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市场供需的影响

2020-05-21廖烁颖李广培

中国市场 2020年14期
关键词:技术进步银行业就业

廖烁颖 李广培

[摘 要]文章从“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出发,通过对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在银行业的具体表现与我国银行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机器人”的应用对于银行业就业需求的影响,并根据该结论对银行业需求发展以及即将进入银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银行业;供需关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4.014

1 引言

伴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技术进步和就业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在惊叹于人工智能技术所取得的巨大突破与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机器替代人”的警惕。2016年麦肯锡发布文章,通过数据分析了机器可以代替人类的地方以及还不能代替人类的地方,从技术自动化的角度出发,机器人具有极高的对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替代潜力。

近年来,伴随着自助化终端投入使用,“机器人”在银行业对于就业的影响日益凸显,使得银行员工数量和员工结构随之发生了改变。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对“机器人”应用对银行业就业供需影响做出分析,从而探求“机器人”应用对银行业就业产生影响的原因以及为就业人群在该行业就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 “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机制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机器替代人”的可能性逐渐出现,因此“机器”对于就业的影响机制往往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相关联。综观已有文献,学者们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划为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替代了一部分已有的就业岗位;而另一方面由于机器所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又会通过各种渠道使得就业岗位增加。

2.1 “机器人”通过提升效率产生影响

从“机器替代人”对就业的替代效应看,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1年就提出劳动力需求的下降是工艺创新节约效果的成果。机器人的使用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得在给定的劳动产出情况下,对就业的数量需求减少,失业率增加[1],同时机器的广泛使用能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等配置更为合理,减少了冗员,从而产生了替代(程承坪和彭欢,2018)[2]。补偿效应则可以追溯到Say(1964)、Ricardo(1951)和Marx(1961)等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致使产品价格下降。产品价格的降低会增加消费需求,带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Ebersberger和Pyka,2010)[3]。

2.2 “机器人”通过改善就业需求结构产生影响

“机器”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程序化越强的工作越容易被“机器”所取代[4],而专业、技术、管理岗位等进行抽象任务的工作以及需要环境适应性、视觉或语言识别及互动能力的手工任务较为不容易被“机器”取代[5]。“机器”对劳动需求的补偿效应同样也具有差异,Vincent(2018)提出,技术创新对于就业的补偿作用在统计上仅在高科技和中型高科技制造业中具有显著意义,而与低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无关,因此补偿效应的产生会对就业需求结构产生影响,低技术性的工种不会随着技术创新享受到补偿作用,而高创新、技术性强的岗位则会有补偿作用[6]。张学英(2019)对人工智能影响下被替代的就业领域转化轨迹进行研究表明,伴随着AI技术的不断深入,相较于规则性智能活动和规则性体能活动,非规则性体能劳动是人类专属的工作区域,也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劳动活动(如图1所示)[7]。因此,在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岗位需求向高技能、高创造性、高质量化方向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机器人”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产生影响

“机器”的大量投入使用,无疑会对人员产生替代,但更多的是创造大量的需要人类合作的工作(程承坪和彭欢,2019)[2],但在其发挥增强、调整和重构作用时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一方面人机一体化工作团队的就业方式会带来岗位的增加;另一方面围绕“机器人”的生产性服务业岗位也会随之增加(张学英,2019)[7]。从长期来看,大量研究认为未来AI所创造的新的岗位将多于其所替代的岗位(邓洲和黄娅娜,2019)[8]。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能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开拓新的市场,使得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苏剑和陈阳,2018)[9]。

3 “机器人”应用与我国银行业就业

伴随着近年来智能化“机器人”投入银行网点使用,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进行了人员的精减,银行网点的柜员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并且随着“自助银行”概念的不断发展,日后可能会出现“一个银行网点仅留一个柜台人员办理业务”的局面,这意味着大量银行柜员将面临着失业的局面。

3.1 “机器人”通过提升服务效率影响银行就业

根据五大商业银行2014—2018年年度报告公开数据,各大行在2014—2018年,职工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其中裁员数量较多的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裁员人数均达到了两万人以上,裁员数量较少的中国银行业也达到了3005人。通过对五大银行裁员比例进行计算(如表1所示),其中建设银行的裁员比例高达7.13%,代表每100人間至少有7个人被辞退,并且一般银行的辞退率也在3%~6%,可见银行业对从业人员就业需求量的减少趋势明显,而与人员减少相对应的是,各银行各类自助渠道的规模却逐渐扩大。以裁员数量最大的建设银行为例(如表2所示)。

除2018年,自助设备数量受到建设银行网点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小幅度减少以外,建设银行自助渠道的规模逐年高速增加。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自助设备的投入使用与人员减少间存在一定联系。其原因在于:由于智能化机器的投入使用,简化了银行网点的服务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于网点员工的需求,造成银行就业机会的大幅度减少。

4.2.2 培养非程序化的工作能力

“机器”的替代作用是有限的,尽管它能替代一些程序化的工作,人类仍然有一些能力是技术无法实现的[1]。因此想进入银行业这一个大量智能化“机器”已经投入使用的行业,培养“机器”所无法拥有的非程序化工作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对创造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得个人在与“机器”的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苏剑,陈阳.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机制研究[J].中国经济报告,2019(2):75-81.

[2]程承坪,彭欢.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8(10):62-70.

[3]EBERSBERGER B,PYKA A.Innovation and sectoral employment: A trade-off between compensation mechanisms[J].Labour,2010,16(4):635-665.

[4]邱玥,杜辉.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33(3):5-14.

[5]曹静,周亚林.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8(1):103-115.

[6]VAN ROY VINCENT,DANIEL VERTESY,MARCO VIVARELLI.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Mass unemployment or job cre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2018,47(9):1762-1776.

[7]張学英.人工智能下的劳动就业迭代及人力资本投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3):75-83.

[8]邓洲,黄娅娜.人工智能发展的就业影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7):99-106,175.

[9]苏剑,陈阳.技术进步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吗[J].开放导报,2018(3):28-32.

[10]BESSEN B. Toil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echnology is displacing workers to new jobs rather than replacing them entirely[J]. Finance,2015(12):16-19.

[作者简介]廖烁颖(1998—),女,汉族,福建龙岩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李广培(1968—),男,汉族,山东临朐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银行业就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