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阳理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应用

2020-05-25叶波王洪霞赵志宏方金李海霞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

叶波 王洪霞 赵志宏 方金 李海霞

[摘要] 中醫外治法是运用各种外用的方法将药物或能量施于皮肤、孔窍、俞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重新调整和改善失于平衡的脏腑阴阳,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清朝吴尚先《理瀹骈文》的出现标志着完备理论体系的形成,其中就有扶阳理念的体现。扶阳理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应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来指导临床:一是以温通化瘀为主,包括针刺、刮痧、推拿、踩跷、捏脊和气功等;二是以温补扶阳为主,包括艾灸、药浴、中药贴敷、石蜡疗法等。

[关键词] 中医外治法;扶阳理论;温通化瘀;温补扶阳

[中图分类号] R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4(c)-0141-05

Application of fuyang theory in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YE Bo1   WANG Hongxia2   ZHAO Zhihong3   FANG Jin4   LI Haixia5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lizhu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Haidian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142, China; 2.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Xiyua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 3.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Zhoupu Hospital, Pudong New Area in Shanghai City, Shanghai   201318, China; 4.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Center, Fengtai District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72, China; 5.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o use various external methods to apply drugs or energy to the skin, orifices, shu points and other parts, so as to play its role in clearing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harmonizing qi and blood, detoxifying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strengthening the healthy and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 readjusting and improving the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in the viscera, so as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body function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The emergence of Li Yue Pianwen by Wu Shangxian in the Qing Dynasty marks the formation of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supporting yang is embodied. The application of fuyang theory in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o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first, it is mainly used for warming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ncluding acupuncture, scraping, massage, walking on stilts, chiropractic and qigong; second, it is mainly used for warming and invigorating yang, including moxibustion, medicine bath, Chinese medicine sticking, paraffin therapy, etc.

[Key words]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yang theory; Warming and removing stasis; Warming and reinforcing yang

医的繁体字为“醫”,会意字,从“殹”,从酉。其中矢是指箭,匚是指盛箭的框,代表有的放矢,殳是指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意指治病时的扣击声。“酉”,用以医疗的酒。整个字的意思就是医生治病时针对病灶,外用药酒,进行涂抹拍打,以此可推知古人认为医学最早的治病方法是外治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外治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清朝吴尚先倾尽毕生心血著《理瀹骈文》,是一部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中医外治法专著,建立了完备的外治理论体系。吴尚先将外治病情用八纲辨证方法归纳为实热证、实寒证、虚寒证、虚热证,分别治以清阳膏、散阴膏、扶阳膏、滋阴膏[1]。其中蕴涵了扶阳理念,扶阳理论不光是内治法有运用,外治法也有运用。扶阳理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应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来指导临床:一是以温通化瘀为主,包括针刺、刮痧、推拿、踩跷、捏脊和气功等;二是以温补扶阳为主,包括艾灸、药浴、中药贴敷、石蜡疗法等。如此更能有选择地运用于临床中的虚证、寒证、瘀血证等,快速为固护人体正气、扶正祛邪选择适宜的外治之法。

1 中医外治法概述

中医外治法发展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远古时代”[2],古代人类在狩猎及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外伤是很常见的。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的叶、茎对伤口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从而发现了药物外敷的好处,同时人们会本能地用手在受伤部位抚摸,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起到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这可以说是原始外治法的起源。在原始人开始使用火之后,发现在烧石取暖的过程中,可以治疗寒湿疼痛等症;同时亦出现了灸法,即通过燃烧植物茎叶对机体局部进行刺激,甚至出现了用“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或沙土”外敷局部的治疗方法,由此产生了热敷法[3]。这就是热熨的起源。诸如砭石、针刺等等外治法均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中积累的与疾病抗争的经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中医外治法。

《内经》早就说过:“有诸内,必形于外。”阐明了体表皮肤与体内脏腑统一的整体观念,也为内病外治奠定了理论基础。至清朝,吴尚先所著的《理瀹骈文》,是一部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中医外治法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建立了完备的外治理论体系。吴尚先认为:“凡病多以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外治疗法专著,堪称“外治之宗”。它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与内治所依据的医理是一致的,药物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使用方法而已[4]。

中医外治法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象、气血津液学说,以及六经、八纲、脏腑辨证等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适当地选用相应的外治法,能平调阴阳,疏通气血,扶正驱邪,补虚泻实,促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健康状态[5]。

