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020-05-15朱银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班级管理

朱银好

摘 要: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同一个学生在校内和校外行为表现也不完全一样。当前小学生在行为发展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会给学生的长久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小学生有极强的模仿心理,他们大多数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那么,教师的教育责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探究教师对学生行为影响的基础上,举出当前教师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 学生行为习惯 指导策略

但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期的坚持与自我约束的结果。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快速发展时期,正因为年龄小,导致他们在行为发展方面还不成熟,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教育无比重要。现在的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形形色色的世界,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多样的教育影响,让小学生成为思想性格发展良好、行为端正,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一、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在教育中,几乎没有绝对成功的教育方法,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却是时刻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本身就对成年人有极大的模仿心理。当他们看到教师的行为时,也会在悄然中形成自己的行为。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呢?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影响。在长期的教学观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在课下说笑或玩耍时习惯模仿某个教师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习惯对他们的成长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对小学生的人际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比如,在课堂中将学习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的看法或意见,不仅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也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交际观的形成。

二是教师管理对学生诚实守信的行为有影响。教师在实际生活中也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教师说出的话一定要兑现,教师答应学生的事情无论多难都要完成。有些学校为了完善教师的教学形象,为学生设立了“最具诚信信箱”,让学生对教师的言行进行监督。在长期的教学影响中,教师的行为对于學生而言就是一个风向标,以此影响和带动学生的行为形成。

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文明行为影响很大。教师在管理班级时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实际问题也最清楚,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或表扬关系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旦养成了某种行为,学生就会默认它。所以,教师在实际的行动中要为学生树立积极的印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师在引导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巨大障碍,要想提升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师要先认识并避免存在的教学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引导问题有哪些呢?以下是笔者所做的整理:

其一,在合作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其实部分教师很认可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多数教师在合作的形式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偏见。比如,他们更愿意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认为这样对提升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在如此死板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学习心理受到压抑,他们即便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甚至逐渐导致学生形成冷漠、不合群的行为形成。

其二,在诚实守信行为习惯的培养上,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仅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上,没有将诚信教育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还有部分教师在答应学生问题之后,通常最先忘记的也是教师。在长久的负面影响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在降低。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抄袭作业的习惯,还有学生在考试中作弊。这样的行为对学生的长久发展极为不利。

其三,在举止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教师通常对学生提出的是在学校怎样做。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学校做起来一套,在家做起来是另外一套。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在家看见长辈不愿意问好,跟在学校看见教师就问好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一旦学生在学校和在家表现出来的行为不一致,会容易引发学生两面性的特征,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三、在班级管理中培养行为习惯的策略

1.有奖有罚,刚柔并济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可采用单一的教学管理形式,而是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设置“刚柔并济”的管理形式。特别是在低年级,因为学生自控能力比高年级学生低,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为这些学生树立一定的规矩。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旦有了这些规矩的限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及时“刹车”。在确立管理规矩时,教师要设立一定的奖罚制度,对于行为良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学生奖励,而对于行为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纠正,并给予学生惩罚。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合作与团队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笔者为学生设立了班规,将其中的奖罚制度写得清清楚楚。比如,某个学生为班级赢得了比赛奖励,笔者就会给予学生物质奖励,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而如果某个学生因为犯规,为班级带来了消极影响,其本人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比如,为班级学生义务打扫卫生一天或一周等。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合作行为习惯,笔者经常为学生组织小组学习比赛,学生为了团体的荣誉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通过这样的“刚柔并济”的管理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形成。

2.以身作则,示范引领

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向师性,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就是学生行为发展中的一个风向标,教师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学生,自身要先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为此,在实际班级管理中,教师做学生的“魔法镜”,照亮学生的前进路,也促进自身的教育成长。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基本做到了如下

几点:

第一,因为笔者所经历的事情,所见过的事件要比学生多,所以,这些生活资源便成为了笔者引领学生成长的一个有利因素。笔者经常将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分享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比如某个说话不算数的行为,让学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学生行为暴露的时刻,笔者及时给予学生纠正。第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力争做一个拥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比如,在上课时笔者从不迟到、早退,不随意占用其他教师的课堂时间,不随意与其他教师调课,与同事谈话注意文明形象;在与学生交流时,笔者也尽力做到尊重学生,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笔者还善于与同事交流教学问题,与同事们打成一片。这些行为习惯都被学生看在眼里,所以,在笔者所管理的班级中,基本每个学生都热爱与同学交流,乐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等,学生的行为习惯基本保持得很好。

3.家校協同,共促成长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提供了便利途径,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在改善学生行为习惯的路途中,教师要注意到家长的教育位置。教师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要多与家长联系,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或QQ群及时反馈给家长关于学生在校的行为。反之,家长也可以就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与教师进行交流,双方共同“对症下药”。比如,针对学生在学校做起来一套,在家是另外一套的行为,笔者通过班级微信群,通知家长,在家中要适当为孩子布置家庭任务,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家庭地位,在漫长的习惯养成中,学生的行为才会巩固,并与学校教育形成统一。

4.挖掘优点,赏识学生

教师进行管理工作时要提高赏识学生的意识,几乎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与尊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力争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例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不好,但是其唱歌舞蹈方面比较优秀,于是,笔者让这类学生担任班级的文体活动的主持人;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其本人可能在写作方面比较擅长,笔者就会让学生为班级黑板报献计献策。在被认可与鼓励中,班级的学生也发现了自身的优点,其行为习惯也会变得更突出。

总之,教师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很大,教师要采用多样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但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后期教师要继续努力实践,让班级管理方式更民主和先进,一定会促进班级学生越来越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班级管理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影响学前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因素分析及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