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VR新闻沉浸叙事策略探析

2020-05-15周姝丽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VR技术

周姝丽

摘  要  近年来,时政新闻报道与VR技术相结合,创新时政报道的形态和阅读方式,其叙事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文章基于叙事学理论,通过国内时政VR新闻案例分析,从多元化叙事、立体化叙事、交互式叙事三个角度对时政VR新闻的沉浸叙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时政VR新闻不同视角组合下叙事多元化;突破线性叙事,实现新形式下时间叙事空間化与空间叙事沉浸化;新闻游戏交互式叙事,促成受众轻松沉浸。

关键词  时政新闻;VR技术;沉浸;新闻叙事

近年来,我国时政新闻不断创新,VR(虚拟现实)新闻渐渐出现在两会、国庆阅兵等重大主题的新闻报道之中。VR技术与新闻报道的融合,创新了新闻传播形态,实现受众与新闻的“零距离”互动。

时政新闻如何用VR进行报道,在叙事中采用了哪些策略?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结合国内时政VR新闻案例进行分析。

1  多元化叙事:不同视角组合,体验升级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直接从叙述主体的立场出发,对叙述对象投射出经验的眼光[1]。时政VR新闻借助虚拟现实,全知视角与多元视角组合,第一人称与内、外视角结合,让叙事视角更为多元,增强了受众的沉浸式体验。

1.1  全知视角与多元视角组合

相较于传统时政新闻的单一、限知视角,时政VR新闻运用全知视角与多元视角组合叙事:受众通过转动身体任意转移视角,不受新闻拍摄角度、景别、时长等问题限制,实现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同时叙事视角多元呈现,受众可以任意切换叙述者身份,从一个人物转向另一人物的进行叙事聚焦,将多个角色视角在动态中进行组合,全景化观察事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使受众在高度视觉化的三维空间中享受新闻,实现新闻沉浸。如央视网《7项标志工程 全景看祖国壮丽70年》VR报道中,受众通过抬头、转身等行为自由调整眼前的镜头画面,寻找最理想的观看视角。另外受众可借助游客、地铁安保人员等身份多元视角聚焦,强烈的代入感增强受众对故事的感官体验,使受众从新闻的“观望者”转化为新闻现场的“目击人”[2]。

1.2  第一人称与内、外视角组合

时政VR新闻多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使“我”亲临此时彼地的新闻现场,直观感知新闻事件的过程。与外视角组合,将“我”置于事情之外,旁观别人的故事,形成第一人称见证人叙事视角。如央视网《VR直播“天舟一号”发射升空》的报道中,“我”亲眼目睹“天舟一号”的发射过程,全景式直播增加“我”的沉浸式体验,拉近了“我”与新闻第一现场的距离。

与内视角结合,“我”处于故事之中,亲身经历所发生的事情,形成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如网易新闻《不要惊慌,没有辐射》VR报道中,“我”作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亲历者,向受众讲述核泄漏事故发生的全过程。VR超真实的画面、背景音乐及旁白音使受众沉浸在故事中,增强受众的感官体验,同时也增加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提升受众对新闻的信任度。

2  立体化叙事:时间与空间结合,深化感知

基于融合新闻的代表性,刘涛总结出新闻的三种叙事方式:时间叙事、空间叙事和关系叙事[3]。时政VR新闻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出现时间叙事的空间化、空间叙事的沉浸化的新特点,加深受众对新闻故事的感知体验。

2.1  时间叙事空间化

时政VR新闻不再借用语言文字表达时间这一概念,将时间叙事借助空间呈现,赋予每个空间独有的时间属性。如澳门日报推出《新中国70年民间记忆展》VR报道,通过时间叙事介绍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受众戴上VR眼镜,沉浸在声音与图像环绕的密闭空间,通过各个空间内故事元素的特点,感知所处空间的时间年代,随着时间的变化深度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实现了感官与意识的双重沉浸。

同时时政VR新闻常采取多事件之间的并置叙事,在时间线上打开空间结构,历时与共时同时叙事,以呈现立体化的时间线形态。受众既可以宏观感知整个事件的全局,也可以微观“渗入”新闻的每个细节,实现多事件之间并行叙事的同步推进。

