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灌输教育原则

2020-05-27陈超

成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陈超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于灌输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偏见,认为其已不适应当代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内,灌输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手段,就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灌输教育原则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原则;硬灌输;软灌输;可持续发展

灌输理论最早是由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提出的观点,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结合新的实际,把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献中的思想阐发出来,把考茨基等人对“灌输”的论述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并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灌输论”观点体系,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

近年来,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学者认为灌输教育原则已经不再符合目前的教育理念,应该被新的教育方法全盘替代。但是实际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灌输理念的消失却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下降。结合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重新研究灌输教育原则,给其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定位,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对灌输教育原则的模糊认识

当前,一些思想政治学者将灌输的意义笼统化,将其教育层面上的意义等同于生产劳动层面上的意义。他们认为,灌输的内涵为“灌入、倾注入”,但思想作为抽象物体,无法灌入或倾注,因此教育灌输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这种看法片面地将“灌输”这一词语的内涵进行了机械剥离,使得人们对灌输教育产生了偏見,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极力避免灌输,忽视了灌输的好处。

就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而言,思政工作是教育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倘若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物体来进行灌输,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对的,这也是一些学者所持的批判灌输原则的论据之一,应该说这种看法是对的。但是撇开重点,仅仅强调对灌输原则的全盘摒弃,也是有失公允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灌输的第二个含义指“输送、传达(知识、文化等)”,应该说这才是灌输的教育内涵。由此可见,对知识和文化的灌输不是错误的。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应反对将学生作为物体来灌输,而不应反对灌输知识、文化这一合理的教育行为。

2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应沿用合理的灌输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灌输的是知识、文化、思想,这是人类承前启后的发展必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意识形态塑造的主战场,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任重道远,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呢?马克思主义者的回答是:“应当且只能”坚持教育灌输的原则[1]。一个世纪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灌输思想,之后列宁在实践中完善了灌输教育理论。为了使无产阶级及劳苦大众获得完全的解放,只能通过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外部灌输进去,使工人阶级由自发上升为自觉才能实现自身的使命[2]。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灌输理论。实践证明,灌输教育的原则之所以长久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巨大正向作用始终未变。因此,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而言,教育者不但应该正视灌输原则,更应该多采用科学、合理的灌输教育方法,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3 应辩证地审视灌输教育原则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秉承客观的态度,用辩证的目光来审视灌输教育原则,从而发现灌输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机械型的“硬灌输”教育原则会伤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望,降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高校思政工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软灌输”教育原则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更容易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用辩证的目光来审视灌输教育的原则。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西方反华势力“和平演变”渗透策略和国内某些僵化保守思想的双重挑战,形势严峻。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给了一些消极负面思想以可乘之机。当代高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西方与国内两大消极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特征,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对象已经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结合当前的形势,通过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加强并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中的引领地位,已刻不容缓。

无数实践表明,就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领域而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不去占领,那么非马克思主义、非共产主义思想一定会去占领。因此,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情形,完全否定甚至批判灌输教育原则是有失偏颇的,灌输教育作为一种沿袭了很长时间的教育方法,是有其存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由此可见,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框架下的灌输教育原则,不断探索并采用一系列科学、新颖的灌输教育方法,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其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发挥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