中医外治法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治法是指除了中药内服之外的所有治疗疾病的方法;狭义的则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将药物施用于皮肤、孔窍、经络、俞穴等部位,或外洗,或外敷,或熏蒸,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的治疗方法[6]。本文讨论的为狭义的中医外治法。

2 中医外治法中的扶阳理论

扶阳理论学术思想源于《易经》和《黄帝内经》,发展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与日月明”的说法[7-8]。至明代张景岳则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7]将阳气的地位提高到极高程度。真正创立扶阳理论是在清代末年,郑钦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肾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起着温煦、推动、生化的作用。他认为:“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二阴之中,居于之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人身以阳气为主,肾阳最为重要[9]。阳气是人身立命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非常重视固护与扶助阳气[10]。将扶阳理论应用于中医外治中,能更加突出治病求本的目的。

中医内治法的药物作用原理是由内及外,通过五脏六腑的相互作用使药效最终抵达病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外治法如中药外用、针刺、推拿、小针刀、拔罐等总体上遵循辨证论治的思想,与中医内治法在病因病机、辨证用药上相辅相成[11]。中医外治使患者局部受到药物或物理直接刺激,药力可直达患处,通过外部的施治,使有效作用由外及里,从而达到治病的作用。但外治法作用的部位不同,其施术作用不同,治疗功效也有所偏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通过针灸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应用于心脏康复中[12];国内中医院有用铺灸任脉来扶阳以达到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案例[13];督脉走罐、督脉温针灸、督脉热敏灸等方法均能提高人体正气,改善阳虚体质,预防外感的发生[14]。如作用于人体皮肤即有散寒通经、温熨皮毛的功效;作用于穴位经络是外治法重要的取效途径,几乎所有疾病都是通过疏通经络来实现,具体方法如内病外治、上病下治、左病右治等;作用于肌肉时,对于肌肉中瘀血、痰滞和结节,可起到散寒、活血化瘀、化痰湿、消结节的作用;作用于筋,则可温养筋脉、柔筋止痉;作用于骨骼,则有利于潜阳;作用于骨髓,能有健骨强肾、祛寒除痹的疗效。中医外治法中的扶阳理论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5]:

2.1 肾阳固,真气存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明确指出肾阳(肾气)的虚衰是人体一步步衰老的表现,人体的肾阳要能延迟虚衰,那么人的衰老也就能延迟。人体肾阳的固摄失调而致衰减,必会导致人体精气的流失,使人衰老。通过火熨、艾灸的温灸作用以及气功导引的扶阳益气作用,能让经脉通畅,肾阳固攝有度,从而达到真气存内、精神内守、延迟人体衰老的目的。

2.2 纯阳生,正气存

《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春夏养阳”之说,一年四季中,春夏之季的阳气,是生发之气,有利于人体养生,此时外熨头顶、肚脐、足心,有利于阳气透皮入里,进入体内充沛阳气,使得纯阳渐长,正气长存。

如冬病夏治,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足,精力旺盛,寒邪蛰伏于里,此时,尤其是在三伏天,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更容易从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穴位经络直达病处,驱寒外出,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扶助阳虚易感外寒的病体恢复正常,使其在寒冷季节也能抵御外寒而不发病或少发病[16],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3 阳气盛,表里通

古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体中的经脉经络感受外寒或阳虚生里寒时易发生瘀阻,形成血瘀,容易导致人体肢体、内脏疾病的发生。中医外治通过针刺放血、熨灸助阳、理顺络脉、经脉通道,扶助人体阳气表里相通,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让已通的经络更得阳气的辅助,保持良好的顺畅,更有利于人体的养生康复。

2.4 阳不泄,驱寒出

人体易于受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外寒侵袭肌表,易遏阳气,直中脾胃则伤脾阳,直中少阴则伤心肾之阳。阳气充足,则卫气强盛,阳气行于表而固摄于内,则阳不外泄,寒邪无从外而入,里寒无从内而生。外治法中刮痧法、火熨法、浴足法、药酒温熨都有驱寒之功,起到固摄阳气、驱寒外出的作用。

