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微课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0-05-30姜华萍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选点精准微课

姜华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教育界实施了空前规模的在线教学,简洁实用的微课研发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新技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服务广大一线教师、学生,及时进行了相关在线优质课程资源的评选。笔者在最近的初中语文微课评选中发现,很多参赛教师与时俱进,在微课录制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在微课设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整个微课作品质量不佳。

一、微课设计常见问题

总体来看,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点不精准

选点,指的是确定微课中须重点讲解的内容,可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选点不精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理解什么是“微课”。有的教师按课堂教学流程把45分钟的一节课分成若干小块,以为把长时间分割成短时间就成了微课,却不知道微课的基本特征除了“微”(不超10分钟),还要“小”(容量小、选点小)和“精”(设计精致、紧凑)。二是内容多而杂乱。有的教师为设计一个微课往往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设计时又不舍得割舍,势必造成微课内容杂乱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三是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确。随着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部分教师对新增课文的解读有所偏差。如八年级上册《蝉》属于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有的教师从三个角度选点,设计了三个微课,分别是《明蝉叙,悟蝉理》(从蝉的一生中悟到了什么道理),《化蝉诗,品蝉言》(以散文诗的形式将文章化為《幼虫之歌》《成虫之歌》《蝉之歌》,在散文诗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彰蝉情,吟蝉歌》(体悟作者对蝉的人文主义关怀,号召学生关爱动物,敬重生命)。这种把说明文当成散文来设计教学的做法,导致选点偏离。

2.设计理念不科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一些参赛教师认为微课视频既然没有学生参与,主角就应该是教师,于是开始了填鸭式的满堂灌,缺乏问题情境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忽视学生认知活动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表现形式上,传授知识型较多,程序型、建构型、技能训练型、实践操作型等理念明显缺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

3.引领不到位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感知,忽视深度思维。有的教师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的微课设计,用很多张精美的图片和航拍视频加以呈现,但对文本内容仅停留在感知外观、浏览、知晓的浅学习层面,对知识内核的解读不深。二是缺少问题引导与拓展整合,忽视对文章内容的引发思考和整合提升。教师一味高密度地呈现知识点,没有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4.内容与结构不完整

在内容上,知识碎片化,什么都想教,什么都教不透彻。在结构上,缺少片头,忽视导入、问题出示、练习、拓展或迁移、小结等环节,或者有的环节流于形式、低效甚至无效。整体来看,微课设计不系统、不完整、无提升,与后续学习环节脱节。

5.时长控制不得当

本次评选的优质课程资源要求以微课资源包的形式上报参评。微课资源包以一节课为单位进行开发,即参评人以一节课为单位,根据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或重难点问题,开发2~4个微课。有的教师给一篇文章设计了4个微课,每个微课将近10分钟,全程下来仅教师讲授的时间就将近40分钟,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几乎没有,整节课塞得满满的,师生都很累。

二、优质微课设计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能自行设计制作出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

1.精准选点

微课设计的核心是精准选点。一个微课应该主要关注一个重要的点,选点一定要准确,以实现点对点的精准击破。若知识点繁多,内容势必庞大,也就不能称作微课了。那么如何精准选点呢?

第一,依据“单元导语”精准选点。

统编教材一个非常实用的变化就是每个单元前增加了单元导语。单元导语一般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是该单元的人文目标,第二段是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教读课文”可以紧扣单元导语来精准定点。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的微课设计,就可以从两个视角切入:一个是紧扣单元人文目标“人生”,设计微课《诸葛亮的光辉人生》,以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最有价值?或者说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导入,引领学生了解诸葛亮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另一个是解读文眼“静”字,设计微课《君子之“静”》,按照文言文教学“文言并重”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从造字法人手,理解“静”字的丰厚内涵——静能修身,静能致远,静是“成学”“成才”的源头,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拓展。

第二,依据文后“思考探究”精准选点。

统编教材助读系统如课后的“思考探究”等,很好地为我们解决了“教什么”和“怎么教”两大问题,教师只要用心研读,很容易对每节课(包括微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的“思考探究”有四道题。根据“思考探究一”,可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了解《观沧海》作者的生平,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等去考察作品的内容。根据“思考探究二”,可以从解读“杨花”“子规”“意象”的角度来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根据“思考探究三”,可以从抓关键句的角度切入,理解《次北固山下》的理趣。根据“思考探究四”,可以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借景抒情”。由此,可以对应四首古诗,设计四个微课,每个微课选取一个突破口,从不同维度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第三,依据文后“阅读提示”精准选点。

统编教材每篇自读课文后面都有“阅读提示”,教师可以紧扣“阅读提示”精准选点。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顾茅庐》,根据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很容易找到本课的切入视角——从诸葛亮的出场看小说的铺垫技巧,引领学生由读到写,读写联动。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生为本是教育理念的核心。那么,在微课设计中,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呢?

第一,遵循规律,贴合学情,循序渐进。

以设计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微课为例,教师可以紧扣“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这个单元目标选点,加强朗读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母亲前后的语言,比较朗读时语气、节奏的变化,体会语言表达的不同感情: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轻柔、商量的语气。因为作者当时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母亲试图通过出门看花转移儿子的注意力。)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恳切、央求的语气。此时母亲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担心以后没人推儿子出去看花。)

“還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急促、高兴的语气。表达了母亲听到儿子同意出门看菊花时的欣喜。)

第二,问题导向,思维碰撞,实践拓展。

有人认为,微课视频没有学生参与,就不用考虑师生对话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师生对话是课堂的基本形态,是思维与思维之间的碰撞。设计微课时,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视角,设立“情境化思考”“角色化实践”,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设置、思考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与前后勾连,教学范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

3.教授方法

微课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设计要求更高,既要有任务驱动,又要语言精练,直奔正题,重难点突出,提问巧妙,小结有力。其重点是让学生习得方法,引领学生掌握深度学习的技能。

第一,利用思维导图,发展高阶思维。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归纳,建立知识结构,获得整合提升。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论证要合理》写作微课,教师设计了《探究如何论证才合理》《准确掌握论证合理的小窍门》《巧妙建构议论文的写作框架》三个微课,利用思维导图,由概念本源入手,层层深入,引发学生高阶思维,效果很好。

第二,加强对比勾连,建立内在联系。

语文知识环环相扣,有机发展,只有知识问的联系得到有效沟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中拓展提升。

第三,重视练习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语文即生活。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尝试将语文知识、方法迁移到生活的具体场景里,进而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微课设计,教师采用读写联动法,从学生熟悉的课内语段和有代表性的课外语段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正面描写、侧面衬托和具体事件对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写作教学效果显著。

4.完善结构

完善结构是指微课环节虽然简短,但结构要保持相对完整。除了片头出示,教学导入、重难点突破、文本解读、方法指导、案例剖析、提问与讨论、练习测评、小结、拓展延伸思考、片尾等环节,都要具备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5.控制时长

不论是单个微课,还是以一节课为单位的微课资源包,都要合理控制时长,向“精”字要质量:内容精选、设计精心、讲解精细、制作精良。设计者一定要组织好解说文案,哪怕教师口若悬河,一讲到底,只要学生能听得入神入迷,学有所得,就是好资源。

猜你喜欢

选点精准微课
低转速工况VVT选点对排气温度影响研究与分析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选点突破”技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基于ArcGIS格网选点的优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