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生源实施“分类培养”教育模式的应对之策

2020-05-18梁赞吕春丽

科技视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源校企分类

梁赞 吕春丽

摘 要

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是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完善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而扩招生源在理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阅历和从业经历方面与应届入学生源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实施“分类培养”模式来适应生源结构的多元化特质。本文分析了扩招生源的组成特质和教育阶段的难点,探索了符合其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阐述了实施“分类培养”育人模式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高职;扩招生源;分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9.004

2019年05月0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2号文件,高职扩招100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落实,不仅是满足学校、专业人数规模的突破,更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扩招生源主要由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构成,其生源结构呈多元化特质,如若按照传统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对其进行培养,势必会带来教学内容与扩招生源基础不匹配;学时学制与生源实际情况相矛盾;日常管理难以满足生源需求;考核评价标准途径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针对高职扩招生源实施具备个性化、定制化的“分类培养”育人模式,可以满足生源的多元化特点,保障人才输出高质量。

1 扩招生源结构分析

1.1 年龄结构

以重庆市某高职院校某专业2019年扩招生源为例,其生源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20—29周岁之间,此年龄段生源为社会新生劳动者或者待业状态,因其离开校园学习环境时间较长,在行为习惯、社会阅历、家庭关系和文化知识等方面与应届高中毕业生相比差异较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符合其特点。

1.2 学习方式

由于扩招生源会因工作、家庭和社会组成关系等因素影响,多数以半工半读、半脱产与网络学习结合的方式为主,极少部分能在校脱产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较大的弊端就是学习方式太过自由,导致一些自觉性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在学习效率上很低,这必然会直接导致课程考核评价不过关,不能按时毕业的现象发生。高职院校某些专业所学课程知识前后对应关系又较强,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沉淀,尤其以理工类专业为突出,如果没有制订好学习计划,没有经过实训实践锻炼,想要顺利毕业较为不易。

2 扩招生源培养过程中的难题

2.1 生源结构的多元化致教学难

复杂多元的生源结构背景下,师资力量对高职教育具决定性作用。而职业院校教师在面对具备行业实践经验的扩招生源时能否从容应对,能否把行业先进知识传授与学习者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职大规模扩招背景下,制约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师资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学生呈井喷状态增长,师资的数量能否与之匹配;二是师资力量能否满足多元化因素构成的扩招生源学习需求;三是师资能否跟上行业、产业发展,能否保持先进的技术、技能水平。

2.2 生源对职业岗位有新的期待

高职扩招生源多数具备行业实践经验或从业经历,踏入高等院校学习后既希望对职业技能、理论知识有显著提升,又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较高的期望,因此,如何在育人环节中实现职业岗位环境与人才输出质量的衔接是重中之重。

2.3 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较难

因为扩招生源存在结构的多元化;年龄的差异化;学历的差别化,所以高职院校如何制定各类课程、项目和实践实习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已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术成果和专利成果等的学分转换形式和量化程度,都是较为棘手的。

2.4 学生管理难上加难

高职大规模扩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扩招生源结构的多元化,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化,学生管理工作是不小的挑战。对扩招生源的管理既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又不能忽视生源特点偏离实际,故对扩招生源的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3 实施“分类培养”的重要意义

因为高职扩招生源在诸多方面与应届入学生源存在差异,所以必须实施“分类培养”的育人方式。“分类培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应结合其自身特点,为企业精准培养定制型需求人才,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类培养的意义主要有:

3.1 有利于人才的高质量输出

实施“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以扩招生源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与应届入学生源区分开来,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分类学习方式,例如在课程内容选取、学时学制设计、师资力量配置、校企合作形式等方面,如此而行,将有利于扩招生源的学习和职业岗位发展。

3.2 可以打消学习者的顾虑

对不同生源特点,提供分类培养模式,既可以打消学习者怕完不成学业的学习顾虑,把学习方式和自身实际情况相对接,把学习内容和就业岗位相结合,又可以消除公众对高职院校招生门槛低、办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误解,有助于后续扩招任务的完成,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学生不愁就业、职业教育不愁生源的三赢局面。

3.3 可以实现校企合作良性关系

分类培养是分类供给的必备条件,学校可结合企业需求和生源特点实施“分类培养”供给对应人才,既减小了企业对入职人员的培训成本,又实现了人才精准输出,形成校企良性合作关系,把校企合作推向更深层次。

4 扩招生源实施“分类培养”的应对之策

4.1 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在高职教育阶段根据扩招生源不同的知识、能力和素質基础,任课教师、企业专家辅以具针对性的内容和教法,发挥扩招生源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补齐学习者理论知识的不足,激发其学习兴趣,沉淀其实践技能,从而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合格人才。

4.2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次高职扩招生源主要由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构成,为原本已失去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特殊群体和非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入学契机,提供了终生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入学生源不仅有零基础的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毕业生,也有具行业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的大龄学习者。所以,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需要依托生源环境和现代高职教育体系,重新规划、科学定位所提供教育的内容和服务。

4.3 弹性学时、学制的建立

职业教育是产业人才的蓄水池,此次高职扩招生源结构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生源会选择半工半读或者阶段性学习进行,这将受限传统的脱产学习形式。因此,建立健全弹性学时、学制将有利于扩招生源完成学业。

4.4 多通道、多途径达标毕业考核

高职院校应考虑生源实际情况,可以“半学年”为单位开设课程学习班,若下一学习阶段无法参与,可将已有学习成果或学分计入学分银行,方便后续学习阶段的衔接,实现弹性学制。同时,已修学习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奖励证书、科研成果等可施行证书与学分等量转换,将学习成果量化计入学分银行,直至达标毕业条件。

4.5 加强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与校企合作单位应加强交流互帮互助,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这样即可以把行业先进技艺、技能带入校园,学校又能为长期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质量人才,填补其人才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把扩招的正面效应释放出来。

具体做法主要有:其一,可鼓励能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优质的企业和社会力量与学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弥补因扩招人数激增带来的实践教学设施与生均规模不配套,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与学习者希望之不匹配的劣势。其二,高职院校应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的要求,提高校企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课程编排、学制学时制定等方面的话语权,只有关乎其自身利益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企业才能设身处地、毫无保留的建言献策。其三,高职院校应积极配合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和兄弟院校等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提高自身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例如,实践教学基地共享、技能鉴定、文化扶贫、人才振兴、社会培训和行业资格考试等,在满足自身实践教学要求和提升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水平的同时,又能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合作多方共赢局面。

4.6 完善实践教学条

实践教学条件是决定实践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时时更新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让实践教学环境更加贴合真实工作环境,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的匹配度,从而提升学习者技术技能水平。

4.7 日常管理不容忽视

因部分扩招生源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将有别于应届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和行政教师等应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为基础辅以个性辅导、单独教育。

5 结束语

高职大规模扩招背景下实施“分类培养”的育人模式,是一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工程,在多元化生源环境下开展“分类培养”会遇到各类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仔细思考和不断实践探索来调整此类生源的培养模式,这样将促进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确保人才输出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A/OL].(2019-02-13)[2019-12-25].http://www.gov.cn/xinwen/2019-02/13/content_5365377.htm.

[2]教育部等六部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主要内容[EB/OL].(2019- 05-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3/content_5444015.ht m.

[3]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4]梁明亮.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9:11.

[5]杨子琪.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J].科技风,2019(30):90.

[6]张敏.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54-58.

[7]張庆,梁辰.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06):84-87.

猜你喜欢

生源校企分类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分类算一算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分类讨论求坐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