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文化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2020-06-01彭精卫李红梅

桂海论丛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工匠精神

彭精卫 李红梅

摘要:工匠精神具有丰厚的伦理意蕴,它的产生、内涵及价值与伦理文化中的道德起源、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伦理文化的视角去思考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不仅有利于充分地发挥人生观、价值观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也有利于借助职业道德建设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深厚肥沃的土壤,还有利于借鉴伦理文化中的教育方法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鉴于此,文章侧重于从三个方面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寻找适宜的路径,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榜样示范的作用和借鉴古今中外伦理文化中优秀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伦理文化;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1-0078-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学术界也从不同的视角对如何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为我国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技师队伍;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来激发从业人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从政治学的视角看,培育工匠精神有赖于政府对良好市场环境的营造,要有严格的市场监管,也要有高标准高品质的“工匠制度”。本文主要从伦理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伦理文化意蕴,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深入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层面,需要吸取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营养成分,需要借鉴古今中外伦理文化中优秀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意蕴

工匠精神往往通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秀的职业品质表现出来,这些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来源于工匠们长期的职业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处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工匠身上,从而让工匠越来越优秀。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属于伦理文化的范畴,在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伦理文化视角来看,工匠精神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工作伦理。作为一种工作伦理,工匠精神具有丰厚的伦理意蕴。”[1]其丰厚的伦理文化意蕴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工匠精神的产生与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探讨工匠精神的产生,首先需要追溯工匠是怎么产生的。从词源学的角度去看,工匠一词最先来源于拉丁语“ars”,其涵义是把某种东西“聚拢、捏合并进行塑形”,后来在人类生活实践过程中渐渐演变成“art”,表示“技巧、技能、技艺”等意思,当大家称呼专门从事这一种劳动的人群时,“artisan”一词作为工匠、手工艺人的意思便应运而生。关于工匠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词源学视角表达了非常相似的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工匠的出现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分工的结果。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原始人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物质生活资料也随之丰富,在制造工具方面表现优异的一部分人便分离了出来,这部分人在部落内部的劳动中渐渐被安排来重点从事制造工具的活动,当原始人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种类越来越多,制造技术也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手工业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工匠作为手工业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出现了。据考古记载,在仰韶文化时期,制陶技术就已经蕴含了很多的工序,一个陶制成品往往要经过选土、制坯、修饰、着色、烧制等多种工序,如此复杂的生产活动需要由少数拥有技术专长的人来主导,这些拥有技术专长的人实际上就是工匠的早期形态。当工匠开始作为一个群体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发挥作用的时候,特别是随着社会对工匠劳动观念认知的不断解放和工匠劳动价值评价的不断提高,工匠精神便应运而生了,并且以其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和精雕细琢的专业技能而日趋丰满。一言以蔽之,工匠精神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劳动。

把工匠精神的产生放在道德起源的视域中思考,工匠精神便蕴含了非常浓郁的伦理文化色彩,不仅工匠精神的产生与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是一致性的,而且工匠精神本身就是道德呼唤的结果。道德起源在伦理学史上始终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呈现出了不同的学说,如“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等,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了这些旧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等道德起源观点,并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我们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来认识和把握道德起源问题,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只能是劳动。从这个方面上来说,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与工匠精神的产生是一致的,都是劳动。随着劳动活动越来越复杂,曾经靠劳动本身来维系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就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风俗习惯和道德作为一种新的东西就在其中开始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体现在手工业需求中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等重要品质也就成了社会道德的一个必然要求了,这种要求最终以工匠精神的成果展现了出来。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016年,工匠精神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其内涵,人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给出了很多关键词予以阐释,如“严谨”“专注”“精益求精”“淡泊宁静”“不图名利”“注重细节”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需要培育以创新进取、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德技双馨为主要内涵的工匠精神。

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工作伦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创新进取、德技双馨实际上也是职业生活中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有很多,但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通过与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主要内涵上基本一致。爱岗敬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要求工匠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工匠内在道德,“对工匠而言,敬业是工匠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认同与敬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远远胜过这种职业给自己带来的财富。一个敬业的工匠必定是一个耐得寂寞、抗得诱惑的人,必定是一个兢兢业业把职业当事业的人。”[1]一个兢兢业业把职业当事业的人也必定会展现出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工匠精神强调的德艺双馨之德,实际上也是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高度概括。

(三)工匠精神的价值和道德的评价

工匠精神不仅对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价值,而且对个体的发展和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需要工匠精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强调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离不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时至今日,尽管我国的制造业总产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然出现不少国人热衷于去国外哄抢购买电饭煲、保温杯、马桶盖等日用产品,这折射出我国工业制品的工艺、质量等问题,而工匠精神是品质和品牌的重要保证。据统计,日本长寿企业的数量全球第一,百年企业50000余家,二百年企业3146家,五百年企业39家,千年企业9家。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3]在国外长寿企业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在其中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其次,个体的发展和完善也离不开工匠精神。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一种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的一种需要。工匠精神强调的精益求精和极致品质的追求,也就是个体努力实现自己潜力的需要,进而达到个体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的需要。

道德评价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道德活动,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有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两种最基本的方式。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工匠精神的价值实际上也是体现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上,探讨工匠精神的意义和效用也需要从道德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予以思考。道德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善恶上的自我认知,是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所作的道德判断,其目的“主要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从而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4]工匠精神强调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完善等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道德的自我评价的必然要求;道德的社会评价,主要是指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往往代表的是大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具有特殊的权威性,而工匠精神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强调对工作始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这实际上就是从业人员在考虑社会舆论对自己行为选择的评价,是道德社会评价的重要体现。