2.5 阳气足,除邪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一个人阳气充足,则外邪就不可侵扰。而人体一旦正气虚弱,则外邪就易侵扰人体之表,然后由表入里,侵犯内脏,产生各种疾病。外治法中刮痧、推拿、外熨、捏脊、气功均可壮阳除邪,大有壮阳之气、扶阳之感、固阳之精的作用[17]。

2.6 护潜阳,补里虚

人体之阳重在于肾阳。肾阳称为潜阳,潜阳需要爱护。肾阳是人体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象征,也是生命存在的依据,肾阳虚衰,犹如灯盏无油,命不久矣。肾阳也犹如地球的能源一样,它一消耗尽了,人类在地球上就生存不下去了。通过中医外治法的温助温通固摄作用有利于补充阳气、扶助阳气、固护肾阳,有利于潜阳持久地发挥温煦之功。

3 外治方法

中医外治方法众多,从操作手段上可分为针灸、刮痧、推拿、外敷、捏脊、气功疗法等六大类[18],从总体作用来看,所有的方法都是在扶助人体的阳气。通过保持阳气的温暖、温煦的特性,温通经络气血,温化精血津液以生阳,让阳气绵绵而不绝。依扶阳理论,从其扶阳作用来分,上述治法大体可分两类:一者以温通化瘀为主,包括针刺、挑痧、推拿、捏脊和气功;二者以温补扶阳为主,包括艾灸、敷布两大类。

3.1 温通化瘀类

此类以泄实为主,通过中医外治手法疏通人体被邪实痹阻之经络,活血化瘀,除湿消痹,正阳以除邪,温阳以通里,使机体阴阳相和,营卫协调,气血得通,津液得化。具体方法如下:

3.1.1 针刺疗法  人体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这种自身修复能力的实现,要靠机体化生充足的阳气来达到。《灵枢》言:“刺之要,气之而有效。”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气感传,恢复阳气周流运转,才能达到生发阳气、充养阳气、除邪外出、表里相通、经络顺畅、脏腑和谐的目的。针刺是通过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扶助阳气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助通阳气周流,恢复自我修复的功能,自能阴阳相通,表里相济,互根互用,对多种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3.1.2 推拿疗法  《庄子·养生主》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总督诸阳”,循行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任脉的穴位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督、任二脉相会于腦,《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脏腑疾患与脑的关系密切。大量临床经验也证明,督脉及任脉是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经脉。推拿督脉与任脉可直接改善大脑和全身脏腑的气血运行,具有增强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氧、降低血流阻力、改善心脏和血管自主舒缩等功能,并能镇痛和调节自主神经[13-14]。

3.1.3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起源于我国民间,其使用边缘光滑的硬物器具,蘸上润滑液体,在身体表面部位进行刮、提、推、擦,或用手指钳拉患处,造成皮肤表面瘀点、瘀斑,从而刺激经络,调动人体卫气在体表的运行,温通体表,达到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经通络、驱邪外出的功效。

3.1.4 拔罐疗法  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俞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扶阳罐无论点按、温■、温拨、温推的几种操作方法,都是起到“以罐代手”[19]推拿、温通肌表、驱邪外出的目的。

3.1.5 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以少林内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六字诀等传统功法为主要手段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的医疗技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为主,也可以在功能恢复训练的同时进行推拿手法治疗。气功疗法具有疏经通络、益气养血、扶助正气、强身健体的作用,可以与其他推拿技术配合使用。

3.1.6 捏脊疗法  捏脊是用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3~5遍。《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曰:“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本法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20]。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阳气充足的经脉,能抵御风寒外邪。传统的捏脊疗法,可以生发阳气,扶助阳气,祛风散寒,阴阳和谐,从而调理脏腑功能。

3.2 温补扶阳类

此类以补虚为主,通过温扶人体肾阳、脾阳、心阳等,扶阳以固精、温阳以驱寒,补虚以济肾阳,此类外治法主要以艾灸、中药浴、中药贴敷、石蜡疗法为主,具体方法如下:

3.2.1 艾灸疗法  “灸”,久+火也。有火,人类才有了文明,火就像太阳一样给予人类光明和热量。运用火是为了驱除阴霾、补充阳气的不足,是故才有“针不及,灸之所宜”的说法。灸法是使用某些药物和材料灸灼穴位,凭借温热刺激来疏通经络、温助阳气以调整机体的失衡状态,达到治疗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

