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行·单元·课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

2020-05-26俞颖东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核心教材素养

◎俞颖东

一、研究缘起

(一)学科素养模糊不清

2016年9月13日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其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此报告核心,提出六大素养并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在此导向下,教育正从由传统知识结构为核心转向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未来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说实话,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笔者存在很多困惑: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具体指什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

(二)缩小区域内差异

萧山区教研室从2017年开始提出素养立意背景下课例研究,从区域范围内引领各校各科教师全员性参与研究,实际上主城区的学校是先走一步,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展示层出不穷,以此衍生出的研究成果也初见成效。作为农村小学已经落后于城区学校,只有敢于尝试、不断改进、形成成果,才能缩小区域内的差异。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也想创设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

(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主阵地是课堂,提升的主力军是教师,它是孕育在精心设计的语文活动之中,是语文“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升,是语文学科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贡献,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笔者想,通过典型化课例的尝试研究,以点带面积累研究材料,通过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最终达到学生的素养提升。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核心素养

主要指学生学完某学科后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人文素养等,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如是说。

2.典型化课例

典型课例研究主要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典型化课例研究由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及根据第二次方案实施的方案改进、第二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几部分组成。

三、实践操作

(一)落实先行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变传统的“以教领学”为“教学生学”,淡化教法而凸显学法,让学生经历:先行学习(先学)→交互学习(合学)→后续学习(固学与拓学)这三个阶段,才是完整充分学习的过程。因此可以认为,“先学后教”是把“教学生学”转化为具体操作步骤的一条有效策略。

事实上,“先学”并不是简单地在新课开展前增加一个或用来铺垫体验或用来熟悉内容的学习环节,而是旨在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尝试学会或探究发现。

“先学”指向情境化学习,通过情境化学习以案例或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真正开始前就置身于某种情境,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如此开放而有趣味的设置中自然提升(见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课文《桥》的情境化“我是小侦探”先行预测单

(二)实施单元备课,发展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育,这要求教师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那么,如何依据核心素养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单元整体架构

正如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统编教材版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加强。”由此,笔者认为,更好地使用教材应建立在教师对于单元整体架构的了解掌握之上,应该更好地以单元为单位梳理教材。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梳理版块和内容如下图。

注:这是部编本五下语文教材中一个完整的单元,由单元篇章页、课文、语文园地、习作例文和例文组成。

2.单元纵横联结

纵观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编排体系,“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一语文要素在学生学习经验中,学生描写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它又将构建学生怎样的新的观察描写人物经验系统呢?笔者简单梳理了统编版教材与这一单元相关的语文要素,试图发现该单元的前后联系性。

通过上表的罗列,我们可以发现,以单元为一个学习单位,是统编本教材编排的一大特点,如此有序、有机地构成了学生语文的能力系统。

3.单元学习策略

明确了单元统整解读的视角,那么如何统筹安排,才能使学习策略和单元统筹相匹配呢?结合课文的特点,笔者思考了

以下几条学习策略:

着眼“读中品”: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应紧扣语文要素,由感知、理解,到共鸣,直到内化。比如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摔跤》先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通过朗读,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句子,聚焦于两人的动作,感受小嘎子机灵顽皮、胖墩儿憨厚沉稳的人物特点。最后比较品析,读中思考:同样都是动作描写,小嘎子的和胖墩儿的能不能调换呢?(生答)紧扣素养目标评价:不同个性的人有不同的动作表现,人物动作要体现人物特点。

4.单元整理课,梳理语文知识

学会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后,通过整理、联结、游戏、图示等多样学习方式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复习,然后在梳理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并与学生原有的知识链接。

案例呈现:统编本五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课伊始,趣亦生”这是笔者向往的课堂境界,在复习整理课中这便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都是复习学过的知识,未免重复单调,再加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意力不够持久,复习整理课堂很容易失去吸引力。鉴于这些原因,笔者利用希沃软件制作了“刮刮乐”的游戏软件,将各个复习步骤以让学生用橡皮擦“刮奖开奖”的形式串联起来,学生兴趣盎然。在复习背诵《白鹭》三个画面时,采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复述课文段落。在默写古诗时,采用“小小书法家”的形式,下发精美的书写纸,提供“横式”“竖式”两种书写格式,让学生当一回小古人。

5.单元延伸课,落实育人根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于是,在进行六上第二单元这一红色革命主题单元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达到语文育人的目的,我们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语文课堂,还将课堂延伸到了活动中、生活中。

结束第二单元的课堂教学后,在大队部老师的一同组织下,我们将课堂搬到了位于河上镇的萧山抗战纪念馆,学生换上统一的作战服,俨然成了一个个精神抖擞的新四军小战士。在此次红色之旅中,同学们聆听了萧山人民的抗战史,在课外延伸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了红军的英雄革命气概。

四、实施成效

通过一年的前期立项准备和一年的课题研究实施,可以证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高段语文课堂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明显。不仅如此,创新了教师语文教学的新形态,增强了教师语文教学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从“怕学”走向“爱学”

“先行学习”学习单元的构建,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把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进行沟通,有更多的体现成功的机会,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

(二)教材从“个体”走向“系统”

单元备课的设计与运用,使原本“各自为政”的单元课文变成了有系统性的教材,既横向地整合单元中各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又纵向地罗列梳理各年级单元的语文要素,又从学生实际出发多元化地呈现材料,有条理、有方向、循序渐进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

通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模式的构建,形成了“课堂延伸”的教学模式,将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视为渗透德育教育的沃土,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合适的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五、展望前景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例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和探索空间,给高段的孩子们创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空间,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在此次研究中,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尝试了三个类型的课型模式,分别是“单元精读课”“单元整理课”和“单元延伸课”,分别指向“紧扣语文要素”“梳理语文知识”和“落实育人根本”这三个维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但是长远来看,课型还显薄弱单调,课型之间缺少一定的阶梯形和系统性,课堂中的一些细节也有待完善。因此,笔者进行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期待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型能够更具系统性和长远性。

猜你喜欢

核心教材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