”的过程,帮助选手的认知从“我缺乏相应的能力”转变为“我只是状态不对,才没发挥好”、“场地是对手的,我们没有对手熟悉”等认知评价。虽然选手只是对自我评价不合理,但是帮助选手在自我、他人和环境三方面进行认知重构,构建不同类型的认知来淡化和替代原有的认知,或许能更有效地帮助个体消除不合理评价。在认知重构的过程中,个体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并且思维、概念形成等多种心理品质参与其中。这些品质调动个体心理防御机制帮助其进行认知转变,达到心理需求[21]。而个体的心理品质又受到家庭、社会文化、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个体在心理调适过程中,其接受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都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帮助个体进行认知重构时,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品质在调适方法和形式上仔细考量。只有适合的方法、形式和言语,才能帮助个体对激发事件重新进行定义,构建积极认知。因此,心理调适可帮助选手发现并接受其不合理认知,通过认知重构形成积极认知,消除心理问题,改善选手较低的心理技能。

3.培养选手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在帮助个体的过程中,心理调适可教会个体如何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培养了选手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心理调适是当个体在遭受挫折或失败后,借助一种或多种心理防御机制自主改变或强化自己的目标,降低或强化自己的期望值,使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行为活动适应于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减轻心理冲突、恢复心态平衡的心理调节过程[22]。换句话说,当因个体面临消极激发事件出现负性情绪反应时,他能够正确认知并对其表现进行调节,这个过程不需要他人的幫助,也能保证不出现心理问题。个体在接受心理调适进行认知重构的过程中,会主动学习在面临这种环境时该想什么、做什么才是对他有利的,那么他可能将形成同等情境下的人生态度[23]。个体接纳并内化心理调适传递的对事物的正确评价,形成了某种人生态度,整个过程成为个体的过去经验之一。当个体再次面临某种不利情境时,这种经验会帮助他对现有情境进行评价并维持心理平衡,这种情境下的良好心态,又将进一步丰富他的认知评价经验,如此往复,这种认知评价经验的堆积能够促进个体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增长。例如,选手在赛前获得了对某一事件的认知评价经验,学会了如何保持自己的自信和动机等,这种经验能够帮助其在赛前自主调节不合理信念,或保证其直接形成合理的评价。随着经验的积累,选手能够很好地对消极事件进行定位,也能在面临赛中和赛后挫折时形成更为合理的认知评价。

综上所述,以认知为核心的心理调适能够帮助选手明确认知类别,定位具体的不合理评价并使其接纳,进一步引导其重新构建有利于心理发展的认知评价,提升选手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其对自我、他人和周围环境认知评价中的自我调节,解决心理问题及提升心理技能。

三、参赛选手心理调适的实施路径

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也是参赛选手。他们要经历的是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其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会明显大于普通学生。许多选手在训练初期还保持着相对平和的心理状态,但无法保证所有选手在长期的训练和参赛过程中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此,各大职业院校的心理调适训练要早于技能训练,并应将心理调适作为长期性的心理建设工程。

(一)赛前阶段

在赛前阶段,选手的心态会随着技能成长及周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学校会选择在技能大赛前对选手进行集中训练,指导教师按照实际训练成绩制定最终参赛选手名单。选手可能会有“我如果不能被选入比赛,这段时间的努力就白费了”、“我一定要进入比赛,进不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等想法。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消除不合理评价,并教会其如何完成自我心态的转变。在训练中,学生还可能面临多次失败的情况,会出现“失败这么多次,老师肯定不会选我”、“总不成功,我不适合参加比赛”等自我评价。指导教师可使用目标设置训练,使选手通过完成分项任务逐步增强成就动机。

最终,总会有学生无缘比赛。这些学生心中难免有所不甘,有的学生会出现“凭什么不选我,老师对我有意见”等想法。这需要心理教师和指导教师对落选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教师可使用三栏目技术①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重新评价。指导教师要详细说明淘汰理由,总结训练得失,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消沉低落的学生甚至会认为“我真差劲,比赛名额没拿到,学业也荒废了”。这需要心理教师给予言语激励,引导他们正确总结训练过程中的收获。指导教师也要尽量总结选手在训练期间的优点,避免过多涉及缺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普遍稳步上升,但有的选手技能水平也会停滞不前,出现“高原现象”。这会使选手认为“练习这么长时间水平都没有提高,我肯定拿不到奖项了”。心理教师可使用表象练习,帮助选手建立成功情境的表象,并让选手意识到技能水平虽然暂时没有提升,但现有水平已经达到竞赛标准,以此增强选手的信心。同时,由于训练形式单一,选手可能会出现“心理饱和”的现象,对训练开始厌烦。指导教师应让选手休息一段时间,心理教师可以使用放松训练来减缓选手的烦躁感。

(二)赛中阶段

赛中阶段的心理调适应放在临赛前,内容是与临赛前相关的心理状态调适,以建设心理防线。在此过程中,选手较为典型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克拉克现象”,如许多选手连续两年参加大赛,在临赛时可能会出现“我上次得了一等奖,这次若拿不到一等奖,肯定会被人嘲笑”、“我上次因为某原因失败了,这次很害怕再出现同样的情况”等想法。心理教师不仅需要使用言语技術和三栏目技术引导选手进行思维变换,还需按照ABC理论的流程引导选手进行认知重构。

