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课堂行为影响因素探究

2020-05-17张鹏超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信念受试者英语课堂

张 单 张鹏超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7)

在国内,对课堂行为的研究比较晚,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末,最初只是以介绍一些国外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或综述为主。到了21 世纪初,大家才注意到课堂行为的研究。笔者查阅了国内近年来的主要外语类期刊,有不少学者对课堂行为展开相关研究。如袁凤识和肖德法(2003)调查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堂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四级成绩之间的关系;王艳(2004)调查比较了学生和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看法;董晓乐(2019)进行了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调查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的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英语课堂行为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行为维度(合作-独自,口头-动手,视觉-听觉),认知维度(模仿-创造,记忆-理解)和情感维度(焦虑-自信),由此形成视觉听觉参与型课堂行为、口头动手参与型课堂行为、合作独自参与型课堂行为、模仿创造参与型课堂行为、记忆理解参与型课堂行为、焦虑/自信参与型课堂行为这12 维度的课堂行为。在我国EFL 环境下,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主要是以视觉型、独自型、模仿型以及焦虑型为主。而在课堂行为的研究中,被忽略的也包括了对于我国外语学习者形成不同课堂行为的原因的探究。英语课堂行为的形成有其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了解这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EFL 环境下课堂行为的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课堂行为成因”研究

1.研究方式描述与研究重点

主要是通过对受试者的追忆、内省,研究者倾听受试者的心声,了解其英语学习的心理历程以及半年的课堂追踪观察等一系列手段获得质性研究,旨在了解以下问题:学习者对英语语言及文化的态度如何?这种态度如何影响课堂行为的形成?学习者的人格构建或性格特长与英语学习者课堂行为的形成是否有联系?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和环境、社会与文化等因素是如何造就课堂行为形成之路的?

2.研究方法

(1)个案的选取

考虑到此部分的研究要进行大量的面对面的深入访谈,远距离的受试者无法达成,因此,只能从研究者所在学校中选取。笔者采取目的性抽样,力求选取为本调查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受访者。具体做法是:对第一次问卷调查中的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访谈、再次问卷调查。由于第一次问卷调查为大范围的匿名抽样调查,而且研究者本人对受试者均不熟悉,做完第一次封闭式问卷调查后,研究者需花大量时间观察受试者的课堂表现,并在课后找到一部分同学进行访谈。从这些访谈对象选择16 名受试者参与参与第二次记名式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旨在确定访谈对象相应的课堂行为类型。在此采用大学生英语课堂行为偏好的分析,对这16 名受试者的课堂行为类型进行统计,得出他们的课堂行为偏好,根据不同专业及性别差异,据此最后确定了4 名访谈对象(其中2 名男生,2 名女生)。

(2)调查过程

在访谈前,笔者对这4 名受试者进行了《英语课堂行为及人格因素问卷调查量表》调查,并采用课堂观察方法。因此,对这4 名访谈对象的课堂行为偏好、性格有了初步了解。访谈时间在2018 年4 月至2018 年7 月之间进行,主要内容是关于访谈对象的个人英语学习经历,主要包括:英语学习的心理历程、成长经历、家庭和学校环境等。课堂观察时间是在2018 年4 月到6 月进行,目的是了解受试者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

(3)调查资料描述、分析与结果

表1 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以及课堂行为类型

1)课堂行为的形成与环境以及教学方式密不可分

我们这里的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家庭的经济地位以及教养类型都能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同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校也逐渐成为孩子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姜韩来自城市,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家里有条件给他提供更多学习资料及环境。同时他能够提前接触异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他的兴趣更广泛,学习的目的更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加上他所在的学校又都是重点中学,教学环境特别的好,随时都可以用到多媒体。因此在这些前提下也就形成了他听觉型的课堂行为表现。然而其他三个人都来自农村,爸妈都是农民,家里的经济条件没有给他们提供早期接触英语的机会,因此在英语学习自我认同上存在混乱。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英语,只有盲目地跟着老师。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行为参与,因此教师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课堂行为的塑造因素。他们的教师授课方式是以板书呈现最大的信息为主,很少用到多媒体,学生在接受信息上也习惯通过视觉渠道。因此综合以上不难判断学生在行为要素上易形成视觉型的课堂行为表现。

2)课堂行为的形成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其类型密不可分

父母的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D.Baumrind 把家长行为分为三种:专制型、纵容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家长试图去控制和塑造他们孩子的行为,并为此制定了一套苛刻的标准。专制型家长强调的是服从、尊重权威、努力工作和传统价值,如姜韩的母亲;纵容型家长是给孩子相当大的自由,采取一种容忍和接受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极少对孩子惩罚,也极少限制他们的活动,如张星和彭娇娇的家长;民主型的家长鼓励孩子发展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与孩子实行公开的意见交流,在交流中他们会考虑孩子提出的意见、看法和观点,如尹国琴的家长。姜韩在家里接受的是典型的专制型教养方式,但是在英语学习入门以后,他的家长更注重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而且姜韩也不太愿意接受受更多的束缚。所以他对英语文化的喜爱以及英语的理解使他在认知要素上趋向于理解型。民主型教养方式会让孩子更加乐观,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孩子高自我效能的形成,以及对事物认知能力的培养。虽然外向的尹国琴中间遇到一些困难,但是面对困难他不是避而远之。他选择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地改正。他也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注重自我提升。所以他的自信型和创造型的课堂行为也源于此。

3)课堂行为的形成与学习策略密不可分外语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过程,语言材料的选择、组织和输入都要涉及到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尹国琴表示他们常以学习科目多及学习任务重为由,不愿花太多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只好在课堂上静静地听老师讲,所以在中学课堂上他都处于被动。尹国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克服焦虑,鼓励自己不气馁,却不善于协作式、互助式学习,这些也说明他形成独自型课堂行为的原因。

4)课堂行为的行为与学习信念密不可分

学习者在中国EFL 背景下,学习英语的信念也是不断构建的过程。学习信念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学习行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信念,并用这些信念指导着自己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有些学习信念是合理的,有些是错误的,这无形中也影响了学习行为和效果。姜韩对外国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且在英语学习阶段不断对自己的学习理论进行反思,能正确看待自我,构建自己的学习观念。所以这也会形成他的自信型课堂行为。然而张星对自己的学习信念不够明确,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学习道路上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再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特别在意周围的环境,在意别人的看法,怕自己丢面子,因而不愿凸显自己。所以她也就形成了模仿型和焦虑型的课堂行为表现。

二、结论

此研究让我们有了这样深刻的认知:课堂行为表现的形成,就是不断地建构的过程。虽然我们课堂行为表现的成因归结为学校和家庭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其自身的性格、专业特点、学习者选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信念等,但这些因素对课堂行为表现的影响并非平行或单独作用的,而是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地逐渐作用和影响它的逐步形成。所以我们不能说只有某一个唯一的因素就促使它形成。同时,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由于本人研究有限,有待其他学者继续研究。

猜你喜欢

信念受试者英语课堂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为了信念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发光的信念
让学生感受英语课堂之美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信念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