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美工区环境的调整与优化

2020-05-28汤佳伟司琳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毛豆芦苇小朋友

汤佳伟 司琳

在美工区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往往来源于材料,而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开学初期,我们对美工区的材料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投放的大多是一些量大、单一、常规性材料,如剪刀、彩纸、橡皮泥、油画棒、黏土等。同时,这些材料也很少更换,因此,孩子们对美工区活动越发冷淡。但是一次小小的契机让我班的美工区发生了变化。

一、案例推进过程

故事一:美工区不好玩

区域活动时,今今邀请毛豆去美工区玩,毛豆说:“我觉得美工区不好玩,我们去甜品站吧!”毛豆的一句“我觉得美工区不好玩”引发了我的思考,班里其他孩子的想法都和毛豆一样吗?

1. 采访调查全班幼儿的想法。我通过谈话的方式,和幼儿聊一聊:“你喜欢班级的美工区吗?”了解到大部分孩子很喜欢美工区,但也有一部分不喜欢,不喜欢的孩子有的说:“美工区没有我想玩的材料。”有的说:“在美工区不知道做什么,更喜欢玩积木区。”还有的说:“只喜欢玩黏土材料。”等等。

2. 观察幼儿与哪些材料互动。在了解幼儿的想法后,我又对他们做进一步的观察,如观察幼儿在美工区玩什么,观察他们对美工区材料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据观察发现,我班美工区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首先,黏土材料使用频率较大,由此可见该材料深受幼儿喜欢,但是这种现象会造成幼儿使用材料上的单一;其次,很多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多以教师为主,幼儿缺乏参与性。

故事二:我喜欢这些材料

一次区域游戏时,格格将自己在户外捡到的树叶带到美工区做成了“树叶粘贴画”,在分享交流时她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同伴介绍:“我喜欢这些材料。”瑶瑶听后说:“那芦苇也可以做呀,就像女孩子的头发一样!”这个话题瞬间引发孩子们激烈的讨论:“我以前用过牙签做小房子的。”“还有石头。”“可以用木头做木船。”

1. 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玩。当孩子们讨论得越来越兴奋的时候,我鼓励他们参与到材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中。孩子们把在家中找寻到的一些自然物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带到了幼儿园,如花生壳、坚果壳、树枝、木片、红酒塞、纽扣等,建立班级美术材料资源库,当孩子们与这些材料之间发生“故事”,产生情感时,他们也更愿意进行创作了。

2. 这些材料怎么玩。随着材料越来越丰富,美工区里堆得琳琅满目,孩子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这些材料可以怎么创作?要怎么玩呢?”我及时与孩子展开谈话,以搜集图片、观看视频的方式,引导孩子了解新穎有趣的事物,观看不同的文化风情,激发他们发散思维并尝试使用多种材料创作,发现更多有趣、新颖的玩法。一段时间里,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分享,在美术工区形成了一股“创作”的热潮,如“笑脸娃娃”“陶泥小人”“布艺粘贴”“纽扣大树”等作品应运而生。

故事三:我想要这样的美工区

在一次和大三班的联谊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被大三班美工区的芦苇所吸引,孩子们纷纷跑过去摸一摸,瞧一瞧。“哇,这个毛软软的,好像他的头发。”“你看,好高啊。”“这是什么?”“我在爸爸厂里看到过的,很多很多,特别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关注到孩子们的兴趣点,回到班级后我及时和他们讨论,孩子们希望我们班的美工区也能有很多的芦苇,于是我把这项搜集芦苇的工作交给了他们。孩子们热火朝天地投入寻找芦苇的工作中,有的到爷爷奶奶家,有的到偏远的乡下……就这样,芦苇在我班的美工区渐渐多了起来。

1. 由我来设计。随着新材料的投放,孩子们对美工区环境的设计又有了新的想法,我鼓励孩子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设计自己心中的美工区。如果果在美工区设计出一个高高的柜子,里面可以放置各种各样的材料盒;小雨点想要在美工区放一张和好朋友一起画画的桌子,桌子上放了很多的材料,还有抽屉柜里可以放自己最喜欢的宝贝,等等。

