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泛娱乐化”传播现象的社会影响

2020-05-19赵佳滨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社会影响传播

赵佳滨

摘要: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潮,文化类节目也逐渐呈现出“泛娱乐”发展态勢。同时,文化类节目日益增多也逐渐削弱了精英文化的影响力,成为电视传播“泛娱乐化”现象的助推器。本文分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泛娱乐化”下文化类节目的建议。

关键词:泛娱乐化;传播;社会影响

一、文化类节目发展历程

2013年,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为同质化严重的综艺节目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盛宴,与当前娱乐节目形成了差异和竞争,同时也改善了电视节目市场的不足。最早出现的文化类是《晓松奇谈》《百家讲坛》,2013年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引领了文化类节目的兴起。

随后,各大卫视也推出一系列竞技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题材一般是古典诗词、演讲、传统故事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尤其是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引起了观众热烈反响,更是掀起了“学古人,赏故事”的热潮。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的真人类综艺节目很多是复制国外的形式,但是可以代表我国的文化类节目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电视节目缺乏自主性和创新能力,而且现在部分电视台都认为“明星”是收视率的主要来源,经常在节目中炒热度来吸引观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是代表了古典文化的回归,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命脉,是提升人民文化素养的工具,将学习和娱乐相结合,寓教于乐,让更多的人学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消极影响

目前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尽管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提高了节目的紧张感和观赏性,然而大部分节目还是以往竞赛形式为主。有许多节目中都以明星作为导师,尽管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但却失去了文化节目最初的目的,随着文化类节目市场的日益提高,许多节目过度宣传,导致一些虚假信息出现。

三、“泛娱乐化”下文化类节目的建议

(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中国是文化大国,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神。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有许多,例如:曲艺、国画、陶艺、书法以及民族风俗习惯,都可以将这些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因为正常情况下的文化节目会使观众存在距离感,没有观看的兴趣,节目自然也就会单调,通常这种情况就要将传统文化以旅游节目、综艺节、座谈节目等多种形式类的节目呈现。

(二)增强制作团队,提高节目质量

优秀的节目,制作团队是一档节目的关键,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一档节目当中,选材、剧本等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湖南卫视推出的《声临其境》原创声音节目匠心之作,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东方卫视的《我们在行动》突破了以往的室内录制,走到室外,关注民生,是精准扶贫的公益类节目,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018年播出的《相声有新人》,通过相声的表演方式,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三)将新媒体融入文化类节目并加大宣传

在三网融合的时代,通过新媒体对文化类节目传播,提高了知名度、增加了影响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与观众互动,也可以将节目的一些元素加入到游戏当中,这些线下的互动方式,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在“泛娱乐化”时代,必定要将节目贴近观众,通过吸取观众在节目弹幕中的建议来提高节目的质量,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优秀的节目。

(四)将文化与政治联系起来,相互渗透

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好的政治制度是离不开的,一档优秀的文化节目要与我国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目前,我国节目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使得我们的节目做得不够深。一方面,政府的扶持会使得观众更加注重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文化类节目重塑好的节目环境,增强文化的教育作用。

四、结语

在“泛娱乐化”发展的时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根之本,贯穿一个民族的起承转合,同时,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标识,象征着民族的发展和历史轨迹。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虽然今天的文化类节目已成形,但在不少节目中还是缺少文化的传承,所以一定要进行文化创新,将文化节目搭乘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快速列车,不断开拓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社会影响传播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