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综述及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0-05-23吴佳颖苌庆辉

科教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吴佳颖 苌庆辉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300387)

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2015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旨在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学科全面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2014至2018年的五年跨度,正是“双一流”方案提出到实践初探的特别时期,本文对该段时间内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回顾“双一流”大学建设研究的状况,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1 数据设计

1.1 样本数据

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类型为期刊,检索条件设置主题为“一流大学建设”并且“一流学科建设”,来源类别为期刊,条件设置为CSSCI,检索日期:2019年8月11日,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14年至2018年,检索结果为310条,剔除期刊导语、文件发布等不能进行可视化分析的记录后,筛选得到291条有效文献。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如图1所示。

通过检索发现,《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进展》是2014年的首篇文章,文章作者回顾了2005至2012年期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的5次“世界大学与科学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分析了中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及两者总体的发展水平。

图1 年度发文量

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为建设中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大学拉开了帷幕。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等三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双一流”大学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同年9月,第一批“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名单公布。跟随“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演进,发文数量迅猛增长背后反应了研究者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研究的逐步细化、逐渐深化。

1.2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数据处理工具为Citespace软件。Citespace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能够通过可视化的手段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以及分布情况,运用此类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1]

表1 “双一流”大学建设突显值排前9位的关键词

图2 关键词时序图谱

2 研究热点的演进及分析

在CitespaceⅤ第一界面中,Node Type选择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设置为top 30,点击“GO”后得到知识图谱。在Burstness中设置f(x)=ae-ax,a1/a0=0.1,其余参数默认,获得节点突显值关键词如表1所示。视图选择为Timezone View,Term Labeing Threshold设置为4,并对字体和节点大小进行调整后得到关键词时序图谱如图2所示。

表1中的突显值表示该聚类研究领域的活跃程度以及研究新兴趋势的始末时间段。图2中每个方块代表一个节点,方块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正相关。节点间连线越多节点的关系越紧密。结合表1和图2内容,近五年“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2.1 相对独立阶段

2014年和2015年间的关键词基本集中于“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学者多倾向于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来讨论创建一流大学。2014年的文章已经开始讨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邱均平分析了五次“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对我国高校总体世界一流水平、一流大学建设进展、一流学科建设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为我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发展呈上升趋势,但质量提升速度较慢,需要延伸内涵式发展。[2]黄容霞主要借鉴了瑞典两所大学学科的“内生性评估”,通过对比我国以政府主导的问责式学科评估,强调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要开展国际评估。[3]《总体方案》颁布之后,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行业特色高校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高校类型,该类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陈治亚提出“三个一流”,不仅包括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还突出了一流专业。并强调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这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协同建设。[4]何峰较早关注了“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科评估的重要性,他介绍了我国学科评估的先锋——北京大学国际同行评议,认为学科国际评估探索了高校学科评估机制改革的新举措,对研究生教育、学科国际地位产生了积极影响。[5]

2.2 综合发展阶段

2016年,时序图谱中首次出现“双一流”、“双一流”建设等词,标志着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进入统筹发展阶段。根据关键词时序图谱呈现的发展历程,研究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双一流”建设。首先,有学者对“双一流”建设进行追溯,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需求是提出“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一系列已有的高等教育建设政策为“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基础,综合实力存在差距,国家战略支持薄弱、培养创新人才能力不强、现代大学制度落后四个问题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挑战。[6]其次,学者普遍认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科的建设,但现阶段尚未形成对一流学科的学术体系的精细化评价标准。有学者基于学科组织的基本要素限定为学术队伍、物质保障、运行机制、社会贡献四个维度的内涵。[7]此外,马延奇对“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评述,“双一流”建设带动了大学与学科的协同发展和大学综合性改革。[8]提炼以上作者观点,体现了“双一流”建设研究从学科建设到与大学建设齐头并进的过程。

(2)地方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打破原有高校的身份壁垒,为所有高校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的竞争机会。“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扶优扶强扶特的价值取向,表明国家更关注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鼓励地方高校参与“双一流”。吴梅江提出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可能采取的“入围或突围”方式进行发展。[9]很多地方高校都呈现出发展目标一味迎合一流标准,而未注重结合地方的发展需求进行特色学科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0]“双一流”政策给地方大学提供了发展方向,“双一流”建设的“根”是增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高校服务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11]

(3)中国特色。《总体方案》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拉开新一轮序幕,其中四项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要求国内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学科要瞄准世界一流。“世界一流”并非具有统一的标准,大学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要把握“双一流”的机遇,发展突出学科,形成比较优势。“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关键是把握我国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术制度。在遵循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实现知识体系建设与学术制度健全需要从高校办学自主权、大学内部治理和学科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发力。“坚持以绩效为杠杆”是“双一流”建设中创新的考核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并与教育服务机构、评估机构的合作来促进高校自我评价。“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要求“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组织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现代大学制度,在借鉴世界名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同时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12]

(4)人才培养。陈宝生部长提出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13]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是贯穿我国大学发展建设的逻辑起点。二者的实践统一,是决定大学职能实现与否的关键因素。[14]别敦荣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处理好一流人才培养与一流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15]付海南等学者认为“双一流”虽然是学科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但是并不意味着高校只顾学科研究而弃人才培养,相反“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本质在于通过学科为突破口,对现有高校人才培养进行重构,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式提升。[16]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应并驾齐驱。

(5)中美比较。走向世界的“双一流”建设首先要瞄准“世界一流”的标准,雷环对比了中美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内涵、学科分类和学科规模与学可评价三方面内容。他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要打破传统的“组织性”,尝试建设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师队伍;要创新学科分类,为交叉学科提供发展平台;要将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科,形成动态制度;要把握学科定位,进行分类评价,理解学科内涵制定全面评价体系,并完善外部评价机制。[17]另外,我国各类高校都积极开设教育学科,周文辉对中美研究型大学的教育学科进行比较研究。他把教育学科的变革从机构载体、培养层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上与美国研究性大学进行比较,建议我国应注重以教育学科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应扎根本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18]

3 研究展望

“双一流”建设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且发展迅速,实践在稳步进行。结合以上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预计“双一流”建设将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入:

第一,“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如财政拨款、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结合高校发展和社会需求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是值得学者继续关注的问题。

第二,转变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打破固化已久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风气,协同发展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乘“双一流”之势全面提升高校综合水平。

第三,比较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英、美、德等国经历了百年的栉风沐雨之后屹立起百余所世界一流大学。深入挖掘这些大学的价值,科学地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捷径”之一。在充分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上,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建立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