除了存在“克拉克现象”的选手,在临赛期间没有竞赛经验的选手可能有担心出现意外的想法,如“虽然平时练得好,但是我很怕突然出现某种不好的情况”等。心理教师需在赛前使用目标设置训练尽量帮助选手建设一道能够抵御各种意外情况的心理防线。教师应根据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困难做好应对计划,以防在比赛出现突发状况时选手束手无策。由于赛场环境的不可控性,如摄像师、裁判等工作人员的走动或其他选手发出较大声响,易使选手被外界环境影响,在临赛训练中,教师应使用心理技能训练中的注意力训练,提高选手抗干扰的能力。

在组织选手进行不同场地的拉练和模拟训练时,有的选手可能会受其他学校选手的影响,产生“我和别人差距那么大,我肯定会输”等想法。这时,除了强化选手已有的技能,教师还需帮助选手建立其他类型的认知评价来替换现有的认知评价,分散其对原评价的注意力。教师可使用他人在这方面如何考量并且成功的案例,组织选手进行集体讨论,通过具体示例激发选手对自身的思考,转变关注视角。

(三)赛后阶段

比赛结束并不代表选手的心理调适就此结束。赛后选手会因比赛成绩产生不同的认知评价,对选手需按现实情况和心理情境分类进行心理干预。对于获奖且心情愉悦的选手,指导教师和心理教师需开展会谈,除了祝贺他们取得优异成绩外,还要防止其在对自我和环境的评价方面形成过高评价。对于未获奖和比赛结果与预期不一致的选手,很大程度上会形成对自我的消极评价,认为“我没有拿奖,同学和老师肯定觉得我很没用”。这时,需要心理教师以真诚的态度表达对选手的尊重,从行动上让选手意识到暂时的失利并不会影响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对他们的认可。同时,对于这类参赛选手的同学、班主任和父母,指导教师也要说明情况,并进行语言和态度上的指导。对于比赛结果非常不理想的选手,应当引导其重新构建对自我的积极评价,防止因失败而自卑;也可以组织一场会谈和团体辅导,引用生活中的案例,使他们能够以更加正确的心态面对失败与不如意;应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用三栏目技术让选手重新审视他人和环境。

综上所述,针对参赛选手的心理调适,需从自我、他人、环境等不同类别评价进行干预。整个过程将有助于选手提升他们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助力选手的心理与技能发展。虽然笔者根据心理调适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实施路径,但个体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对于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心理调适,除了寻求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法外,还需考虑其系统性、连贯性及与技能训练的匹配性。研究者的视野应不断扩展,挖掘更多潜在的、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影响因素,设计更加合理且符合职业院校现实情况的心理训练方案,并尝试投入实际训练,帮助职业技能大赛选手更好地应对赛前、赛中及赛后的各类情况,使选手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比赛。

注释:

①三栏目技术是逐步引导个体通过文字呈现的形式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主要包含随想、认知失真、合理思想等三部分。

参考文献:

[1]赵坚.职业技能大赛前参赛选手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J].职业,2011(17):81-82.

[2]谢利苹.职业技能大赛中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4):112-115.

[3]张如意,徐大真.心理训练对世界技能大赛的作用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88-91.

[4]王宁.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心理调节研究[J].职业,2016(18):42-43.

[5]徐大真.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手的心理技能训练研究[J].职业技術教育,2014(10):40-44.

[6]徐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心理发展的规律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烹饪专业国赛集训队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5(18):66-68.

[7]杨玉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因技能大赛失败导致一般心理问题咨询一例[J].校园心理,2012(6):423-426.

[8]唐立,张莎.团体辅导对提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57-59.

[9]李艳,徐大真.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训练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1):71-74.

[10]Jennifer E Carter, Stephen Graef. Mental Skills for Endurance Sports[M]. Berlin: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6-15.

[11]郭晓飞.心理调节的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

[12]Xue Wang.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elf-Management[A]. In:Wenjiang Du(eds.).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C]. London:Springer,2014:537-543.

[13]Ying He. The Study on Sport Psychological Skills and Coping Styles of High-level Wrestling Athletes[A]. In: Xu J, Fry J, Lev BandHajiyev A(ed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C]. Berlin Heidelber:Springer,2014:327-334.

[14]孙钱章.实用领导科学大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22.

[15]崔景贵,黄亮.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分析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73-78.

[16]丁海萍,许朋朋.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选手心理技能训练对策[J].高教学刊,2018(19):170-172.

[17]乔纳森·布朗.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8.

[18]Ellis A. The Revised ABC'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J]. Journa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1991(3):139-172.

[19]Ellis A.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Beliefs 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J].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1990(8):221-233.

[20]Ziegler D J. The Possible Place of Cognitive Appraisal in the ABC Model Underlying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J].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001(3):137-152.

[21]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62.

[22]郭然.自我心理调适[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1-3.

[23]Ellis A. Overcoming Resistance: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with Difficult Clients[M]. New York: Springer,1985:332.

(责任编辑:张维佳)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for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or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ANG Jing-wei,LIU Xiao

猜你喜欢

心理调适认知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高三,我这样帮学生进行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