3.2.2 中药浴疗法  各种药浴方法均有扶阳理念蕴含其中,通过温阳、助阳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脉、温经散寒、荣养生肌、阴平阳秘的作用,从而起到温通阳气、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3.2.3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敷贴剂,贴敷于人体俞穴上,主要利用药物温助阳气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穴位刺激疗法。例如脐封:在神阙穴填入中药膏剂,外敷纱布,胶布固定,保持约数小时。脐封是在神阙穴敷以温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药物,通过缓慢渗透吸收,达到振奋中阳、温通血脉的目的[21]。

3.2.4 石蜡疗法  蜡疗技术是将加热溶解的蜡制成蜡块、蜡垫、蜡束等形状敷贴于患处,或将患部浸入溶解后的蜡液中,利用加热溶解的蜡作为热导体的一种操作方法。中药蜡疗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医用石蜡与中药封包结合应用于患处,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祛湿除寒作用的特色中医疗法[22-23]。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种类繁多,历代医家不断创新,根据扶阳理论的指导,可以化繁为简地把众多外治法分为温通化瘀和温补扶阳两大类,通过分类梳理,各类外治法功效更为明晰,这对今后指导临床具有极大意义。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应用以扶阳理论为指导的中医外治法,可以丰富临床治疗之内容,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更有益于人民的健康需求,其发展前景令人可喜。

[参考文献]

[1]  郑慧玲,张永臣.《理瀹骈文》外治思想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5):78-80.

[2]  张洁,林静,陈燕.督脉上外治法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8,16(15):1827-1829.

[3]  寿松亭,赵艳.宋以前中医小儿外治法发展概述[J].中医文献杂志,2018,36(2):12-15.

[4]  夏时荣,夏时金.《理瀹骈文》外治法思想及在儿科中的临床运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92-95.

[5]  谢长才,刘炽,禤国维.中医外治法是提高皮肤病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J].皮肤科学通报,2019,36(2):183-190, 173.

[6]  孙占学,李日庆,张丰川,等.中医外治法源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416-4419.

[7]  张芳.扶阳理论及其临证应用举隅[J].光明中医,2018,33(5):719-721.

[8]  唐农,毛德文,刘力红,等.浅谈“扶阳”的内涵与现代拓展[J].中医药通报,2014,13(5):37-39.

[9]  罗国跃.探析扶阳理念及临床点滴体会[J].四川中医,2018,36(1):54-56.

[10]  刘光瑞,刘文娟,夏吉琳,等.略论刘氏刺熨疗法——中医扶阳理论外治法[C]//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首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工程大会论文集,2012:142-144.

[11]  李建洪,谢招虎,杨博,等.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7):1560-1562.

[12]  石嘉恒,李海霞.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應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8):82-85,128.

[13]  郭敏,余杭英,王斌.从“扶阳”论任脉铺灸在脊柱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运用[J].中医外治杂志,2018,27(1):57-58.

[14]  黄帅立,靖瓛,吴少燕.督脉扶阳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9,39(3):332-335.

[15]  刘光瑞,刘文娟,夏吉琳,等.刘氏刺熨疗法——中医扶阳理论的外治法[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届中医药文化论坛论文集,2013.

[16]  付慧英,高三德.三伏天,驱走冬病的寒邪[J].名医,2017(3):29-32.

[17]  陈永灿,王恒苍,白钰,等.陈当务学术经验探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0):2104-2107.

[18]  黄浩,高萍,朱亚亮,等.中药熥洗患处缓解慢性劳损性疾病的疗效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5):706-707.

[19]  黎建锋.以扶阳外治法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9):56-57.

[20]  刘应科,曹桂霞,石君慧,等.小儿捏脊疗法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6):1-2.

[21]  李上云.白庀(银屑病)的中医外治法[C]//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长沙: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2013:2.

[22]  李海霞,李军,李瑞杰,等.扶阳导引在心脏康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80-85.

[23]  刘志宏,王华新.中药蜡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7,15(9):1048-1049.

(收稿日期:2019-09-19  本文编辑:李亚聪)

猜你喜欢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化疗呕吐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临床应用概况
不孕症输卵管通液术后中医外治法治疗与护理研究
中医外治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0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腺瘤性大肠息肉复发的研究进展
感冒的中医外治法研究
熏洗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133例临床观察
黄莺教授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经验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