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朝往事

2020-05-21兰丹凤

中华瑰宝 2020年5期
关键词:商汤氏族大禹

兰丹凤

二里头遗址静静地匍匐在伊、洛河水之间,几千年前,这片土地或许曾经历了夏朝创建与覆灭的血雨腥风……

自20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以来,关于这一遗址到底是属于夏还是商的争论始终不休。最近几年,学界终于形成了一个主流观点,即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都的中心都邑(目前学界尚不能给出定论)。没错,这里的“夏”指的就是那个史载为中国第一王朝、距今约四千年的夏朝。而关于夏朝的历史,一切还得从大禹治水说起。

大禹治水

上古舜世,天下洪水滔滔,舜帝广求治水能人,众臣适时推荐了禹。舜帝对禹说:“你去治水平土吧,要努力办好。”禹叩头拜谢,态度恭谨,却多番推辞,先后推荐了契(商代祖先)、后稷(周王朝祖先)和皋陶。禹这般推诿,事出有因。

这场洪水来势汹汹,已延续了近十年之久。十年前,洪水暴发之初,时值尧世,尧帝也曾广招天下良才前去治水。当时,众人推荐了禹的父亲鲧,尧帝却不甚满意,觉得鲧道德败坏,难堪重用。但在众人的劝说下,尧帝最后还是任用了鲧。

结果不出尧帝所料。鲧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水九年仍不见效。那时,舜是天子继承人,正代行天子之职。在巡视四方时,舜看到鲧治水无效,便惩治了鲧,将其流放羽山。后来,鲧死在了羽山。

父亲因治水无功而死,如今天子又要将这“烫手山芋”丢给自己,禹自然要推托一番。奈何舜帝偏偏看中了禹,只催促他赶紧去治水。圣命难违,禹只能走马上任。

大概是因为其父鲧的前车之鉴,对于治水一事,禹十分尽心,可谓鞠躬尽瘁。他行走天下,一边修湖测地、敷土浚川,一边赈济灾民、广播稻种。十三年里,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洪水治理妥当。当九州统一,四方安定,禹也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因他有“治水大德”,故人们又称他为大禹。

史载大禹治水范围遍及长江、黄河两个流域,近现代史学家们对此颇为怀疑。如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就认为,这恐是后人所文饰的敷张之词,皆非真相;禹之治水,亦仅限于一隅。这个“一隅”,史学家们多认为是黄河中下游区域。

考古学家也确实在包括二里头遗址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洪水堆积的遗迹,时间处于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之间,恰好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期。不过,这些也只是推论,尚需进一步考证。

总之,自近代“古史辨运动”后,学界对传世上古史料颇多存疑。多年来,大禹治水与夏朝的存在一样,是一个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的问题。因此,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无异于打开一扇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若夏朝真的存在,那么证实大禹治水的时刻还会远吗?

姒姓夏后

大禹是夏朝的开创者。他因治水有功而得民心,继而成为天下共主。即位后,他建夏后国,姓姒氏,这就是中国第一王朝—夏的由来。

夏朝是“三代”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以前,天下共主大多由德才俱佳的氏族部落首领通过“竞选”担任,自夏朝后,历朝历代的天子之位只由一个家族内部人员世袭罔替。

在大禹及其之前的时代,氏族部落之间斗争激烈,群雄并起,竞逐天子之位,最后总是强者胜出。那时,血脉虽然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出身,但并不具备晋位天子的资格。尧帝则视天下为“公有”而非一家私产,主张让最有道德的人当天子,并实行禅让制。大禹是禅让制的受益者。他借治水“起家”,又因禅让制而登帝,可最后,他又成为禅让制的终结者。

其实,大禹本人有意延续禅让制,维持公天下的局面。他先是举荐皋陶为天子继承人,但皋陶早逝。后来,大禹想把天子之位让给臣子伯益。大禹死后,伯益却推辞不就,坚持要将帝位让予大禹的儿子启。因为启很有才能,大臣们默许了伯益的退让,纷纷臣服于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撰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记载为:伯益与启争夺王位,启杀之)。于是,启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天子。

乍一看,似乎启的登位也是人民的選择,但公天下的性质事实上已终结。启死后,其子太康即位;太康死,其弟中康嗣位……纵观整个夏朝,从禹至桀,国祚绵延四百余年,共历十四代、十七任帝王,全是姒姓夏后氏家族血脉,多是父死子立,只有两任是兄终弟及,这就是所谓世袭制。

世袭制是家天下的基础。在夏朝之后的几千年中,这种世袭制与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相互交融,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石。

少康中兴

现代史学家认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从邦国时代进入王国时代,但它也只是一个以某氏族为中心演化成的王国,这意味着,其他氏族始终是这个王国的不安定因子。事实上,夏朝国祚也确实曾因氏族作乱而近乎中断。