二、伦理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伦理文化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主要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引领作用,也表现在职业道德建设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的肥沃土壤,还表现在伦理文化中的教育方法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的方法论指导。

首先,伦理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5]人生观是伦理学体系中人生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面,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在个体生活中的综合反映,是工匠在职业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人生观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而其中的人生价值引导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价值观教育上,一方面要引导工匠积极主动地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倡导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反复改进和不断完善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引导工匠积极主动地实现社会价值,注重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其次,伦理文化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深厚肥沃的土壤。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要求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最具体、最经常、最丰富的地方。工匠精神的培育应立足于各种生动而具体的职业道德实践,从业人员只有通过在职业道德的具体切身体验中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感染到匠心品质。“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这句雨果曾经说过的话被来自哈尔滨的三八红旗手、荀笑红娓娓道来,还说做好井下清掏作业这份“苦、脏、累、险、毒”的活,是工作的价值和尊严。荀笑红的工作感悟实际上就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表达,而这种感悟和表达是在具体的职业道德生活中日渐形成的。

最后,伦理文化中的教育方法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伦理文化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方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道德教育方面如立体多面的道德教育方法、个人示范和典型诱导的方法、集体和社会影响的方法等,道德修养方面如学习的方法、省察克治的方法、积善的方法、慎独的方法等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它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方法,伦理文化中的这些方法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好方法,可以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论指导。比如说慎独的方法,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该方法强调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更加注重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操守,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工匠精神的培育非常有意义,培育工匠精神也需要从业人员坚持慎独,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要一样,使自己的匠心品质纯净高尚。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伦理文化路径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从伦理文化的视角来看,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让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从业人员走向大国工匠的前提与基础。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培育工匠精神还需要借助于榜样的力量,只有让从业人员在感受真实而高大的榜样中自我反省、自我超越,匠心品质才会在个体中成为现实。但是,对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从业人员而言,如何保证价值观的正确性和示范榜样的合适性呢?这就需要有历史的眼光,需要把现时代的工匠精神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思考,需要借鉴古今中外伦理文化中优秀的工匠精神。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伦理文化的核心,也是培育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备正确价值观是走向大国工匠的前提和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倡导爱岗敬业、尊重劳动、优雅生存等有利于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成长的价值观,反对急功近利、职业歧视、敷衍塞责等严重阻碍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成长的价值观。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劳动实践活动中物质利益的回报,对“短平快”的生产经营模式趋之若鹜,而对于精神层面的归属、劳动的真正价值等问题却关心甚少;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潮流中,各种思想文化呈现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复杂多变、多元多样。所以,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工匠精神培育上何为正确的价值观、何为错误的价值观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知”的问题。其次要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价值观,下好落细、落小、落实的功夫。“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6]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就是要切实做到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于实处用力,让爱岗敬业、尊重劳动、优雅生存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二)注重榜样示范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榜样选择得真实、感人、高大、合宜的时候,从业人员的匠心品质便会由此而受到深刻的影响和提高,工匠精神也因此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弘扬。2017年,高凤林荣获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他虽然是“站在巅峰上的中国技师”,但这样的榜样是真实的、高大的,是深刻地影响着新时代广大从业人员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必将鼓舞着更多的从业人员迈入大国工匠的征途。李克强总理指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7]

榜样示范是通过具有榜样意义的人或事的警示警戒、引导示范作用,教育人们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让榜样示范在培育工匠精神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一方面要注重对榜样的观察。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8]63“观察者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8]49。另一方面要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蕴含工匠精神的榜样得到更广泛的传播。2014年,New Balance发布了《致匠心》这部宣传片,在片中,一位工厂工匠和一位音乐人各自聚精会神地完成手中的作品,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载体,该宣传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工匠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式的效果。

(三)借鉴古今中外伦理文化中优秀的工匠精神

在人類伦理文化史上,工匠精神很早就出现了,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特色的工匠精神,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国家往往也呈现出各具民族特色的工匠精神,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这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但特殊性中蕴含着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从中借鉴优秀的工匠精神。

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伦理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精髓。“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承袭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中对至善理念的追求和遵循法律规范的意识,中世纪为上帝光荣劳动的观念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它侧重标准程序,讲究精准实证,强调执行和遵循。”[9]“侧重标准程序,讲究精准实证,强调执行和遵循”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认真踏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反作用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自然就呈现了高质量的产品。德国海里派克直升机责任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柳青曾表示,在飞机安装的时候如果掉了一个螺丝钉,死活都要找出来。螺丝钉虽小,但其中折射出的是一种精雕细琢、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匠需要这种精神,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也离不开这种工匠精神。

继承发扬我国古代伦理文化中“工匠精神”的优秀传统。我国古代伦理文化中有许多蕴含“工匠精神”的内容,如敬业乐群,古谚有云:“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与千倾良田相比较,掌握一门技术更为重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拜师学艺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对待手艺师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这些口口相传的谚语,实际上都是在强调敬业乐群的重要性,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又如创新求变,据《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0]这里的“巧”就是手工技巧,这种创新求变的传统被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造纸术,“蔡侯纸”的发明是蔡伦专心钻研造纸技术的结果,更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简帛的创新发展。

总之,伦理文化是工匠精神的灵魂,从伦理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既需要注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又需要注重榜样示范的作用,还需要借鉴古今中外伦理文化中优秀的工匠精神。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为培育工匠精神注入源源不竭的道德力量。

参考文献:

[1]喻文德.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6(6):6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11.

[4]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30.

[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7]李克强.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DB/ OL].http://news.youth.cn/gn/201603/t20160329_7794 887.htm,2016-3-29.

[8]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49.

[9]孙清华.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传承[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1.

[10]闻人军译注.考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责任编辑陆昱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工匠精神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