如央视网《7项标志工程 全景看祖国壮丽70年》报道中,受众可以拖动时间轴,了解每项工程的信息,同时也可感受每项工程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如VR展示如今人民大会堂全貌时,嵌入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影像视频。由此可见,时政VR新闻实现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上同时叙事,打开了时间脉络上的空间结构,为受众提供了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入口。

2.2  空间叙事沉浸化

空间叙事是“以空间秩序为主导,以空间逻辑架构新闻作品,以空间或空间性作为叙事的重心。通过空间形态、空间位置、空间顺序、空间关系、空间描写等组织完成新闻叙事。”[4]传统时政新闻二维扁平化的呈现特征,造成空间的建构与表现效果不强,空间叙事难以形象化。时政VR新闻利用虚拟现实建立真实与虚化结合的整体空间,使空间叙事沉浸化,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如央视网《“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的新闻作品,将6个叙事元素空间化为6个展厅,并以地图的表征语言勾勒出叙事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对受众的观展位置实时定位并在地图中呈现。受众通过滑动鼠标等行为自主选择观展路线,沉浸、漫游式地体验参观,实现对叙事空间的多维认知。

3  交互式叙事:新闻游戏化,打造“悦沉浸”

交互式叙事是指运用交互技术手段进行的叙事行为。交互叙事中,故事的情节线和用户的阅读线不相重合,往往以游戏、数据库等形式出现[5]。新闻游戏作为交互式叙事的一种形式,巧妙地将新闻要素转换为游戏中的各个元素:把新闻人物设定为游戏角色,将发生地点融入到游戏场景,把新闻事件的过程设计成游戏环节,实现对原有新闻文本结构的解构。VR游戏将硬新闻进行“软包装”,提高了时政新闻的趣味性。通过主动的游戏参与,用户在游戏的“程序修辞”(procedural rhetoric)[6]潜移默化地接受新闻内容,虚拟现实增强了用户的视觉、声觉体验,进而促成轻松沉浸。

例如新华网推出VR游戏《测一测你能当两会记者吗?》,将两会全景照片作为游戏场景,受众通过多个游戏关卡,在游戏仿真环境中模拟体验两会现场的氛围,轻松接收两会信息。时政新闻借助VR游戏形式交互式叙事,实现故事内容和媒介运用方面的叙事延展,同时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增强了受众的参与程度,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参与式体验。

但是,时政类VR新闻游戏需要把握互动性、趣味性与新闻议题的严肃性之间的平衡。游戏本身具备娱乐化的属性,为确保这一属性不掩盖时政新闻的真正价值,创作者在制作VR新闻游戏时,从选题到具体呈现的画面、情节等所有游戏环节上都需谨慎[7]。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VR新闻游戏或许会与算法结合,在游戏设计中,如何规避或弱化算法风险也是题中之义[8]。

4  结语

VR技术与时政新闻的碰撞,创新了新闻叙事的同时,将传统时政新闻变得有趣且通俗易懂,实现了时政新闻的“软着陆”。但时政VR新闻还应回归本质,重视内容生产的质量,仅注重VR呈现形式,往往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降低时政新闻的原有价值。只有将高内容质量的时政新闻报道与VR技术结合,最大程度上形成传播合力,才是真正成功的时政VR新闻。

参考文献

[1]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42.

[2]张超,丁园园.新闻业的沉浸偏向:VR新闻生产的变革、问题与思路[J].中国出版,2016(17):38-41.

[3]刘涛,杨烁燏.融合新闻叙事:语言、结构与互动[J].新闻与写作,2019(9):67-73.

[4]方英.小说空间叙事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75.

[5]张超.数据新闻的交互叙事初探[J].新闻界,2017(8):10-15,45.

[6]张超.释放数据的力量:数据新闻生产与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45.

[7]俞哲旻,姜日鑫,彭兰.《丰收的变化》: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的新运用[J].新闻界,2015(9):61-65.

[8]张超.新闻生产中的算法风险:成因、类型与对策[J].中国出版,2018(13):38-42.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VR技术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VR技术现况及其未来对游戏设计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信息图表在时政新闻中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解析AR技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VR(虚拟)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实际应用及影响研究
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方式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政治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编解码过程中的非同步性变化
动画技术在室内设计表现中的新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