夏启刚即位不久,有扈氏就起而抗之。有扈氏,据说是夏后氏的兄弟氏族,同属姒姓,于禹当政时分封而出。有扈氏认为,启继任天子是破坏禅让制的行为。他们对此相当不满,故拒绝归顺夏后氏。于是,启御驾亲征,在甘地作《甘誓》后,便与有扈氏大战一场,最终成功消灭有扈氏。自此,天下朝拜夏后氏者增多。

从启三传至相时,因累代嗣位天子都不贤明,夏朝的天下就被另一个氏族部落有穷氏夺了去。有穷氏的首领为后羿,善于骑射,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的原型人物。后羿夺取夏王室的统治权后,因荒于田猎,又被他的臣子寒浞杀死。

之后,寒浞又杀死了夏帝相,夏国几近覆灭。其时,相的妻子緡已有身孕,侥幸逃生,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有勇有谋,始终不忘国仇家恨。他在寄居于有虞氏期间,集结夏朝余众,最终攻灭有穷氏,恢复夏朝天下,这就是“少康中兴”。

然而,并不是所有夏朝天子都如启和少康那样能干。少康之后,夏朝历任天子要么不出政绩,要么荒淫无道,如末代君主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故夏后氏德衰。自十四任帝王孔甲之后,很多氏族都已相继叛离夏后氏。夏朝天子不仅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成为叛乱的导火线。

当夏后氏日渐衰退之时,其他氏族却发展壮大。氏族之间地位和权力的不对等使这个王朝暗流涌动,斗争愈演愈烈,终至不可收拾之势,夏朝也就难逃覆灭的命运了。

商汤革夏

当夏朝帝位传至桀时,摇摇欲坠的王朝终于轰然倒塌。

史载夏桀不修德而好武,施行暴政,荒淫无道,劳民伤财,建倾宫、瑶台,沉迷肉林酒池,朝政上又亲小人、远贤臣,最终导致众叛亲离。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有一位妃子,名叫妹喜。夏桀原本很宠爱妹喜,但自岷山氏向夏桀献出两位美女后,夏桀如获至宝,转而宠幸二女。妹喜受到冷落,心生怨恨,便与商朝宰相伊尹勾结,两人里应外合,致使夏朝灭亡,这就是“妹喜亡夏”的故事。

将一个朝代的灭亡归咎于一个女人,多少有点将历史简单化的嫌疑。夏朝本质上是一个强大的氏族统治其他相对弱小的氏族,这个王朝的稳定来自氏族之间的相互制衡。平衡一旦被打破,王国就有覆灭的危险。若天子个人德才兼备,臣下们则不敢轻举妄动;但若天子德行有亏,其他氏族绝不会甘心臣服。夏桀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江河日下的王朝统治和暴政所激起的民愤,还有如商汤这样雄才大略、深得民心的对手。

商汤是商族始祖契的后代。契兴于尧、舜和禹当政之世,他曾因辅佐大禹治水而被舜封于商地。从契至汤,为了氏族发展,商族曾迁都八次。经过世代经营,至汤时,商族早已今非昔比,堪为夏后氏的劲敌。

商汤是个英明的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商族发展很快。商汤曾在夏王朝任方伯,为一方诸侯之长,有带兵征伐作乱诸侯的权力。在一次次征战中,商汤不仅兼并了叛乱氏族,扩大了势力范围,也树立了杀伐决断、不失仁德又礼贤下士的声名。

得知商汤不断征伐诸侯,夏桀有了危机感。他派使臣将汤召至夏王都,并将其囚禁于夏台(夏朝设立的监狱)。就在众人以为商汤要亡时,夏桀又因收了商族臣子伊尹和仲虺进献的珍宝、玩器和美女而释放了商汤。结果,商汤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商。

囚禁商汤一事是个转机,使天下氏族诸侯们看清不少事。夏桀貪婪残暴又愚蠢至极,他“放虎归山”,绝非明主。商汤劫后余生,定不会坐以待毙,重蹈覆辙。于是,各氏族诸侯纷纷投奔于商,愿助商汤灭夏。

这时,昆吾氏起来作乱,商汤乘机率领诸侯举兵讨伐。在平定昆吾氏后,商汤立马将箭头一转,对准了夏桀。他发出著名的《汤誓》,以正革夏之战的合法性,大意是:“不是我个人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很多罪行……夏桀君臣加大徭役,耗尽了夏国民力;又加重盘剥,掠光了夏国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不与他合作……夏王的德行已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惩罚你们,概不宽赦!”

商汤一路进攻,在有娀氏故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一带)打败了夏桀。夏桀节节败退,又奔逃至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但夏军已全线崩溃,胜负已成定局。夏桀后来被商汤流放至南巢,夏朝至此灭亡。

在剿灭夏后氏余党后,商汤一统天下,即位天子。历史自此翻开新的一页,进入商朝时代。

猜你喜欢

商汤氏族大禹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伊尹摄政
天下为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孑旦的箭术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商汤并非靠仁慈夺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