2. 投票选方案。“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孩子的设计稿都不一样,怎么办呢?恩泽小朋友建议:“我们投票吧,比出最好看的。”孩子们经过商讨,确定投票规则,制定投票方法,选举投票公证员以及唱票员,通过一上午的时间选出了令大家都满意的设计稿。最终美工区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分为陶泥坊和美工坊,两个区域之间相互开放,便于幼儿到不同的区域拿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增加美术作品的多元化和层次感。

故事四:这样摆放太麻烦了

随着创作热潮的逐步提高,孩子们慢慢地提出了一些“不满”。“那个颜料能不能拿到这边啊,每次都会蹭到衣服上。”“茜茜,你帮我拿一下双面胶和剪刀,我够不到。”“你慢点走,我东西都被你蹭掉好多次啦!”甚至有小朋友跑过来告状:“老师,毛

毛总是不把材料拿给我用,我都没有东西玩。 ” “ 老师,棒棒刚刚把我们捏好的小泥人撞碎了。”原来,美工区这些材料的摆放,给孩子们的创作带来了这么多麻烦。

1. 教师分享。创设一个彼此独立且组织有序的环境,不仅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游戏需要,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专注操作的学习品质。针对材料摆放的问题,我与孩子们分享了参观绘画馆时拍摄的照片,共同欣赏不同的呈现方式,学习他们材料区的设置与摆放方法,商讨在我们的美工区应该怎么做,才能既整洁美观,又能方便取放。

2. 师幼共同调整。毛豆小朋友建议:“把所有的彩笔、黑笔放在一起,这样画画的时候就好拿了。”多多小朋友建议:“把美工区弄得大一点,这样就不挤了。”也有的小朋友建议:“把材料多放一些地方,这样不管坐在哪都能用到。”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合作,按照约定的想法将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材料的认识又深了一个层次。

3. 幼儿的作品展示。为了激发幼儿的审美经验与表现,引导幼儿自主创设作品展示平台尤为重要。故我们适当留白,利用墙面、石头、柜子等方便幼儿粘贴、摆放的区域,展示他们当下完成的作品和半成品。这些展示区域也均由幼儿自主布置、规划,当幼儿进入美工区,看到自己的作品后,会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让幼儿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人”。

二、启示与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根源于以儿童为中心的立场,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大班幼儿艺术领域的发展目标渗透其中,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结合主题活动、亲子活动等生成活动内容,并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及时调整美工区活动内容和材料 。

首先,孩子是环境的主人。当听到孩子说“美工区不好玩”时,我调研他们不喜欢的比率与原因,并进一步通过和他们聊一聊、看一看的方式,让孩子参与环境创设并自主决定环境如何创设,将环境变化的过程作为孩子们游戏的一种方式。在这期间,我通过不断地抛问与交流,使环境与幼儿建立关系,建构起真正属于他们的自由开放的成长空间。

在环境创设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如当发现孩子们对隔壁班的“芦苇”材料感兴趣时,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收集芦苇的工作,孩子们既真实地感受到自然物之美,又体验了亲子之乐。我鼓励孩子参与环境的设计,并支持他们采用自己商量出来的“投票”方式确定最终的环境设计稿,既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又让他们从小体验民主生活。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用记录、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也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其次,材料是隐形的老师。丰富的材料会让幼儿在自主创作时迸发出不同的灵感,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我结合我班幼儿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让他们参与到区域材料的收集中来。只有当孩子们与材料之间发生“故事”,产生情感,他们才会更愿意进行创作。在材料使用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这样摆放太麻烦”,我放手让孩子通过分享和商讨,引发对材料摆放空间的调整,这个反复修正的过程要比一步到位的安排更能让孩子们学会体验与反思。孩子们也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学会归纳整理,充分体验到成就感、归属感,感受到自己就是班级的小主人。

猜你喜欢

毛豆芦苇小朋友
石磨豆腐
芦苇
毛豆飘香秋来到
毛豆姐姐的信
芦苇
摘毛豆
找茬儿
芦苇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